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在西域的反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吐蕃在西域的反击
694年,吐蕃迫于唐朝在于阗强大的军事存在,尝试在东北方向开辟另一条通往西域的路线。但石城(今新疆若羌)的唐军挫败了这一企图。第二年,吐蕃进犯河源地区,以切断唐与西域之间的联系。696年阴历三月,两军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一带)附近交锋,唐军惨败。吐蕃继而袭击了西北方的凉州,杀凉州都督。这次胜利使吐蕃信心倍增,试图强迫唐接受一笔交易——唐放弃安西四镇,断绝与突厥十姓部落的君臣关系,换取吐蕃从凉州撤军。
唐派右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前往吐蕃谈判。吐蕃宰相钦陵试图为吐蕃近来侵犯凉州、甘州辩解,称这场冲突的起因是唐拒绝吐蕃休战的要求。郭元振反驳道:“论先考东赞,以宏才大略,服事先朝,结好通亲,荷荣承宠。本期传之永代,垂于无穷。论不慕守旧恩,中致猜阻,无故自绝,日寻干戈,屡犯我河湟,频扰我边鄙。且父通之,子绝之,岂为孝乎?父事之,子叛之,岂为忠乎?”但钦陵完全不因郭元振的道德指责而感到难堪,反而提出了更多要求:“今天恩既许和好,其两国戍守,咸请罢置,以便万姓。各守本境,靡有交争,岂不休哉?然以西十姓突厥,四镇诸国,或时附蕃,或时归汉,斯皆类多翻覆。乞圣恩含弘,拔去镇守,分离属国,各建侯王,使其国君人自为守,既不款汉,又不属蕃,岂不人免忧虞?”郭元振向钦陵保证,唐廷只是通过四镇“抚宁西土,通诸大邦”。但钦陵没有轻易被说服:“使人此词,诚为实论。然缘边守将,多好功名,见利而动,罕守诚信,此蕃国之所为深忧也。”郭元振继续反驳道:“十姓诸部,与论种类不同,山川亦异。爰览古昔,各自区分,复为我编人,积有年岁。今论欲一言而分离数部,得非昧弱苟利乎?”郭元振一番话激怒了钦陵。二人的对话变为唇枪舌剑。钦陵说道:“使人岂不疑陵贪冒无厌,谬陈利害,窥窃诸部,以为汉边患耶?陵虽识不逮远,请为使人明之。陵若爱汉土地,贪汉财币,则青海、湟川,实迩汉边,其去中州,盖三四千里,必有窥羡,何不争利于此中。而突厥诸部,悬在万里之外,碛漠广莽,殊异中国。安有争地于万里外,而能为汉边患哉!舍近务远,计岂然也?但中州人士,深谋多计,天下诸国,皆为汉并,虽大海之外,穹塞之表,靡不磨灭矣。今吐蕃块然独在者,非汉不贪其土地,不爱其臣仆,实陵兄弟小心谨密,得保守之耳。”钦陵继而表明,吐蕃要求控制西域是基于地缘政治考虑:“而十姓中,五咄六诸部落僻近安西,是与吐蕃颇为辽远。俟斤诸部密近蕃境,其所限者,唯界一碛,骑士腾突,旬月即可以蹂践蕃庭,为吐蕃之巨蠹者,唯斯一隅。且乌海黄河,关源阻深,风土疫疠,纵有谋夫猛将,亦不能为蕃患矣,故陵无敢谬求。西边沙路,坦达夷漫,故纵羸兵庸将,亦易以为蕃患,故陵有此请。实非欲侵渔诸部,以生心于汉边。陵若实有谋汉之怀,有伺隙之意,则甘凉右地,暨于积石,此道绵细,几二千里,其广者不过二三百里,狭者才百里,陵若遣兵,或出张掖,或出玉门,使大国春不遑种,秋无所获,五六岁中,或可断汉右界矣,又何为弃所易而窥所难乎?”
然后,钦陵提到高宗时唐与吐蕃的边陲战事,对郭元振说,他和吐蕃人一想到与唐休战就胆战心惊。他担心唐朝边将汲汲于战功,会蚕食吐蕃领土,使吐蕃别无选择,只能出兵控制青海。他向郭元振保证,自己只是“冀此为翰屏以虞”。郭元振无法立即答复,因为这超出了他的职权范围。他决定携吐蕃使者返回洛阳,让使者直接向唐廷提出请求。事实证明,恰当处理吐蕃的请求非常困难,必须仔细权衡利弊。唐廷一方面注意到,控制四镇及青海地区对唐经营西域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直接回绝吐蕃的请求会导致战争升级。郭元振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唐廷遣使向钦陵传递一条模棱两可的信息,使他误以为唐最终会同意他的请求。郭元振估计,倘若钦陵拒不接受,吐蕃精英阶层会因此出现裂痕。
对唐来说值得庆幸的是,七世纪九十年代吐蕃政局的发展果然如郭元振所料。长期与唐作战使一些吐蕃官员和百姓疲惫不堪,他们不支持钦陵出兵攻取安西四镇。吐蕃赞普墀都松(677—704在位)年幼登基,朝政大权一直掌握在钦陵兄弟手中。墀都松年纪渐长,对此日益不满。钦陵兄弟在边地身居军事要职,如果再将安西四镇收入囊中,他们的权力将进一步膨胀。699年阴历二月,吐蕃政局突变。墀都松在一名亲信大臣的协助下发动政变,下令拘捕、处死钦陵的两千多名追随者,然后命令钦陵兄弟入朝。但钦陵兄弟拒不受命。墀都松遂亲自挥师讨伐,钦陵自杀,钦陵的弟弟赞婆归降唐朝,最终客死他乡。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