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的决策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唐廷的决策
决策是一个多步骤的连续过程,包括分析现有情报、明确政策预期结果、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制定具体政策。制定政策后,决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是收集反馈信息,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反馈信息能帮助决策者修改政策,直至达到预期结果。决策者有时会废除被证明不可行的既定政策。
外交决策是唐朝皇帝的核心权力,是需要皇帝亲自过问、批准的重大国家事务之一。但皇帝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参与外交决策的唐朝中央、地方官员的角色同样是变化的。这些变化折射出皇帝和臣僚之间不断演进的权力关系。
初唐的两位皇帝高祖和太宗都是意志坚定、足智多谋的人,常独自做决定,并要求大臣立即执行。618年,高祖责备萧瑀没有及时宣行他的旨意。萧瑀只得解释说,自己有必要谨慎行事,以确保皇帝的各项命令不互相矛盾。太宗与专断的父亲一样,认为君主必须乾纲独断。他的大臣也建议:“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
不过,初唐两位皇帝并没有沦为独裁君主。恰恰相反,他们吸取了前朝隋朝的道德教训和政治经验,鼓励群臣进谏。高祖及唐初的许多官员不久之前都曾为隋廷效力,目睹了庞大、强盛的隋朝(581—618)如何在立国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便分崩离析。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个短命王朝崩溃的真正原因——独断的君主大兴土木、用兵过度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太宗在登基当年便敦促大臣,不能以皇帝的好恶作为政策建议的基础。他警告他们说,这种做法“乃亡国之政”。630年,他在反思隋炀帝的统治之道时说:“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他进一步指出:“[炀帝]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一年后的631年,他对房玄龄说,自己已经意识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