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反目成仇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再度反目成仇
712年,墀玛类去世,唐与吐蕃的联盟实际上就此破裂。九岁的墀德祖赞(712—755在位)继位后,两位主战派大臣坌达延和乞力徐开始垄断朝廷大权。唐使参加墀玛类葬礼后不久,吐蕃信使就在713年腊月要求玄宗(712—756在位)正式承认吐蕃对九曲地区的控制。唐朝新主没有明确答复这个要求。吐蕃开始在边境增兵,并于714年完成部署。同年阴历五月末,坌达延向唐廷递交了一份措辞强硬的信件,“请载盟文,定境于河源”。来信还指名要已经告老还乡的原北庭都护解琬代表唐廷谈判。两名吐蕃高官不等玄宗做出正式答复便在阴历六月初来到长安,向他递交了一份盟约草案。
玄宗命解琬与吐蕃使者谈判。熟知吐蕃事务的解琬对谈判持悲观态度,认为这不过是吐蕃的诡计,他们即将犯唐。他建议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西北)、渭州(今甘肃陇西)屯兵十万,以备不虞。玄宗虽然采纳了这个建议,但不认为吐蕃会发动攻击。他此时正忙于征讨突厥,把这十万士兵视作自己的后备军。他甚至对这支军队的将领们说:“仍书报赞普,共为声援。明加侦候,勿使失机。”结果,唐朝对吐蕃可能的来犯毫无准备。 714年阴历七月,解琬的担忧成真,坌达延和乞力徐率十万大军袭击了临洮(今甘肃岷县)、兰州和渭州。唐军猝不及防,损失了大量战马。吐蕃大举进犯震惊了唐廷。杨矩对自己曾提议把九曲拱手让给吐蕃深感愧疚,由于担心受罚而自杀。
吐蕃入寇干扰了唐对突厥的军事行动,迫使玄宗不得不集中精力对付吐蕃。阴历八月,玄宗敕令兵部侍郎和紫微舍人负责募兵,要求他们在十日内交出应募者名簿。玄宗还任命薛纳为陇右(陕西与甘肃之间的陇山以西地区)防御使,委之以全权——他在凉州调兵遣将时,可自行处决任何抗命的将领。但这些措施并没有挡住吐蕃军队前进的步伐。阴历十月,渭源(今甘肃渭源)失陷。玄宗决定亲率十万士兵、四万战马出征,但此举遭到一些大臣强烈反对,加之唐军在临洮奇袭敌军告捷,玄宗方才作罢。同月,薛纳率军到达渭源,在武街驿附近重创吐蕃军队,迫使他们向西退到洮水。坌达延在洮水上游一处要塞重整旗鼓,组织反击。唐军乘胜再次击败敌人,杀敌七千,俘虏吐蕃将领一名,虏获羊马二十余万,缴获兵器无数。
唐与吐蕃的战争促使更多唐廷官员采取强硬立场。两位宰相联名上书提议:“吐蕃本以河为境,以公主故,乃桥河筑城,置独山、九曲二军,距积石二百里。今既负约,请毁桥,复守河如约。”玄宗批许拆毁桥梁,但依然保持着与吐蕃的联系。 714年阴历十月底,唐廷以宣慰金城公主为名遣使访问吐蕃。唐地方官员也奉命埋葬在洮水之役中阵亡的吐蕃士兵的尸骨。吐蕃为回应这一善意举动,派一名官员前往洮水地区悼念阵亡将士。吐蕃使者还上书唐廷,探寻停战的可能性。但这封信的语气狂傲自大,要求唐朝视吐蕃为对等国。玄宗深感冒犯,拒绝在首都接见吐蕃使者。边境冲突随即爆发。
吐蕃控制九曲地区的企图失败后,将注意力转向西域。715年,他们和突厥联手进攻北庭都护府。 716年,唐军采取报复行动,从三面围攻突厥军队,杀死了突厥首领默啜可汗。同年,唐军还挫败了吐蕃对松州的进犯。在战场上节节失利使吐蕃认识到,应该停止骚扰唐边境,向唐廷求和。716年阴历八月,吐蕃使者以金城公主的名义给玄宗送去一封信以及金盏等礼物。玄宗为答谢金城公主的好意,举行盛大仪式接待来使,并委托他给吐蕃君主带去丰厚的礼物。但是,除了这些友好姿态,玄宗没有采取任何具体措施来改善双边关系。不久后的717年阴历三月,金城公主再次致信唐廷称:“宰相向奴奴道,赞普甚欲得和好。”她敦促玄宗与吐蕃重新结盟,这样“即得两国久长安稳”。但玄宗怀疑吐蕃的诚意,没有理会吐蕃的休战建议。
实际上,玄宗的疑虑是有根据的。自710年起,吐蕃就为今后在西域展开军事行动做了一系列准备。吐蕃军队为打开前往安西四镇的通道,夺取了小勃律的九座城镇。 714年,小勃律的吐蕃人煽动突厥反叛,导致西域局势动荡。 715年,吐蕃推翻了拔汗那王,以傀儡取而代之。拔汗那王逃到安西都护府寻求庇护。当地官员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如果他们不出手相助,唐廷将丧失在西域诸国中的威望。他们急忙派出一支万余人的远征军推翻拔汗那的傀儡政权。这次挫折促使吐蕃与突骑施接触。突骑施刚刚加入对西域的争夺。他们在703年攻克碎叶城并在那里设立牙帐,然后将势力范围向南扩展至吐火罗(今喀喇昆仑山脉以西、阿姆河以南的广阔区域)。 717年,吐蕃军队包围了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和大石城(在今托什干河谷)。他们计划在突骑施的帮助下攻打四镇,但安西都护府立即做出反应,迫使他们取消计划。此后,吐蕃在九曲地区败给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损失了大量士兵、马匹、牛羊、兵器。吐蕃朝廷最终在717年阴历七月回到谈判桌前。
718年阴历十一月,吐蕃遣使上书唐帝,详述与唐的边境纠纷,请求重新结盟。来信指出,促成706年会盟的各位唐朝宰相均已过世,吐蕃与当今的唐朝君臣有必要重新结盟。吐蕃希望唐廷在盟约中正式承认吐蕃对九曲地区的控制权。来信写道:“不重作盟誓,彼此不相信。”吐蕃试图为自己过往骚扰唐西北边境辩护,指责唐朝将领破坏了706年的盟约:“乞力徐此集兵马者,准旧例。兵马新旧交替,若道别集兵马,并是虚言。又往者平论地界,白水已来,中间并空闲。昨秋间郭将军率聚兵马于白水筑城。既缘如此,吐蕃遂于界内道亦筑一城。”来信还承诺,一旦唐同意和解,吐蕃将终止与突厥的联盟。然而,双方在若干重大问题上争执不下,迅速达成和解显然不切实际。玄宗否决了吐蕃缔结新盟的提议。他告诉吐蕃使者,双方的姻盟仍然有效,吐蕃应切实履行706年的盟约。但吐蕃坚持重新缔约,并于719年阴历六月再次遣使入唐。唐廷以相同的方法处理这个问题。断然回绝吐蕃的请求,但同时又重赏吐蕃使者及其君主。
吐蕃看到自己与唐的和议毫无进展,便再次联络突厥和突骑施联手攻唐。唐廷也于720年加紧行动,以拉近与喀喇昆仑山以西各国的关系。唐廷封当地九位首领为王,希望他们能为了唐的利益,阻止吐蕃军队从西北方向进入西域。但这个策略若要奏效,唐廷必须保障小勃律的安全(一些唐廷官员将小勃律比作唐通往西域的门户)。如果小勃律仍然在吐蕃的控制之下,唐廷对西域的控制必将受到严重威胁。唐廷决定帮助流亡在唐的小勃律王复位。722年,来自北庭都护府的四千步骑兵与小勃律王并肩作战,将吐蕃军队驱逐出小勃律。
从720到723年,吐蕃和唐冲突不断。吐蕃军队在720年试图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西域。他们在694年曾做过类似的尝试,但以失败告终。这次,他们设法攻克了位于沙漠东南边缘的石城镇。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金城公主感到留在吐蕃不再安全。723年阴历五月,金城公主的使者秘密联系箇失密王,通知他公主打算先到箇失密,再经谢䫻(都城位于今阿富汗加兹尼)回唐。谢䫻立即遣使向唐廷报信,请求唐军护送公主返国。但是,比起公主的安危,玄宗似乎更担心吐蕃迫在眉睫的进攻。724年,他任命出身瓜州(治所在今甘肃瓜州)的王君㚟为陇右节度使。王君㚟立即向吐蕃发起进攻并大获全胜。 725年,吐蕃审时度势调整了策略,唆使于阗王叛唐。不过,安西都护府的唐军迅速抓住于阗王,以一个傀儡取而代之。 726年,吐蕃为了报复,大举进攻甘州。王君㚟命令唐军避免与敌接战,固守城池,等待寒冷天气削弱敌人的战斗力。不久,暴风雪来临,很多吐蕃士兵被冻死。吐蕃大将不得不撤军返回大非川。出乎他的意料,唐军已经派间谍放火烧毁了大非川附近的草场。吐蕃战马无草可吃,大批冻饿而死。王君㚟从后方追至,全歼敌人,获辎重羊马万计而还。玄宗听到捷报后大喜,在长安为王君㚟举行庆功宴,以官爵和珍宝重赏王君㚟父子。
然而,唐军在726年的胜利并没有使吐蕃灰心丧气。727年,吐蕃卷土重来,而且兵力更盛。吐蕃君主亲自率军进攻瓜州,这里是王君㚟的家乡,也是唐军的主要后勤补给基地。吐蕃士兵抓住了瓜州刺史和刚刚从长安告老还乡的王君㚟的父亲。王君㚟没有尝试收复瓜州,因为他的父亲就关押在城内。吐蕃军队在瓜州与突骑施会师,向西攻打安西都护府。王君㚟上书朝廷,将瓜州的失陷归咎于当地四个部落首领,指责他们违抗命令,密谋叛乱。他们因此被流放。唐廷如此苛待当地部落首领,激怒了其部众,他们誓言报仇雪恨。不久之后,他们就在一处驿站伏击并杀死了王君㚟,然后投靠吐蕃。
玄宗为了避免西北边疆的局势继续恶化,于727年腊月颁布诏令,从各道、各军府募集十万名士兵。他命令军队“开犄角之势,俾穷寇进不能犯,退无所归”,还给他们下达了四项任务——整军备战,回击挑衅,屯田自给,与敌接战。玄宗告诉他们:“殄戎可期,战胜斯在。”唐廷派兵部侍郎萧嵩到河西地区(治所凉州在今甘肃武威)督促当地官员加强防务。新上任的瓜州节度使按照萧嵩的指令,修复了受损严重的城墙。这项措施十分及时,唐军因此能够应对吐蕃军队在727年闰九月发动的突袭。他们守住了城市,最终将敌人击退。
萧嵩还成功地离间了吐蕃君主和他的一名大将的关系,后者被从前线召回,然后被处死。鄯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节度使甚至发起反攻,一路穷追猛打,将吐蕃士兵驱赶到大漠门(大漠门是710年吐蕃在有争议的河西地区修筑的军事据点)。唐兵攻陷大漠门,烧掉一座桥,然后返回鄯州。阴历八月,唐军在祁连城(今甘肃民乐东南)再次获胜,杀死一名吐蕃将领和五千名吐蕃士兵。 729年,唐与吐蕃的战事进一步升级。来自瓜州和沙州(今甘肃敦煌)的唐军攻打吐蕃大同军,获得大胜。随后,唐军又在石堡城(今青海西宁西南)获胜。但是,这些战事并没有产生决定性作用,双方均损失惨重。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