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唐宋词选

第67章 陈与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宋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在今河南省)人。徽宗赵佶时曾任太学博士等官。金兵陷汴京,陈与义避乱湖北、湖南,南逾五岭,经广东、福建,于高宗赵构绍兴元年(1131)到达当时朝廷所在地的绍兴府(在今浙江)。历官吏部侍郎、参知政事等。

  陈与义是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学杜甫,风格清婉。一些感时念乱之作,有悲壮苍凉之音。虽然受过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却不同于江西诗派。有《简斋诗集》。

  宋黄昇《花庵词选》说他的词“可摩坡仙之垒”,词中豪爽处近似苏轼。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又称赞他的词“清婉奇丽”。词中不写艳情,意境和诗一致。

  有《无住词》,共十八首。

  虞美人

  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1]

  张帆欲去仍搔首[2],更醉君家酒[3]。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4]。

  歌声频为行人咽[5],记著尊前雪[6]。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7]。

  这首词作于建炎四年(1130)初,是作者在湖南衡山县留别友人之作。同时,还作有《别大光》诗,中有“恍然衡山前,相遇各白发”“衡阳非不遥,雁意犹超忽”“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之句。词中“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两句,写出了诗友惜别的心情。“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把离恨写成似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而且写出了一叶扁舟飘泊江上的旅行气氛,成为传诵的名句。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8]

  忆昔午桥桥上饮[9],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10],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11]。闲登小阁看新晴[12],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13]。

  这首词是陈与义经过南渡的颠沛流离,终于到达高宗“行在”后的抚今思昔之作。上片追忆往昔“良朋雅会”的豪兴。“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过去曾受到一些人的称赏。下片表现了作者饱经丧乱以后的消极心情。

  注释

  [1]大光: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曾知郢州,绍兴三年(1133)任参知政事。他是作者的朋友,二人常以诗唱和。祖席:设宴送别。

  [2]搔首:以手挠头,意谓踌躇、迟疑。这里有惜别之意。

  [3]更:再,还。君:指席大光。

  [4]匆匆:指仓促动身离去。以上两句说,原先我们在诗中总是表现期待春天的心情,等到春天真的到来时,我们却又要匆匆地离别了。

  [5]歌声:指席间歌女劝饮的歌声。频:一再。咽:指歌声悲哀低哑。

  [6]雪:这里指浪花。五代孙光宪《上行杯》词:“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这句意思说,不要忘记送别的情景。

  [7]衡州:今湖南衡阳,在湘江西岸。

  [8]洛中:指今河南洛阳,北宋时的西京。洛中,一作“吴中”,误。

  [9]午桥:桥名,在洛阳城南。

  [10]这句说,沟水带着水中的月影悄悄地流逝。

  [11]此身虽在:自己虽然还健在。这句包含身历国难的馀悸和对友人亡故的感叹。

  [12]新晴:指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13]以上两句写,听到渔歌而发出感慨。 唐宋词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