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百济为唐军的前进基地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变百济为唐军的前进基地
导致唐与百济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是后者。百济比新罗更靠近亚洲大陆,因此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的文化、政治联系一直比新罗更加紧密。唐高祖统治时,唐与百济的关系十分融洽。621年,百济遣使向高祖进献马匹。624年,高祖为回应百济的善意,封百济君主为上柱国、带方郡王、百济王。两年后,百济王又派使者携带一副铠甲及其他物品向高祖进贡。百济使者试图挑拨唐与高句丽的关系,向高祖抱怨说,高句丽切断了百济的朝贡之路。这很可能是不实之词,因为百济使者通常经海路入唐。高祖此时正忙于进一步巩固内部统治,无暇插手朝鲜半岛事务。他知道,朝鲜半岛激烈的权力竞争已经使高句丽、新罗、百济势如水火,仅凭和平手段不足以解决半岛问题。
太宗即位后,比父亲更多地介入百济和新罗事务。他开始告诫百济停止骚扰新罗,但并未明显偏袒某一方。百济以两面手法加以应对。一名百济使者递交了谢罪国书,但百济军队仍然继续攻打新罗。这一伎俩似乎行之有效,百济和唐继续保持着友好关系。当百济的下一位使者携带着一副盔甲和一只雕花战斧前来朝贡时,唐廷对他礼遇有加,还赏赐给百济三千匹绢帛。 641年,百济国王去世,唐使出席了葬礼,并册封其子义慈为百济王。
然而,百济在太宗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期间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它与唐朝的关系。百济对唐廷的出兵要求置之不理。这一失算的后果十分严重。太宗为使百济牵制高句丽,在调解百济与新罗之间的领土纠纷时一直保持中立。就在不久前的645年,太宗还对百济王说,他曾经怀疑百济与高句丽互相勾结,但“览王今表及问康信,王与高丽不为阿党。既能如此,良副所望”。百济使者说,百济王决心助唐攻打高句丽。太宗对此深感欣慰,告诉来使百济士兵将受张亮节制。太宗还批准了百济的请求,允许百济僧人自由出入唐境。他甚至还让百济出人、船将唐赴新罗的使团安全送达目的地。
但是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爆发后,百济未派出一兵一卒前来增援。相反,百济趁新罗出兵攻打高句丽南境,后防空虚的机会,夺取了新罗西部七座城池。百济王显然认为此时唐廷正忙于进攻高句丽,无法阻止他的入侵。不久之后,他又连克新罗十城。唐军在辽东受挫,百济大受鼓舞,对自己入侵新罗的军事行动更具信心。尤有甚者,百济在645年之后的五年间,没有派任何一名使者入唐朝贡。太宗意识到,百济先前的承诺一文不值,它的真实意图是从唐与高句丽的战争中坐收渔翁之利,扩张领土。太宗得出结论,他不能再把百济当成盟友。
650年高宗登基后,高句丽、新罗、百济立即遣使前往长安祝贺。新罗使者献给高宗一份特殊的礼物——《太平颂》。这是一首赞颂中华盛世的五言诗,由新罗女王亲手绣在锦缎上。新罗使者借此机会告诉高宗,新罗军队最近击退了百济的进犯,杀敌九千余人,缴获战马一万匹。高宗在接见这些来自朝鲜半岛的使者时,敦促他们抛下私怨,共同效忠唐朝。次年,高宗在给百济王的诏书中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包括三点内容:第一,百济归还此前侵占的所有新罗边境城镇;第二,新罗释放百济战俘以示和解;第三,高句丽不得在百济与新罗的冲突中偏袒任何一方。这封诏书还清楚地表明,高宗同意了新罗的请求,如果百济拒不听从高宗的命令,新罗将以武力收复失地。他在诏书中写道:“朕以其言既顺,不可不许。……高丽若不承命,即令契丹诸蕃渡辽泽入抄掠。”
虽然唐和新罗对百济的企图全然不同,但双方在七世纪六十年代都想削弱并最终消灭百济。这一共同利益让双方建立了非同寻常的密切联系,新罗人金仁问在唐廷的地位迅速提高便是明证。金仁问是金春秋次子,651年入唐任高宗宿卫,获封左领军卫将军,时年二十三岁。两年后,高宗筹划在朝鲜半岛展开军事行动时向金仁问咨询当地道路状况。金仁问一一说出每条道路的详情以及它们是否易于通行,还告诉高宗当唐军进入和撤出朝鲜半岛时可以利用哪些道路。皇帝对此非常满意。 654年阴历五月,高宗带着包括金仁问在内的众多高官出行万年宫(在今陕西麟游,在当时的都城长安西北约一百五十公里处),这座宫殿刚刚修缮一新并被重新命名。高宗为此题写了《万年宫铭》,还赐给三品以上官员一项特别的恩典——将他们的姓名、官衔与碑文一起刻在石碑上。金仁问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外国人。
在此之前的650年,高句丽、新罗、百济均不愿接受高宗提出的和解方案。虽然新罗将是这个方案最大的受益者,但它并不打算在收复失地后停止军事行动,而百济和高句丽也拒绝解散联盟。因此,即使高宗在诏书中威胁动用武力,也不能完全如意。百济对唐廷的强硬态度有所忌惮,在651到653年间停止了军事行动,但越来越不自安。从652到660年的九年间,百济不再遣使入唐,而是派使节到日本求援。朝鲜半岛的冲突现在已然国际化,一场重大军事冲突正在酝酿当中,唐、高句丽、新罗、百济和日本最终将全部卷入这场战争。
655年,新罗再次遣使入唐。使者声称,百济、高句丽和靺鞨联手进犯新罗北境,攻陷了三十几座城池。这次,高宗派唐军,而不是契丹部众,渡过辽河攻打高句丽。高句丽的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部)守将低估了这支部队的作战能力。他没有按传统战术固守城池,反而令士兵与唐军正面交锋。唐军斩杀一千名高句丽士兵,摧毁外城,烧毁几个村庄后胜利而归。不过,这次行动并没有改变朝鲜半岛各势力的力量对比。660年,百济、高句丽再次联手行动。百济军攻陷了新罗西南战略要塞大耶城,逼迫新罗军队退往洛东江东岸。紧接着,百济又吞并了双方争议边界附近四十多个据点。此时新罗的北部边境和西部边境同时受到巨大的军事压力,形势严峻。新罗王匆忙遣使入唐,寻求援助。高宗决定介入。
唐朝再次插手前景难料的半岛事务,实际上冒着很大的风险。但与七世纪四十年代末第一次征高句丽相比,此时唐朝的战略地位更加优越。唐与新罗结盟后,在半岛取得了立足点,可以一一击破半岛之敌。唐的首要目标是制服百济,这样高句丽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然后,唐和新罗就可以从南北两个方向发动全面攻势,彻底摧毁高句丽。为了避免百济的盟友日本提前得到唐即将进攻百济的消息,唐廷在659年扣留了日本遣唐使一行,把他们囚禁在长安。高宗下诏禁止他们归国,但并未明确解释原因。敕旨写道:“国家来年必有海东之政,汝等倭客不得东归。”
660年,唐出动十二万余名士兵和一千九百艘战船渡过黄海进攻百济。此时百济军队已在东津半岛北端结成马蹄形防守阵型。唐军为避免与百济正面交锋,绕到东津半岛东岸(今韩国全罗北道扶安郡附近)登陆。唐军士兵攻占了一座小山,在那里列阵,然后从后方攻击敌人,控制了附近地区。与此同时,新罗援军越过百济东部具有战略意义的天然屏障炭岘,向西挺进至大田(在今韩国忠清南道)。百济首都泗沘在唐军和南面的新罗军队的夹击下,不久即告陷落。百济王逃往北方,但最终决定和王世子一起向唐将投降。金春秋之子金法敏当时也在唐营,他让投降的百济王世子扶余隆跪在自己的马前,唾其面,辱骂道:“向者汝父枉杀我妹,埋之狱中,使我二十年间,痛心疾首,今日汝命在吾手中!”扶余隆匍匐在地,以示顺从、谢罪,不敢口吐一言。百济就这样灭亡了。唐廷在百济故地设立了五个都督府,下辖三十七个州,由百济地方首领在唐将的监督下管理。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