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唐和解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与唐和解
七年后的787年正月,南诏尝试恢复与唐廷的联系。南诏信使暗中联络新近归附唐朝的周边部落首领,请求他们给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带去口信,告诉他南诏愿与唐和好。韦皋上奏唐廷,建议招纳南诏及云南其他八个部落,这样就可以破坏南诏与吐蕃的联盟。韦皋的上书恰逢其时。唐廷官员一直打算建立一个针对吐蕃的庞大包围圈,回纥在北,大食在西,南诏在南。宰相李泌把南诏比喻为吐蕃“右臂”,认为唐廷应通过外交手段让南诏重新倒向自己,以达到“断吐蕃之右臂”的目的。德宗批准了这个策略,命韦皋写信催促南诏君主向唐称臣。此外,韦皋还写信给一个与唐关系密切的南诏邻部首领,命他窥探南诏的反应。唐由此开启了与南诏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对南诏的政策转为安抚。
异牟寻在积极寻求改善与唐廷关系时,小心翼翼地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避免让吐蕃觉察到他有意与唐恢复关系。他没有派自己的使者去长安,而是让三个附属部落的首领在788年阴历四月代为谒见德宗。他们接受了唐廷封号和官印,成为唐廷外臣。 788年阴历十月,吐蕃命南诏出兵助其进攻四川。异牟寻当时尚不愿公开其亲唐立场,便应承下来,在泸水(今金沙江)北面部署了数万名士兵。韦皋知道这是南诏的两面手法,于是设计破坏南诏与吐蕃的关系。他在一封给异牟寻的信中,称赞异牟寻归顺唐廷的诚意。他煞有介事地把信装入银函,然后故意让一位忠于唐廷的部落首领把信转交给吐蕃。吐蕃君主开始怀疑南诏与唐私下已经串通好。他为了防备正在四川西南作战的吐蕃士兵腹背受敌,派兵去会川阻止南诏援兵继续北进。异牟寻在盛怒之下拔营撤军。此举更印证了吐蕃统治者先前的猜测。几位吐蕃使者先后来到南诏,要求异牟寻交出人质以证忠心。昔日盟友的关系开始恶化。
从789到792年,韦皋每年都会致信南诏君主,敦促他公开改变立场。其中一封写道:“回鹘屡请佐天子共灭吐蕃,王不早定计,一旦为回鹘所先,则王累代功名虚弃矣。且云南久为吐蕃屈辱,今不乘此时依大国之势以复怨雪耻,后悔无及矣。”但每封信都如同石沉大海。不过,韦皋注意到,南诏正逐渐减少对吐蕃的军事援助。
异牟寻在做最终决定前一直谨慎地观察着局势的变化。他直到793年阴历四月才采取行动。当时唐军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击败吐蕃,重新组织了边境防务。异牟寻为确保唐廷收到他的信,派出三名使者经三条不同路线入唐。他交给每人一封韦皋的来信作为身份证明。三名南诏使节先到益州,呈上给韦皋的信件。异牟寻在信中自称“唐云南王孙,吐蕃赞普义弟、日东王”,请求向唐称臣。他为此前抛弃唐廷,如今又背叛吐蕃做了四点解释:一、背弃唐廷是因为张虔陀、鲜于仲通等唐地方官对南诏专横跋扈,而如今吐蕃将繁重的军事义务强加给南诏,还利用云南北部的部落首领利罗式威胁南诏;二、腐败的吐蕃官员阻挠南诏向吐蕃君主上书表达意见;三、吐蕃让南诏履行繁重的军事义务,却慷慨地赏赐与南诏交恶的利罗式;四、利罗式曾威胁要消灭南诏,他对南诏使者说:“灭子之将,非我其谁?子所富当为我有。”异牟寻接着在信中列举了四件使他决定立即归顺唐廷的“难忍之事”:一、吐蕃君主让利罗式带六十名甲士担任侍卫,公开庇护行为恶劣的人;二、吐蕃一向对周遭政权怀有不轨企图,如果自己只是仰人鼻息,无所作为,既有辱先人,又辜负了百姓;三、好几位投靠吐蕃的部落首领被害,他担心自己也难逃同样下场;四、南诏一直想要归顺唐廷,但吐蕃却阻止南诏和唐接触。异牟寻还在信中提出将吐蕃逐出云南的全盘策略:唐廷应增加在西南的驻军,鼓励回鹘从北方骚扰吐蕃,并与南诏结盟。
韦皋读信大喜,立即派下属护送南诏使者赴长安。使者入朝觐见唐帝,献上象征着异牟寻对唐忠贞不贰的礼物——黄金、朱砂、丝绸、当归。使者解释说,这四样礼物的意义分别是:南诏归顺唐朝之意坚如黄金;南诏对唐廷的忠心赤如朱砂;南诏之主现在顺从如丝绸,绝不会再给唐制造麻烦;当归意味着“应当归顺”,表明南诏君主认为臣服唐廷正当其时。德宗对这番解释非常满意,下敕书接纳南诏重回唐体制。他还指示韦皋派下属以递交敕书为名,搜集更多关于南诏的情报。
794年正月,南诏官员在南诏首都郊外迎接韦皋的下属崔佐时。他们转达了主人命令:崔佐时不能自称唐使,而要说是来自当地部落牂牁的使节;进城之前他要脱下唐官服,换上牂牁衣服。崔佐时愤怒地驳斥道:“我乃唐使者,安得从小夷服?”他过了很久才明白南诏为何会下达如此奇怪的命令,当时一个有数百名成员的庞大吐蕃使团已在南诏都城停留了一段时间。异牟寻不愿让吐蕃知道自己的亲唐立场,所以不希望吐蕃注意到崔佐时来访。异牟寻为确保崔佐时的到访不为人知,选择在夜间会见崔佐时。他满含泪水,向崔佐时两次行揖拜礼之后,接受了唐廷诏书,成为唐朝外臣。崔佐时催促他公开表明效忠唐廷,要求他处决几个吐蕃使团成员,上缴吐蕃赐给其祖父的金印。异牟寻不情愿地照办了。他还放弃了吐蕃头衔,请求恢复“南诏”国号。异牟寻和崔佐时在南诏清平官以及几位将军的陪同下,来到点苍山北坡祠堂,举行隆重的仪式,正式结为同盟。他们在天、地、山、河四位神灵的见证下盟誓。异牟寻誓言南诏将永远忠于唐朝,协助唐对抗吐蕃,永不侵犯唐土。崔佐时保证,唐会尊重南诏的疆域完整及百姓生命安全。他还承诺,回到益州后就向上司详细汇报结盟的经过,并将南诏的忠心上奏朝廷。誓言一式四份。崔佐时和异牟寻各执一份,第三份保存在祠堂,最后一份献给河神。这标志着唐与南诏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南诏将成为唐牵制吐蕃策略中日益重要的军事伙伴。
793年一整年,吐蕃统治者完全被蒙在鼓里,对南诏与唐新近结盟之事毫不知情。794年阴历三月,吐蕃在一次重要战役中败给回鹘后,如往常一样要求南诏派兵援助。异牟寻抓住这个机会策划奇袭吐蕃。他谎称南诏军力薄弱,只能派出三千名士兵,几经讨价还价,才同意派出五千名士兵。这些士兵实际上只是先头部队,后面跟着由异牟寻亲自率领的主力大军。他们日夜兼程,赶到金沙江上游的铁桥,这里是吐蕃进入四川南部和云南的必经之处。他们与吐蕃军队交手后,夺取了这一带的十六座吐蕃据点,生擒五名吐蕃贵族,俘虏十万名士兵,并控制了三万多户当地百姓。异牟寻为博取唐廷的信任,向韦皋报告了自己的战绩,请韦皋前来视察城镇及战利品。异牟寻接着又打败了数个当地部落,然后南下攻克剑川。剑川陷落是异牟寻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开端。南诏的版图最终将北至大渡河,南接安南都护府边境,东达贵州遵义,西到缅甸北部和泰国。南诏在鼎盛时期,疆域东西延伸三千余里,南北跨越四千六百多里。
794年阴历六月,异牟寻之弟入唐觐见唐朝皇帝,献上南诏地图和方物,包括一块重达十三公斤的稀世琥珀。他还上缴了异牟寻及其祖父接受的吐蕃官印。该举动象征着异牟寻接受了唐朝外臣的新身份,他已向唐敞开大门,向唐帝朝贡,并与吐蕃断绝了往来。贡使再次请求恢复原来的国号“南诏”。唐廷为回报南诏的忠心,任命袁滋为册封使出访南诏。当年阴历十月,异牟寻接受袁滋册封,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他“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正式成为唐朝外臣。异牟寻在册封后举行的庆功宴会上,展示了玄宗赐予南诏的两个银盘。袁滋训诫他说:“南诏当深思祖考,子子孙孙尽忠于唐。”异牟寻答道:“敢不谨承使者之命。”他还承诺,将竭尽所能把南诏变为唐西南的“籓屏”。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