首页 男生 其他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01 远程工作的时代已经来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01 远程工作的时代已经来临

  为何办公室里无法办公

  Why work doesn't happen at work

  如果你问别人,必须把工作做完的时候会去哪儿,极少有人会说“办公室”。就算真有人这样说,他们也会补充一句,“我会一大早赶去,趁着人都没来的时候干活”,或是“等到大家都走了,我留下来工作到很晚”,“周末时偷偷溜进去”。

  他们其实想说的是,在办公室里没法工作。当人们真心想把活儿做完的时候,工作时段里的办公室是他们最不愿去的地方。

  这是因为办公室早已变成了“干扰工厂”。忙碌的办公室犹如食品料理机——把你的一天搅切成七零八碎的小块儿。这边耗上15分钟,那边耗上10分钟,这里20分钟,那里5分钟。填满这些零碎时段的是电话会议,开会,再开一个会,或是另外一些跟制度相关、实际上却毫无必要的干扰事项。

  当你的工作日被切割成工作“片段”之后,想完成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简直太难了。

  有意义的工作,创意工作,需要人静心深思的工作,重要的工作……干这类活儿的时候,你得需要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可在如今的办公室里,这种整块儿的时间根本就找不到。相反,办公室里有的只是接连不断的干扰。

  实际上,能安静地一个人待着,使自己的思绪不被打扰,这正是远程工作最大的好处之一。独自工作的时候,远离闹哄哄的办公室,你可以进入自己的高产状态。你真的能把活儿干完——正是那些在办公室里没法完成的活儿!

  的确,在办公室之外工作也有它的短处。干扰会来自其他地方,事由也五花八门。如果你在家办公,或许电视会影响你。如果你去附近的咖啡店里工作,或许几张桌子之外有人大声讲话。但重点是:这些干扰是你能够控制的。它们是被动的,不会过来碍手碍脚,害得你什么都没法干。你可以找一个适合自己工作风格的地方。你可以戴上耳机,不必担心会有同事闲逛到你桌边,拍拍你的肩膀,也不用担心有人叫你去参加另一个毫无必要的会议。这里是你的地盘,你的地带,而且只属于你一个人。

  不相信我们说的?那就问问周围的人,或是问问你自己:必须把工作做完的时候,你会去哪儿?答案肯定不是“下午的办公室”。

  别再把人生耗费在通勤路上

  Stop commuting your life away

  让我们面对这个事实吧:没人喜欢通勤。出门上班的日子里,闹钟响得更早,你到家也更晚。时间溜走了,耐心磨没了,没准你的食欲也没了,除了塑料盒子装的快餐之外什么都懒得吃。你可能会放弃健身活动,错过哄孩子入睡的机会,累到没力气跟你的另一半深入地谈谈心……这张清单还可以列得很长很长。

  就连周末也被讨厌的通勤给截断了。工作日,跟高速公路较了半天劲之后,你懒得去做家务活,于是杂事全都积攒在一起,留到了周末。等到你倒完垃圾,去过洗衣店和五金店,付完各路账单之后,半个周末已经过去了。

  至于通勤本身呢?就算你开着全世界最好的车,在拥挤的道路上驾驶也绝非什么愉快的体验;而绝大多数的城铁和公交车是不会让人觉得神清气爽的。你吸进的是疲惫和体味,呼出的是健康和清醒。

  通勤似乎理当是生活的一部分。穿着白大褂的聪明人对它进行了广泛研究,结论是,通勤令你长胖、压力增大、心情变糟。即便上下班的路途不算远,也会影响你的幸福感。

  研究结果表明 ,通勤会增加以下风险:肥胖、失眠、压力大、颈部与背部疼痛、高血压,还有其他一些与压力有关的疾病,诸如心脏病和抑郁症。它甚至还会导致离婚。

  但是,我们暂且不看那些压倒性的证据,不去想通勤对健康有多大的危害,也假装它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我们只需做道算术题。假设你每天要在交通拥堵的时段开30分钟车去上班,再加上走到车边和走进办公室的15分钟,那么每天来回需要1.5小时,一周就是7.5小时,考虑到假日和休假,每年你花在路上的时间大约有300~400个小时。400小时,刚好就是我们开发出Basecamp(我们最畅销的一款产品)的时间。想象一下,如果每年多出400个小时,你能做到什么。通勤不仅会危害你的健康、人际关系和环境,它还会影响你的事业。而且,工作不一定非得通勤不可。

  这是技术问题,笨蛋

  It's the technology, stupid

  要是远程工作有这么多好处,为何崇尚革新的企业一直没有采用呢?答案很简单:他们做不到。因为技术手段不到位。使用传真机和联邦快递跟不同城市(更别说隔着半个地球了)的人协作?祝你好运吧。

  可是,科技闯入我们的生活,令远程工作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使用WebEx来共享屏幕界面,用Basecamp协调待办事项清单,用即时消息进行实时通话,打开Dropbox下载最新的文档——这些方法全部源自最近15年内出现的创新。难怪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各种可能性。

  但是,过去几代人是在老观念中长大的:朝九晚五,每天进城,走进高楼大厦里的办公室和格子间,这样才能干好工作。难怪大多数受雇于这种工作模式的人想不到其他解决办法,或是不肯接受“可以换种方法”的念头。但是,我们的确可以换种方法。

  未来确实属于新一代。你以为如今在Facebook和手机短信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少年,会怀恋从前那种周一早晨必须全员出席的会议吗?哈!

  科技,甚至是远程工作的伟大之处在于,一切取决于你。这并不是什么火箭上天的精尖科技,学会相关的工具也不必耗费那么长的时间。但是,放下怀旧情结,开始尝试,这需要一点毅力。你能做到吗?

  逃离朝九晚五

  Escaping 9am-5pm

  分布式员工团队(distributed workforce)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从“同步”协作变成了无须同步的协作。我们用不着都凑到同一个地点工作了,而且,连同时工作都用不着。

  当你需要跟处在不同时区的人们一起工作的时候,必然会产生这种结果。但它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即便是同城生活的人也不例外。一旦你调整了工作方法和期望,打算配合远在哥本哈根、时区比你早7个小时的同事,那么芝加哥总部的其他同事不妨也可以灵活一些,从上午11点工作到晚上7点,或是早上7点到下午3点——反正工作时长都一样。

  弹性工作制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无论是早起族、夜猫子,还是需要在白天接送孩子的顾家型员工,人人都很方便。在37signals,我们尽力把工作量维持在每周40小时左右,员工如何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都无所谓。

  如果一家公司以远程工作为核心,高效地建立起自己的工作机制,那它甚至连固定的日程表都不需要。当工作属于创意性质的时候,那这一点就尤为重要。要是你不在状态,那几乎没有什么法子能逼你进入状态。如果你不需要跟别人面对面协作,最好的方法通常是走开一会儿,去干点别的,等你的大脑进入状态,马力全开的时候再回来工作。

  IT Collective是一家电影制作和视频推广公司,总部设在科罗拉多州(但公司在纽约和悉尼也有员工)。新影片开拍时,他们的视频编辑团队偶尔会转成夜间工作模式,就是因为晚上做出来的活儿质量最高。第二天,编辑们会跟其他团队成员一起工作一段时间,足以把进度过一遍,得知下一晚的工作方向。只要能完成工作,谁在乎他们整个下午都在睡觉?

  当然,不是所有的工种都不受时间限制。在37signals,我们按照美国的工作时间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所以我们的客服团队有必要按时上下班。但是,即便在这种限制之下,只要他们把工作安排好,让客服岗位上始终有人,他们也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

  摆脱朝九晚五的思维局限吧。想要掌握跟团队不同步工作的诀窍,或许需要一点时间和实践,但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真正重要的是把工作做好,而不是死守着上下班时间。

  何必都挤在大城市

  End of city monopoly

  城市是最初的人才中心。从前,那些掌握着资本主义引擎的人心想:“我们把一大群人凑到一个小区域里来吧,让他们一个挨一个地拥挤地住在一起,这样我们的工厂就可以找到充足又能干的人手了。”真聪明啊,阔佬们!

  所幸,令工厂得益的高密度人口对其他很多事情也有好处。我们有了图书馆、体育馆、剧院、餐馆,以及现代文明中的一切奇迹。可我们也有了狭小的格子间,丁点大的公寓住宅,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公车载着我们在各地穿梭。为了换取便利和兴奋感,我们交出了自由、壮观的乡村美景和新鲜的空气。

  但幸运的是,令远程工作成为可能的先进科技也让相应的文化和生活变得更有魅力。想想看,要是对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人描述这幅情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有史以来拍摄的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每一个相册,几乎每一场体育赛事都有现场直播(画质和色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鲜明),此人绝对会大笑不止。其实,就算你把这些讲给一个生活在80年代的人听,他也会笑出来。可我们现在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然而,把这一切便利视作理所当然,与从中得出符合理性的结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现在我们能够不受限制地接触这些文化和娱乐生活,一切都跟所在的地域无关,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困在原先的教条里?昂贵的房租、拥挤的交通工具、狭小的办公桌真的还值得吗?我们确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回答“不值得”。

  所以,我们预测,在接下来的20年,奢侈的特权就是“离开大城市”。不是住在郊区、依然被紧紧束缚的那种,而是想去哪儿落脚,就去哪儿。

  新时代的奢侈

  The new luxury

  在高楼大厦的顶层一角有间时髦的办公室,公司给你配备了豪华的雷克萨斯当座驾,身边还跟着秘书……这种老式的奢侈福利很容易遭人嘲笑。可当今新贵们的特权也没多大区别:手段花哨的名厨,免费餐点,洗衣和信使服务,屋子里摆满电玩街机。这就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你得到了这枚硬币,付出的却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你被困在办公室里,远离了家人、朋友和业余爱好。在漫长的岁月中,支持你熬过去的是一个希望:等你退休了,就可以做这些事了。

  可是,为什么要等?如果你真心热爱滑雪,为何要等到髋骨老化到经受不起摔跟头以后,才搬去科罗拉多?如果你喜欢冲浪,为何还要困在水泥丛林中,不搬到海边去?如果亲爱的家人都住在俄勒冈州的小镇上,你为何还要强留在美国东岸?

  新时代的奢侈就是摆脱“日后再享受生活”的思维桎梏,现在就去做你热爱的事,跟工作并行。何必要把时间浪费在那种“等我退休了,生活该有多美好”的白日梦上?

  把工作跟退休之间划一道界限,这其实是相当武断的。你的人生无须再遵循这样的规则。你可以把这两样混合在一起,既有趣,又有钱挣——设计一种更好的、能把工作变得有趣的生活方式,因为工作不是这辈子唯一的事儿。那副金手铐令你没法过上你真心想过的人生,快从怨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吧!

  这个目标比买彩票(无论是字面意义上的,还是比喻意义上的)靠谱得多。我们举个比喻意义上的例子:沿着升职的梯子往上爬,或是获得股票期权,盼着在时机未晚之前收山。

  想把工作和爱好结合在一起,用不着超级好的运气,也用不着拼命工作——如果你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就可以做到。

  这并不是说,只是因为你喜欢滑雪,就非得收拾行李,明天就搬到科罗拉多州不可。有些人的确是这样做的,可还有很多折中方案可以选择。你能去那边住上三周吗?就像是否要留在办公室工作一样,选择不一定就得是非此即彼的。

  新时代的奢侈,就是自由度和时间的奢侈。一旦你尝过这种滋味,豪华办公室或名厨也没法把你拉回来。

  人才处处有

  Talent isn't bound by the hubs

  如果你问硅谷的技术专家、好莱坞的导演或纽约的广告精英,他们肯定全都一口咬定,只有待在他们那个“神圣地盘”上,奇迹才会发生。信奉“人才有地域限制”观点的人必然会这样说。你要是信了,可够傻的。

  “看看历史啊,”他们会把那些引以为傲的辉煌往事搬出来。没错,没错,可这事就像是投资材料上印的那句话:“过去的辉煌不等于未来的成就。”

  这里还有一组不起眼的预言:硅谷研发出来的伟大科技在全世界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小,未来20年的最佳影片中,好莱坞大片将会越来越少,纽约广告人能引诱来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也会越来越少。

  优秀人才到处都是,而且并不是人人都想搬到旧金山(或是纽约、好莱坞、你的总部所在地)。37signals就是一家在美国中西部(啧啧!)起步的成功软件公司,而且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我们从爱达荷州的考德威尔, 安大略省的芬威克都找到了才华横溢的员工。

  实际上,在旧金山我们连一个员工都没有。可每一家科技公司都巴望着在哪儿找到“摇滚明星”或“软件圣手”。我们倒不是故意这么做的,可是,考虑到大城市里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人们换工作就像换iPhone歌单那么随便,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如果距你的公司仅一步之遥,就有数十家甚至数百家竞争对手,那你的员工走到街对面,加入未来的热门企业,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根据我们的观察,那些不在该行业的黄金地盘里工作的明星员工,一般不大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在琢磨跳槽这事上花的时间要少得多,而且总体来说,他们工作起来也更加开心。

  不是钱的事

  It's not about the money

  当人们听到“远程工作”这个词儿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外包”。他们以为远程工作不过是商界那些有钱有势的大佬们玩的花招,目的是削减成本,把工作转包到班加罗尔去。这种本能反应可以理解,但它是错的。

  远程工作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也是为了不受地域所限,找到分布在各地的最优人才,其他的好处我们还将一一列举。的确,采用远程办公之后,租用办公场地的费用会降低,员工的人数也会减少,而且留下的都是更能干的,但这些都是远程办公的副产品。

  我们总是在说,远程工作对雇主和员工都有好处,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过于励志,令你想到20世纪90年代那些蹩脚海报上写着的“双赢!”口号,但事实的确如此,它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对工作说得太多很容易被人误解,以为我们要么偏向雇主,要么偏向员工。虽然劳资之间的冲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此外,最适合远程办公的脑力工作,比如写作、编程、设计、客户支持(先列举这几样),跟残酷的利润大战都没什么关系(制造业就属于这种)。谁也不会因为从一名文案撰写人员那每小时多挤出几个字儿来而致富。写出最棒的广告词才是关键。

  但省钱总是好事

  But saving is always nice

  所以说,远程工作并不是主要为了省钱。可是,谁不喜欢顺便节省一点呢?如果你想说服某位管理者,这无疑是个强有力的理由。

  事实上,当你想把精打细算的人拉拢过来的时候,钱就是最完美的“特洛伊木马”。让他们看到省下来的钱,而你看到的是更大的自由度,更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还无须通勤,这样一来,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试图说服所谓的精打细算专家时,最强悍的理由莫过于“大公司逻辑”了,所以让我们来看看IBM是怎么说的 ,这家公司可谓是蓝筹股中最蓝的了:

  自从1995年以来,借助远程工作的方式,IBM削减的办公室面积共计达7 800万平方英尺。其中5 800万平方英尺以19亿美元售出,空置的租借物业被转租出去,收入超过10亿美元。在美国,IBM每年持续节省的费用达到1亿美元,在欧洲可能更多。公司的386 000名员工中,有40%的人采用远程工作方式,办公空间与员工的比率如今达到8∶1,有些设备更是高达15∶1。

  谁会对这省下来的数十亿美元说不?肯定不是那个竭力让你节省订书钉和打印纸的家伙。而且省钱的不止是公司:公司老板节省了办公空间,员工节省了油钱。惠普的“远程工作计算器” 显示,假设某位员工开越野车上下班,每天在路上花费1个小时,往返十英里路程,那么采用远程工作方式之后,他每年节省的油钱几乎达到1万美元。

  不再通勤往返对环境也大有好处。上述那份IBM的报告中显示,2007年,远程工作为该公司节省了500万加仑的燃料,单是在美国,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超过45万吨。

  公司收益提升了,你的钱包变鼓了,还拯救了地球:批准,批准,批准!

  不必非此即彼

  Not all or nothing

  积极地接纳远程工作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从此你就不能有办公室了,只不过办公室不再是必需品。它也不是说,员工们从此不能住在同一个城市,只不过他们没必要非得同城生活。远程工作的本质是,放开手,让你的团队自由,成为它能成为的最棒的样子,不受地域的限制。无论公司是大还是小,灵活的远程工作策略全都适用。家具厂商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的设计团队就完全采用了远程工作的方式,其员工分布在美国的10个城市中。数字通信公司Jellyvision有10%的员工完全远程工作,另有20%的人每周在家工作几天,其余的员工在芝加哥总部按时上下班。

  1999年,37signal的4名初创成员在芝加哥找了间很不错的传统型办公室,开始工作。没几年之后,我们发觉它对我们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地方太大,房租太高。所以我们退掉了房子,在一家设计公司的角落里找了块地方,租了几张桌子,每月只要1 000美元。没过多久,我们的员工人数逐渐增多了,但没关系。远在哥本哈根的戴维加入进来,后来我们又陆续从世界各地招募了更多的编程和设计人员。但我们依然窝在那个设计公司的角落里,租金便宜,又省事。我们就这样差不多过了10年!

  如今,我们有了36名员工,在芝加哥West Loop区有了一个办公室,还是我们亲自参与设计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小型“剧院”,方便做演示,还有一张乒乓球桌,有10个人天天在那儿上班。值得吗?我们觉得值,但要搁在10年前,我们都不会这么说,或许5年前都不会。非得有它才行吗?绝对不是,但它是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我们值得拥有。它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当然了,有它确实好:每年有那么几次,公司全体员工可以从各地飞到总部来团聚一下,而且大家可以在这么漂亮的地方共聚。

  对于那些需要在形象中彰显出成功气质的公司,比如广告公司、律师事务所,或是只做企业高管业务的高级猎头公司,一个高档时髦的办公场所是有意义的。当老板或管理者知道公司的形象必将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时,他们就会放心大胆地把它当成“剧院”,创造出最佳的体验——但是,当员工们无须成为布景一分子的时候,照样可以自由地在家里办公。

  依然有得有失

  Still a trade-off

  远程工作有这么多好处,人很容易得意忘形:自由,时间,金钱,要什么有什么,一切都唾手可得。淡定点儿,兄弟。在这个世界上,极少有什么事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或许三明治的发明算一件,可也仅此一件。其余的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看清事情的全貌才是明智之举。

  首先,用不着天天见到同事或许是种解脱(如果你性格内向的话),可到最后,你可能还是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尽管我们随后会提到替代方法,可有些时候,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依然是最好的,比如跟经理面谈,或是跟同事们坐在同一间屋子里,为了下一个大项目进行头脑风暴。

  同样,外部强加给你的约束和管制也没有了。面对全新的工作架构,你需要拿出更强的定力和毅力才能跟上工作进度,坚持下去。这份责任心比你预想的更强大,对于天生爱拖延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了。(谁不会偶尔犯这毛病呢?)

  对于那些选择在家工作的“顾家型”员工,情况又如何?设定界限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孩子想得到你的关注,而且马上就要;你的配偶也会叫你去看网上最火爆的热门新闻,这就跟无意中打断你的同事一样,他们完全没意识到这会影响你的工作效率。

  关键在于,别把这些事当作绝对好,或是绝对坏。你应该想办法取长补短。我们会告诉你该怎么做。

  你可能已经尝试过了

  You're probably already doing it

  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可能已经开始实行远程工作方式了。除非公司里雇有专职律师,否则它很可能已经把法务工作外包给了某个独立执业的律师或某家律师事务所。除非你的公司设有会计部门,否则它很可能会把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除非你的公司拥有一套人力资源系统,否则它很可能已经把工资、退休、医保等手续统统外包了出去。还有那些雇用广告公司,把声音传播到市场上去的企业,他们不也是吗?

  法务、会计、工资、广告,这些全都是必不可少的商业活动。要是没有外部人员来帮你处理这些核心职能,或许你压根儿没法开展业务。这一切活动全部发生在你们公司之外,远离公司的网络,也不在管理层眼皮底下,可是工作照样能够高效完成。

  每一天,这样的远程工作都在发挥功能,没人觉得它鲁莽、靠不住、风险太大。所以,为什么这些信任“外人”、敢把重要工作交给他们去做的公司,一说到让“自己人”在家工作就总是犹豫再三呢?为何一家公司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工作交给住在邻镇的律师,却不愿意信任自己的员工,不相信他们离开了办公桌也一样能好好完成工作?这压根儿说不通。

  还有一件值得考虑的事情是:想想看,你有多少次给只跟你相隔三张桌子的同事发过电子邮件。人们到办公室上班,可行为跟远程工作差不多:发邮件、通过即时消息沟通、找个没人的地方躲起来,把工作完成。这一天下来,专门跑去办公室真的值得吗?

  仔细瞧瞧你们公司的业务,看看哪些工作已经外包出去,哪些不太需要面对面交流。或许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公司对远程工作的实行程度已经超出了你的想象。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