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76 尊重个人体验,阅读感受没必要人云亦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Point/76
尊重个人体验,阅读感受没必要人云亦云
对于同一部作品,自己的评价没有必要总是与公众的评价保持一致。“为什么会被那个作家吸引呢?”我们的脑海中有时可能会产生类似这样的疑问,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映射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
记得小时候读过夏目漱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当时我便好奇“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我也很想知道被夏目漱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吸引的自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的自己与“内心毫无波澜”的自己有什么区别?究竟是什么让自己如此心动?类似这样的问题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关键所在。
读书的时候,其实没必要去在意社会上的评价,比如“这个作家很有名,这本书想必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比起评价本身,更重要的是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部作品对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
我所仰慕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人严谨且有觉悟。当然,不仅限于作家。黑泽明 导演曾经拍摄过一部电影,叫作《我对青春无悔》。这是一部以京都大学事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佐尔格国际间谍事件为原型改编的作品,由原节子饰演女主角。说到原节子,她曾因出演小津安二郎导演的电影一举成名,但是这部作品是她出演小津电影之前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口碑非常高的作品。在电影中,原节子被严谨地塑造成一个性格非常刚烈的人物。
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情节看似波澜不惊、含蓄却留有余韵的小津导演的作品。黑泽导演的作品确实很精彩,却总会让我感觉这是一个被刻意制造出来的世界,我无法像看小津作品那样完全地投入其中。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黑泽的作品不好。只不过是想与大家分享那部作品在我眼中映射出来的样子、具体是哪一点触动了我而已。“虽然黑泽的作品很好,但是小津的作品着实令我心动”,我认为这是映射我本人的一面镜子。
那么,怎样才能遇到像这样一部能够点燃心中热情的作品呢?我认为一个人的热情是通过与某种极其具体的东西相遇而产生的。童年让我学会了热爱自然,但我所憧憬的并非抽象概念的自然,而是铭刻于心的蝴蝶这一具体生物的存在。
另外,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我在小学5年级的时候读过一本传记,被书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生平和事迹所感染。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读书。我并不是对小说本身感兴趣,而是被夏目漱石等一些特定作家的、自己钟爱的作品所吸引。穷尽一生去寻觅令自己倾慕的偶像,一旦认定了,就是一辈子。我认为这是能够使认识和行动相一致的一个途径。
如果有人问我“小说家夏目漱石有哪些地方吸引你”,我可能会回答“他对于觉悟的感性认识”。
我曾有幸与夏目漱石的孙女半藤末利子女士有过一面之缘,她告诉我她本人最喜欢外公“不畏权势”这一点。当年夏目漱石辞去了令世人称羡的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讲师的职务,选择进入了当时的“风险公司”《朝日新闻》做专职作家,随后又谢绝了日本政府授予他的文学博士称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一条无关名利的人生道路。说起文学博士,当时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将来到底是当博士呢还是做大官呢”,可见博士地位之高。
漱石在收到当时的总理大臣西园寺公望召集的“文士招待会”的邀请时,以一句“时鸟厕半出不去”婉拒(時鳥厠半ばに出かねたり:杜鹃叫声虽然好听,但是正在如厕,不能马上出去听)。漱石不惧权威、不媚权势的生活方式始终如一。我认为能够领悟“名利终归一场空”的人,才拥有真正的觉悟。
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的我从漱石的觉悟中学到了一点:不趋附于世俗权贵的同时,也不为民粹主义(populism) 所左右。
现如今日本文化整体处于一个濒危状态。如果一味地拥护民粹主义,也就无法创造出真正的文化。文化创造的本质在于不依附任何人、任何事。漱石完美地向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倘若当今文人墨客皆以迎合权势和民粹主义作为第一目标,最终作品的质量想必也会一落千丈。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