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半醉半醒品红楼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作者:娴清
(补充内容并修改,已向专业杂志投稿,请转载注明笔名)
王夫人是一个最恨有姿色的狐狸精的真俗人,天天念着佛,结果下手无情,居然能同意用帖子来请妙玉,可见妙玉来历是大官府的小姐,这个官府的等级想必不小,所以她能随便拿出珍宝来,她对她的这些珍宝也非常的珍视,能看出她对以往的小姐生活有多少的留恋,本不情愿出家修行的,又说豪门大户,必以贵势压人,可是在后面她岂不也以贵势压人?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是妙玉的重点章节,从这里作者几笔就写出这个人物的特点。
整个的栊翠庵品茶过程中,妙玉看到刘姥姥不会品茶,说再熬浓些就好了,这本是没多少文化的乡间老妇的说话,妙玉如是善心佛家人,理解众生,看刘姥姥的穿着行止,也知了,她却嫌弃得很。重点的是这句话也没显示出刘姥姥的人格怎么了,只是她的出身与见识的不足,可是这就足以让妙玉嫌脏了,可知她重视的是人的出身,并且要懂得她的那些自命清高的见识!
刘姥姥是一个乡间老妪,在妙玉看来是俗不可耐的,所以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她嫌脏了,不让收回来。贾宝玉却可怜刘姥姥,他说“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子吧,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贾宝玉以行动在实施着导人为善的佛旨,而妙玉是以等级论人,不是自命清高又是什么?妙玉就因为嫌刘姥姥没见识,就脏了,就要表示与刘姥姥不同,若是她用过的,砸碎了也不给人家,这是对待穷苦没见识的老百姓,这是有佛家慈悲心的人,能说出的话吗?
贾宝玉喝妙玉的梯已茶是用什么盛的,不也是珍宝吗,妙玉既然将这些珍宝都看成俗器,为什么又用他们给宝黛斟茶。这从哪里看出她将它们看成俗器了?
妙玉因有一杯茶贾母让给刘姥姥了,她就不要了,这就叫看成俗器了吗?明明是富得流油了,如果给刘姥姥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她认为是俗器的话,她干脆就不要用了.她不是很清高吗?而根本原因是贾母品过了,她也没说要丢,而刘姥姥用过了,就一定是脏的,一定要丢,最好要用几桶水洗地,但请问刘姥姥在品茶时,透露的是她的贫苦和无知,并没什么别的,妙玉这样对待她,不是嫌贫爱富又是什么?
而且她本身给贾母与给其它人的茶具就是不同的,贾母的是成窖五彩小盖钟,除宝钗,黛玉,贾宝玉之外,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世法平等,还不是暗示她认为贾母比其它人强些?
妙玉的用具都是古玩,不是稀世奇珍就是价值连城,她还爱之如宝,轻易不示人,请问这是个出世修佛之人所为吗?她品茶讲究盛的茶器,以配不同的人,以为稀世之珍应该配稀世之人,但其实在真正超凡脱俗的人眼中,谁在意珍宝的价值程度的呢?
妙玉在贾府寄理佛,一应用度全是人家供给,于是她见了高贵的贾母就忙着给上好茶说好话,奉承有余,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的,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而对于穷苦之刘姥姥就嫌弃,还污辱对方的语言,这点的做为是个清心无欲,懂得平等慈悲的出家人吗?
妙玉讥笑黛玉不知茶,说人家俗,她呢带发修行,还不剃度,其实是尼姑一个,自号槛外人,其实处处给宝玉下贴,为何对宝玉这个槛内人情有独钟的呢?
别人不知茶她不说,偏偏看着黛玉不知茶就指其为俗,这是给谁听的?言下之意,我看高你了,你其实也很俗,黛玉不过白问了一句,也是去年的雨水吗?妙玉就觉得黛玉没尝出茶水来,便俗了,若尝出她的雪水来,就是雅了,原来她分辨人的俗雅就是看懂不懂她的怪僻,懂不懂茶,水,而不是对方的心性。
再对比一下妙玉对待贾母和对待林黛玉的描写。
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还有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对比,贾母说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这是老君眉。暗示贾母没看出这是什么茶,更不识什么水,而林黛玉也不识什么水,但妙玉态度完全不一样了,想不到你这么俗啊?这种对比写法,就是更突出了妙玉的假清高,她怎么不敢当面说贾母,你怎么这么俗了?连六安茶和老君眉都分不出来?却敢当面说黛玉。
作者说她云空未必空,欲洁何曾洁?太明白了吧,不用解释,其实就是指妙玉为治病出家,本身目的就是不纯,洁与空,是从内心而来的,而不是这些诸多的外在挑剔。
再说一下那些茶具,她给宝钗的茶具是:分瓜瓟斝,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给黛玉的茶具是:点犀乔,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
我比较赞同沈从文先生的看法,明代以来,南方的士绅阶层中,流行用葫芦和竹篾器涂漆而成茶酒饮器,讲究的还要仿照古代的铜玉器物,范成形态花纹。因此,“分瓜瓟斝”即是用“瓟瓜仿作斝形”的茶杯。其与以青铜、陶瓷为质地的饮器相比自是假的。且“分瓜瓟斝”谐音“班包假”,而俗语有“假不假?班包假;真不真?肉挨心”之说。
沈从文先生认为此杯隐寓妙玉做作、势利、虚假。至于“点犀乔”,说是宋明以来,官僚贵族为斗奢示阔,用犀牛角做成高足酒器,犀牛角本白线贯顶,做成杯则白线透底;用以象征妙玉“透底假”。
而周汝昌先生则认为一暗示宝钗藏愚,守拙,二暗示黛玉小性,多疑。依我之见,未必然,因为宝钗与黛玉所谓的藏愚,守拙,和小性,多疑,都是外在的,并不是其内在的表现,
若作者这样来暗示其外在,太过浅显,也并不切合宝黛人物内在的丰富。
有人说和妙玉比,黛玉是大俗人,错!黛玉有情有爱,有何不对?黛玉本就非出家人她是情痴是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人这个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肝胆有自己的真性情的真人我认为此即为不俗难道假清高自命不凡总说自己的不俗其实就是一个大俗人的出家人反而不俗吗?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出家人是有一番见解的。所谓既有如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之真人,也有如同空空道人和张道士之名为道人,实为世俗之辈,可见妙玉就是后者。再说世难容这三个字,世难容的确是妙玉的写照,假清高世本也难容。
黛玉污辱刘姥姥是为了看不起她来的奉迎,因而众姐妹都在笑,只黛玉向来以说真话闻名贾府,说她是母蝗虫。她是就刘姥姥在整个游园的表现而言的。
而妙玉不同,妙玉是嫌她脏,嫌她粗俗,不懂她的什么珍贵的茶器。而黛玉也不懂,她也同样瞧不起黛玉,才说黛玉俗.不仅是洁癖的问题吧,如果是有洁癖,那宝玉就不脏了吗?那贾母就不脏了吗?
寄人篱下不等于事事奉迎,黛玉哪里奉迎过贾母,像宝钗那样给贾母点过戏吗?像妙玉那样奉迎过吗?妙玉身世是可怜,但她见了贾母不还是一样的奉承吗,有出家人的不落尘土,自尊自爱的品格吗?
妙玉的精神上的枷锁问题,她不满过,抵抗过什么了?有人说她信宗教,是封建逼迫的,如若那样的话,那她的骨子里应该说是恨这些制度的,但我倒只见她的清高自得,她追寻自己是什么了?
她是够悲惨的,但她的悲惨,并不是所谓的什么世外仙姝,她只是个清高自许,而其实是尘中之辈.封建宗教的确有问题,只是在妙玉身上只见得,她承受着而不抵抗.而且也不见得她对佛教有什么反感,还总以自己是尼姑而自高自大。她还似乎很得意自己这种可以以大智慧者,而指导别人的感受。她却偏偏喜欢用佛理来发议论,排名在钗黛之后,又觉得自己应该当红楼第一不俗的大佳丽!黛玉,宝钗哪个不通佛理,哪个有用这些来不停的说服别人?
而她与岫烟,惜春都要有谈这些,哪里有抵抗之表现?佛理在人心中,自然悟道,深情者,必有慧根,一如宝玉和黛玉,自以行为来表现真实的情感,美好的愿意,救助别人,非只是口头笔间工夫。佛之济世,自要有行为,非是只满足于玄理空谈,而无视人间疾苦,空有坐而论道的工夫,而无慈悲之心,非是真了悟之人所为。
妙玉,她清苦吗?她用的是金,吃的是珍,哪里有清苦之态,如果说她内心清苦,想爱而不得的话,那她应该讨厌佛教,应该讨厌自己是个尼姑,她倒还用些佛理来告诉别人,与她相识的那个惜春最后也入了空门,但对小丫环的受罪却并不理会.如果这就是所谓的道高无俗念,那我也无话可说!
宝玉还知道同情刘姥姥,可见他与妙玉在佛学的理解上有分歧,明显宝玉不在佛门中,却行佛门事!而妙玉身在佛门中,少行佛门事!她一边固守着自己清高风格,一边又不敢如鱼玄机那样想爱就爱,结果终陷淖泥中!
书里曾写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这是宝玉都知道世法平等,要平等对待众生,是佛理,而妙玉却说他,你家里也未必找得出这种俗器,为何要在贾府找,不就是贾府珍宝多?她重视的还是一个珍字,其后宝玉说在你这里,那些珍宝自然贬成俗器,妙玉又欢喜。
其实宝玉不过是顺着她意,给宝钗,黛玉用的茶具全是珍宝,而且前面分析过,若是妙玉真如同宝玉说是把这些珍宝贬成俗器,又何必单挑好茶具来奉给宝钗,黛玉,贾母?难道是以俗器来配她那不俗的茶水?太不合道理了。
而且对于品茶来说,心境才是最重要的,与水,茶具都没甚关系,若是心境安然,只然能品出好茶来,若是心燥气浮,便有好的,也是难以品味,执着于茶具,茶水,不过是一俗见。
所以妙玉是由空门走向红尘,而宝玉是由红尘走向空门,根本不是什么灵魂的伴侣,也不是所谓的更高一层的情感关系,与宝玉灵魂相通的只有黛玉。所以别说妙玉能知道什么封建宗教的缺漏之处,就算是连基本的佛心佛性.我看她都少得很。她还能知道什么批判反抗?
若说对宝玉有爱就是反抗,何必要出家,还俗后自有因果,如鱼玄机那样,敢作敢为,不懂外界看法,如黛玉那样,真实自我,看来她是做不到的。
总而言之,在《红楼梦》中真正灵魂相知的只有宝黛两人而已!他们真正懂得佛理,懂一切哲理,但在现实中生存的理想者,是在世俗中存活的无法解脱的诗情悲人! 半醉半醒品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