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战略:消极军事反应、积极巩固防务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狄仁杰的战略:消极军事反应、积极巩固防务
鸾台侍郎狄仁杰在对外政策上与郭元振看法相似,他也认为“固本安民”应该是制定任何对外政策的准则。被动抵御外敌和积极巩固边防是狄仁杰外交政策的核心。697年,狄仁杰在一份长篇奏疏中写道:“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资,以争硗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可以耕织。苟求冠带远夷之称,不务固本安人之术。……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方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其所以然者,皆为远戍方外,以竭中国,争蛮貊不毛之地,乖子养苍生之道也。”
狄仁杰为帮助朝廷削减防务开支,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任命亲唐的突厥首领为可汗,为唐守卫四镇。另一个类似的措施是,恢复高句丽王室,命其负责安东都护府的防务。狄仁杰认为,消灭突厥和吐蕃超出了唐的能力。因此,唐应满足于保障边境安全。他提议:“当敕边兵,谨守备,远斥候,聚资粮,待其自致,然后击之。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寇无所得;自然二贼深入则有颠踬之虑,浅入必无寇获之益。如此数年,可使二虏不击而服矣。”
狄仁杰的许多同僚认为他的建议是万全之策,但武后并未采纳。不过,她认为狄仁杰提出的“本根”的说法在决策时十分重要。她同意了狄仁杰的部分意见,遣使与吐蕃修好,在吐蕃主和派与主战派之间制造不和。这个计策大获成功。吐蕃君主处决了主战派的一名主要官员,迫使他的弟弟和儿子逃离吐蕃,寻求唐朝的庇护。
武后的许多大臣和郭元振、狄仁杰一样,不信任吐蕃和突厥。有些人甚至认为,与其他政权的正常接触也会对唐的安全构成威胁。695年,尚书左丞薛登上书,对朝廷的两个惯例——留外国王子为武后的侍子(即人质)以及允许外国人无限制地接触唐朝文化——表示担忧。他写道:“突厥、吐蕃、契丹等……语兼中夏,明习汉法,……知经国之要,窥成败于国史,……识边塞之盈虚,知山川之险易。或委以经略之功,令其展效,或矜其首邱之志,放使归蕃。于国家虽有冠带之名,在夷狄广其纵横之智。虽则慕化之美,苟悦于当时,而狼子孤恩,旋生于过后。及归部落,鲜不称兵,边鄙罹灾,实由于此。”
这种不信任感在突厥反复骚扰唐北部边境后演变为敌意。就连曾经极力反对出兵远征的狄仁杰也改变了立场。698年,他参加了一场重要战役。唐朝出动三十万大军和十五万援军先在赵州(今河北赵县)和定州与突厥作战,然后一路追至戈壁沙漠,但未能将他们全部歼灭。此战过后,唐牢固了对北方边境的控制,但与吐蕃和突厥的关系仍不稳定。武后的大臣们反思初唐的对外关系,检讨当前形势,对唐朝的地缘政治环境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认定八个政权及其与唐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唐朝的利益,它们分别是东方的新罗,西方和西南的波斯、坚昆(黠戛斯)、吐蕃,南方的真腊,北方和东北方的突厥、契丹、靺鞨。(“东至高丽国,南至真腊国,西至波斯、吐蕃及坚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靺鞨,并为入番,以外为绝域。”)但是,唐朝如何才能在这个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取得最大利益呢?他们各执己见,无法达成共识。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