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75 热衷阅读,能锻炼“细节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Point/75
热衷阅读,能锻炼“细节脑”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件事,为了培育“书籍森林”中一棵又一棵“树”,怎样读书效果最好呢?与能看见整个森林能力的“概念脑”正好相反,这里所说的培育一棵“树”,指的是锻炼我们的“细节脑”。
细节脑可以通过坚持做一件事情来培养。换句话说,培养细节脑的读书方法的核心在于:热衷于读书的体验并且一直保持下去。
我从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虫。假如没有儿时的读书体验,现如今我也就不会成为一名脑科学家了吧。或许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从事写作和为杂志投稿写文章的工作,恐怕也没有机会去做演讲之类的事情了。我坚信,正是迄今为止读过的书成功地塑造了今天的我。
但是,保留在记忆中最古老的那本书,我同它的关系却是以一种极其戏谑的方式开始的。儿时的我并没有把它作为一本书去读,而是把它当作是一种玩具。
在我5岁的时候,我和住在附近的一个玩伴以及小我两岁的妹妹,我们三个经常在一起玩“汉赛尔与格莱特(Hansel and Gretel) ”游戏。首先,我们会用几本连环画册摞起来搭建一个巫婆的家。然后扮演巫婆的人在一旁说“快让我看看是不是已经烧好了呀”,装作往炉灶里看,此时其余的两个人从后面顺势去推巫婆的后背,只听巫婆“啊!”地大叫一声掉进炉灶里,再一齐将搭好的房子用力推倒,游戏就结束了。整个流程大概就是这样,这个游戏我们会重复玩很多次,每每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书原本不是让我们拿来做游戏的,我们虽然违背了初衷,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还是一段快乐的回忆。
家里收藏了许多书,母亲却从来没有逼我去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母亲不是所谓的“教育妈妈”(专心致志于子女教育的母亲)。但是除此之外,从小到大母亲也为我付出了很多。
我从小就很喜欢蝴蝶,住在附近的一个对蝴蝶懂很多的哥哥经常会带着我一起去森林里看蝴蝶,有时也会带着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去拜访一位被称为“蝴蝶研究第一人”的大学老师。或许是由于经常去拜访老师的缘故,老师悄悄地把当时尚未被发现的新品种蝴蝶拿给我看,并对我说“还没有公开发表,一定要替我保密呀”。当年还是孩子的我内心十分激动,“明明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老师,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我想,正是那时候的体验,对我之后立志成为一名研究者,产生了最根本的影响。
母亲虽然从未直接提及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但是会鼓励我多与感兴趣领域的学者接触,以一个极其巧妙的方式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记得当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学习漫画理科》系列丛书,我买了全套。现在想来,当时的学习漫画真的编得非常好。书中所涉及的主题甚至有原子能这样高深的问题,那个年代的漫画语言都非常直白,而如今的漫画却不乏用动漫人物来虚化。这套书在我上小学之前就读完了,也可以说是我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一个契机。
上了小学之后,我开始沉迷于读古田足日 先生的《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佐藤晓 先生的《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等作品。
《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讲述了一个一年级大个子男生和一个二年级小个子女生一起去采紫斑风铃花的小小冒险之旅,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故事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两人心灵交流的微妙之处,故事情节动人心弦,深深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
《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堪称幻想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矮人克洛勃克尔的登场,让我心中不由得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感受,似乎得到了这样一个暗示:除了我们所在的世界,还存在另一个平行世界。
这个时期的我通过读书,渐渐发现了书籍的魅力。读书,会让一个人从眼前的世界瞬间移动到另一个世界。比如,即便自己身处21世纪的东京,一旦开始读德国的民间叙事史诗《尼伯龙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仿佛刹那间飞向了中世纪的德国。不,与其说是“飞”,不如用“潜”更为贴切。这种感觉就像是整个人深深潜入了海底,被书中的奇妙世界所吸引。
大约从小学3年级开始,我才真正爱上读书。那个时候的我对科幻小说充满热忱,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几十本小说来读。
到了小学高年级,我时常从父亲的书架上随手翻出一本书来读。比如,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司汤达的《红与黑》、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国家的起源》以及夏目漱石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
与此同时,我也经常会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尽可能借一些有厚度的书,等到放假的时候我便从早读到晚,甚至可以看上一整天。
一本书读完的那一刻,我会有像刚跑完马拉松一样的窒息感,却又觉得格外充实。
读书,带你瞬间进入另一个世界。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