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第十八章 四海归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秽乱宫闱的赵太后

  吕不韦投资的成功,让他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时的秦国由赵太后辅政,朝中大权完全掌握在吕不韦手中。吕氏家族成为咸阳的超级豪门,家中有僮仆上万人,出行的车队绵延数里,权势之盛,威望之高,跟秦王相比也差不多。

  发迹以后的吕不韦特别想摆脱暴发户的形象。他效仿信陵君、春申君那些传统贵族,也招揽了许多门客,在门下著书讲学、热闹非常,并且编出了《吕氏春秋》这样一部巨著,想替秦国摘掉“文化落后”的帽子。

  但吕不韦也有个很大的烦恼。

  赵太后是个不甘寂寞的妖艳妇人。前些年老公在的时候还不敢乱来,现在秦国没人能管束她了,她就想起了老相好吕不韦。经常把吕不韦召进宫中侍寝,丝毫不在意自己儿子的看法。

  吕不韦可要理智得多。他知道这样搞下去会惹来大祸。为了让太后放过自己,他专门找来一个叫嫪毐(lào ǎi)的男子,让他拔掉胡子,冒充太监,到宫里侍奉太后。

  赵太后得到嫪毐以后,亲身试验,果然雄武异常,顿时喜不自胜,从此就抛开吕不韦,天天跟嫪毐淫乐,吕不韦这才松了一口气。

  后来赵太后有了身孕,不好直接生在宫里,就借口说咸阳宫的风水不好,带着嫪毐搬到了雍城的行宫里去住。两人在那里更加无所忌惮,不分昼夜地宣淫作乐,几年时间生下了两个儿子,一家四口热热闹闹地生活着,惊得周围人目瞪口呆。

  但太后完全不在意众人异样的目光。她公然提拔嫪毐,把山阳郡、太原郡等地都封给他,宫室、苑囿、车马、服饰,样样都是顶级配置。嫪毐随之也成了秦国朝廷的实权人物,家里僮仆几千,全国各地趋炎附势的人,都来到他手下充当门客,一时竟有四千之多。

  嫪毐小人得志,极其嚣张,对自己的丑事一点都不掩饰,有一次喝醉了酒跟人吵架甚至说:“我是秦王的爹,你算什么?”

  各种风言风语传遍了秦国的大街小巷。老百姓都在私下眉飞色舞地讨论,流传的版本也越来越生动,甚至说嫪毐的“那话儿”能转动车轮,太后喜欢得不得了……

  年少的秦王政对于这样的耻辱又羞又恨。但他还没能掌权,只能先忍着。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成年了。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按照传统,这之后他就要亲自掌权了,太后不管愿不愿意都得把权力交出来。

  嫪毐知道一旦这个少主人掌权,自己的末日就到了。所以不顾一切地发起叛乱。

  他趁秦王政去雍城的机会,盗用秦王和太后的印玺,调动首都的戍卫队,再加上自己家里的僮仆,在咸阳发起叛乱,准备杀向雍城。

  秦王政听到消息,立即命令昌平君、昌文君带兵镇压,双方在咸阳展开血战,嫪毐的人马败下阵来,仓皇逃出了咸阳。

  秦王政随后在全国发出通缉令,很快就把嫪毐一伙乱党抓捕归案,为首的二十多人全部斩首示众,五马分尸,灭三族。

  赵太后被关进雍城的萯阳宫,她跟嫪毐生的两个儿子被装进麻袋当场摔死。嫪毐手下四千多户门客被流放到蜀地,剩下的都发配到宗庙里服苦役。

  嫪毐和赵太后的势力被剪除干净。

  吕不韦也受到牵连。秦王政说嫪毐是他举荐上来的,本来要治他的罪,但姑念他辅佐先王有功,免除死罪,只是夺了他的权力,放逐到蜀地。

  其实公正地说,吕不韦是冤枉的。他跟嫪毐明明就是政敌,两人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怎么能说他是嫪毐的同党?而且他对秦国的贡献非常大,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好官员。

  但秦王政要夺回权力必须除掉吕不韦。嫪毐的叛乱是最好的借口,吕不韦有没有罪根本不重要。

  吕不韦也很清楚这一点。他知道秦王以后肯定容不下自己,只好在蜀地服毒身亡。

  旧贵族全部被打翻,秦国朝中势力大洗牌,年轻的秦王政成为最大的赢家,从此把权力握到了自己手上。

  虽然一年以后,秦王政接受大臣们的建议,把赵太后又接回了咸阳宫里,但太后那群人已经永远翻不起风浪了。

  现在是年少有为的秦王政掌权,秦国这辆战车从此走上正轨,挟着雷霆万钧之势,不可阻挡地开上了一条光明大道。

  年少有为的秦王

  吕不韦是治国方面的奇才。秦国朝堂上乱成一锅粥的这些年,秦国的国政并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对外扩张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对东方六国的压迫一点都没有减轻。

  秦王政接过权力的交接棒以后,很快就表现出了极其高明的政治天赋。他顺利地把吕不韦的扩张计划接过来,继续推行。

  这时候六国已经基本没有反抗能力了,秦国的对外政策也就做了一些调整。

  最大的调整就是开始举起“仁义”的大旗,占据舆论的制高点。

  秦国一百年来都被称为“暴秦”,在天下人眼里是一只嗜血的巨兽,只会一味地杀戮,没有人性可言。

  秦王政登基以后,却开始宣扬自己才是伟大的解放者,要把天下人从六国暴君的压迫下解救出来。

  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秦国现在不以杀人多少为军功的标准了。

  从前秦军对外用兵的时候,都要大肆收割人头,每次“斩首”多少人,是战争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志。

  秦王政当政以后,秦军对外的战争却再也没有了“斩首”的记录,只记载攻占了某地。一方面可能确实是杀的人少了,另一方面也说明秦国在宣传上刻意低调处理这件事,不再宣扬自己杀人的功绩。

  这使得秦国的形象温和了一些。毕竟秦国现在考虑的不仅是征服六国,更是以后如何统治六国百姓的问题,不能结太多仇。

  跟军事上的“低调”密切配合的,是秦国现在更注重从内部瓦解敌人,而非像原来那样只专注于战场。

  这首先要归功于一个叫顿弱的幕僚。他向秦王政提出:应该撒下重金去贿赂六国朝廷里的权臣,让他们从内部破坏六国的抵抗政策,这样秦国只要花费较小的代价就可以攻下六国。

  六国的权臣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收买呢?因为现在天下的形势已经渐渐明朗了,只要略微有一点见识的人都能看出,秦国吞并六国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这些权臣们也要替自己的后半生和子孙后代考虑,现在配合秦国,以后改朝换代了还能换个地方继续做官,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秦国的金钱和心理攻势一推出去,马上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六国的内奸们纷纷展开卖国大赛,恨不得把自己国家拆了卖一个好价钱。这样,六国在面对秦国侵略的时候也就更加软弱无力。

  另一个重要的献策者是李斯。

  他本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官,生逢乱世,怀抱定国安邦之才,想要干出一番事业。

  据说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在粪便堆里钻来钻去,瘦小羸弱,看到人或者狗过来吓得惊慌失措;但粮仓里的老鼠,悠闲地躺在大房子里,吃着精细的米面,长得又肥又大,也不用担心被人和狗打扰。

  他因此感慨说:人的才能高低本没有本质区别,命运的不同是环境造成的——位置比努力更重要。

  所以他需要去一个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六国大厦将倾,显然不是可以久留之地,天下只有一个地方能带给他光明的前途,那就是秦国。

  他拜齐国的荀子为师,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治国理念,学成以后就去了咸阳,在吕不韦门下谋了一个差事,渐渐地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

  李斯想尽办法把自己的主张推送到秦王跟前。他向秦王政上书说:“当年穆公称霸西戎,却最终没能消灭东方各国,只因为周德未衰,诸侯们还很强大;现在诸侯们都已经衰落,跟秦国的郡县差不多了,秦国应该趁这个机会一统天下,否则等诸侯们恢复过来,重新联合起来,秦国再要灭六国就难了。”

  这番话正好跟年轻气盛的秦王政的观点相合,秦王政也正想趁这个机会干一番事业。于是对李斯刮目相看,把他任用为长史。这是李斯进入秦国政坛的开始。

  李斯也提出了对六国君臣又拉又打的策略。能用金钱收买的就收过来为我所用,不能的就用武力征服。秦王政应用李斯、顿弱等人的策略,很快在六国内部培养起一帮奸细,成功地扰乱了六国的朝政,李斯也因此被提拔为客卿(从外国来本国做官,被封为卿的人)。

  但赵太后和吕不韦这些人的倒台却意外牵连到了李斯。当时秦王政怒火中烧,认为所有客卿都靠不住,准备下令把朝廷里面所有不是出生在秦国的官员都撵出秦国(也有观点认为驱逐客卿的导火索是韩国忽悠秦国建郑国渠,想通过这种大型工程耗尽秦国的国力,秦国建好郑国渠以后才发现了这个阴谋)。

  李斯作为客卿中间的佼佼者,也是被驱逐的对象。他在离开秦国的途中写了一封《谏逐客书》给秦王政,言辞恳切地分析了客卿给秦国带来的好处。从当初的百里奚,到后来的商鞅、张仪,再到最近的范雎,他们都属于广义上的客卿,但都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秦国正是因为不拘一格任用了这些外来的人才,才能在乱世中保持国力的稳步提升。

  秦王政是虚心纳谏的君王,看到这封奏折以后,马上转变态度,收回驱逐客卿的命令,召回了被驱逐的客卿们。包括李斯在内的客卿因此保住了在秦国的事业,秦国也成功避免了一次人才的严重流失。

  从那以后李斯就一直受到秦王政的青睐,步步高升,终于成为秦国朝廷里首屈一指的重臣。

  秦国在这群雄心勃勃的君臣的统领下,正式开启了统一天下的宏大工程。

  第一个受害者是基本没有抵抗能力的韩国。

  公元前233年,秦国杀死来替韩国求饶的韩非子,韩王安在巨大的压力下,主动向秦国称臣,希望换取秦国的宽恕。

  但他们并不知道,李斯向秦王政提出的灭六国方案里面,第一个目标就是韩国。

  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地方官献城投降,随后带领秦军攻打自己的祖国,秦军顿时对韩国内部的军事防线了如指掌,韩国战场的局势急转直下。

  这是秦国收买六国官员的第一起成功案例,在这个卖国贼的带领下,秦军势如破竹,第二年就渡过黄河,打下新郑,活捉韩王安,韩国灭亡。

  接下来轮到赵国。

  赵国的顶梁柱

  从赵孝成王开始,赵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

  赵悼襄王上台以后立即夺走廉颇的兵权,导致廉颇跟乐乘火并,两员大将同时出走,赵国军事力量大受打击。

  这以后赵国就只剩李牧这根顶梁柱了。

  李牧是这个时代最有才干的将领,他长期在北部边疆雁门关替赵国防御匈奴,是赵国的北方长城。

  匈奴是马背上生存的民族,来去如风,随时会冲进关内来劫掠一番,抢完了就跑,等你去追的时候又很容易被他杀个回马枪。所以农耕民众对他们很头疼。

  李牧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平时积极操练士卒,加固堡垒,等匈奴来的时候就命令人们带着马匹财物躲进堡垒中,这样匈奴每次来都空手而归。

  但人们却以为他是害怕匈奴,不敢出击,都说他很懦弱。最后连赵王都被传闻误导了,召回李牧,派别人去防守北方边境。

  继任者不懂兵法,匈奴一来就出击拦截,结果每次都被杀得大败,白白损失了很多兵马。

  赵王这才想起李牧,只好重新起用他,李牧说:“派下臣去可以,但还是得依照下臣的战术。”赵王没办法,只好答应他。

  从那以后,边关再次紧闭大门,不跟匈奴正面对决。匈奴也就越来越放肆,每次来了都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李牧故意让军队输给匈奴几次,折了一些人马,又让人在关隘外面漫山遍野地放牧,显得十分散漫。暗地里却加紧训练士卒,选出五万精兵做冲锋队,十万弓箭手殿后,准备好以后,全部埋伏起来,等着匈奴来临。

  匈奴接连取得小规模胜利,以为赵国已经没有防御能力了,便点起全部兵马,十多万人呼啸而来冲进赵国关隘,想一举踏平赵国边关。

  等匈奴都冲进埋伏圈以后,李牧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涌出来,截断后路,把匈奴包围在中间。一时弓弩手漫山遍野,箭如飞蝗。匈奴这才惊觉上当,赶紧夺路而逃,结果在每个路口都遭到截击,被杀得惨不忍睹,最后几乎被全部歼灭,军事实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赵国大军乘胜掩杀,接连攻破东胡、林胡等蛮族部落,各部落的单于纷纷逃窜。此后,北方蛮族十多年都不敢再侵犯赵国边境。

  对匈奴的大胜使得李牧声名远扬。当廉颇和乐乘出走以后,赵王就派他到南方抵抗秦国的侵略。

  这时候东方六国已经非常孱弱了。对于秦国大军,基本上是望风而遁。李牧却不一样,他带着在北方戈壁上锻炼出来的精锐部队来到前线,一交战,顿时显露出惊人的战斗力,连战连捷,打得秦军晕头转向,最后连秦国将领桓齮(yǐ)都不敢回国了,只好逃到燕国去躲避。

  秦国人没想到北方军队竟然这么凶悍。秦王政又派出王翦去攻打赵国。王翦是当前秦国最著名的将领,但面对李牧的时候同样无计可施,相持一年多都拿不下赵国的城池,这还是在双方国力相差巨大的情况下出现的结果,想想实在让人恐怖。

  最后王翦只好使出老办法——依靠内奸,从内部瓦解赵国。

  赵王自毁长城

  赵悼襄王是个才能有限又喜欢自作聪明的人,他在婚姻方面的爱好也是非常独特。

  他的王后叫赵悼倡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一个称号?因为史书记载这个女人是“倡女”。古代“倡”和“娼”不分,所以赵悼倡后可能是舞女出身,也可能就是个妓女。

  赵悼倡后虽然出身风尘,但拥有惊人的美貌,被赵国一个王爷看上,把她娶到家里做了妃子。

  可惜王爷不久就离开人世了,赵悼倡后成了寡妇。但她运气实在好,又被赵悼襄王看上了,把她纳入后宫。

  赵悼襄王非常宠爱这个女人,不顾李牧为首的大臣们的坚决反对,立为她王后。

  赵悼襄王的前一个王后生下了赵嘉,之前已经被立为太子。赵悼倡后得宠以后生下赵迁,于是赵悼襄王又一次抛开大臣们的意见,废掉赵嘉,把赵迁立为太子。

  但赵迁的母亲是这样一个人,他作为太子又怎么能让大臣们真心臣服?赵国君臣之间的隔阂从这时候已经暗暗出现了。

  不仅在立储方面昏招迭出,赵悼襄王晚年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也十分幼稚,以至于上了一次大当。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刚刚从吕不韦手上夺回政权,正准备干一番事业,赵悼襄王赶紧和齐王建一起去咸阳朝贺。

  齐王建是秦国最忠实的马前卒,他去拍马屁是正常的,但是赵悼襄王这么着急地贴上去干嘛呢?

  因为他正在谋划攻打燕国,需要求得秦王的默许。

  赵国这些年依然执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国策。被秦国占了土地,就去东边国家那里捞回来——他们的主要攻击对象是燕国。

  赵悼襄王接连很多年都在攻打燕国。有李牧这位名将在,燕国不是他们的对手,抢到了很多土地。

  现在赵悼襄王又一次要打燕国,所以先到咸阳来通报一声,希望秦国别拦着他们。

  两个马仔一起赶着献殷勤,左右围着秦王,一口一个“大王”,叫得比蜜还甜,秦王政一开心,大手一挥:“去吧,尽管打,不拦着你。”

  燕国那边大概是听到了风声,也赶紧派人来抱大腿,但迟了一步,秦王政冷冷地回复他们:“我已经同意赵国打你们了,你还来干什么?”

  赵悼襄王得到了尚方宝剑,回去马上磨刀霍霍,准备开战。第二年一开春就派大军杀奔燕国,一路势如破竹,拿下许多城池。

  没想到这时候秦国突然翻脸,派王翦等人乘虚而入,打进赵国本土,接连打下九座城池。赵国从燕国手里抢到的土地还不如丢给秦国的多,白白担下侵略者的名声,闹得灰头土脸的。

  而且秦国的理由名正言顺——“你侵略燕国,我来打抱不平,怎么,不服?”

  赵悼襄王气得口吐鲜血,当年就暴病身亡。

  公元前236年,赵迁继位,史称赵王迁。

  当初李牧他们反对立赵悼倡后的理由是:她出身低贱,会污染王室的血脉。这种以出身论英雄的观点带着明显的歧视,但在当时却是主流社会都认可的。

  不料赵王迁上台以后,不仅不小心做人,反而以他的所作所为证明了这种血统论的正确性。

  首先,赵悼倡后不是正经女人,她跟春平君通奸,闹得宫里乌烟瘴气的。

  再有,赵王迁也是个人品低劣的货色,在大臣和百姓心里形象都很差,史书上明确说他“素以无行闻于国”。

  他重用郭开。而这个郭开本来就已经恶名在外了。当年就是他买通使者造谣,说廉颇“一饭三遗矢”,致使赵悼襄王丢掉了这颗宝贵的将星。现在赵王迁一点都没有吸取教训,继续对郭开言听计从。

  却不料郭开正是李斯他们的主攻目标之一,他们早就用重金和封官的许诺收买了郭开,让郭开在赵王跟前进谗言,尽量扰乱赵国国政。

  从那以后,赵王迁的决策就被严重干扰了。

  上次秦国偷袭赵国,打下九座城池以后,赵国战略上已经很被动,连续几年被秦国揍得晕头转向,丢了许多土地。

  公元前233年,赵王迁从北方调来李牧抵御秦国,李牧一上场,局面马上扭转,连续几场大胜,打得秦军仓皇逃窜。

  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逼近邯郸,却又被李牧和司马尚联手挡住,进退两难。

  这时候郭开接到秦国主子下达的新命令,要他设法诋毁李牧和司马尚。

  郭开就到赵王迁跟前造谣说,李牧二人一直据守,不肯出战,是在暗地里联络秦军,想谋反。

  赵国这些年一直不停地被秦国攻打,国家早就摇摇欲坠了,又刚刚遭遇大地震,饥荒在全国蔓延,内忧外患之中,赵王迁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现在听说李牧他们要谋反,就跟天塌下来一样,也不辨别真伪,马上就派人去前线替换李牧和司马尚。

  当年长平之战,廉颇被半路换下,赵国随后惨败的情形历历在目,现在李牧又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他不愿意让赵国再一次遭受那样的悲剧,所以公然违抗君王的命令,一口回绝了撤换他的请求。

  赵王迁接到使者的回报以后,却以为这是李牧要谋反的明确证据。他设下圈套,把李牧诱捕归案,然后斩杀,又废掉了司马尚的军权,派赵葱和颜聚接替他们。

  擎天柱轰然坍塌,前线官兵一片哗然。军队再也没有了抵抗意志,通向邯郸的道路已经向秦军敞开。

  秦国那边一听说李牧被杀,知道灭赵的最佳时机来临了,马上增派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压向赵国。

  黑云布满赵国的天空,曾经傲视群雄的赵国军队如同溃决的河堤,以无可挽回的态势崩溃。赵葱战死,颜聚被俘,士兵们四散奔逃,王翦的军队飞快推向邯郸。

  三个月之后,邯郸陷落,赵王迁沦为秦国的阶下囚,被放逐到房陵的深山中,赵国至此灭亡。

  但赵国人的意志还没有完全崩溃,邯郸的贵族们拥进宫里杀死赵悼倡后,保护废太子赵嘉逃出邯郸,逃到靠近燕国的代郡,重新建立了一个新政权,称为代国,赵嘉被拥立为代王。

  赵国的残兵败卒们都逃到代国,聚集在代王嘉身边,跟燕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军的攻势。

  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又坚持抵抗了六年。直到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以后,孤立无援的代国才被王翦的儿子王贲攻破,而代王嘉的最终结局成为谜案。

  赵国是六国里面最为可惜的。他们一直保持着铮铮铁骨,勇敢对抗秦国的侵犯,却因为国力的巨大差距,终究无力回天。

  而内奸郭开并没有获得好下场。赵国灭亡以后,他得到秦国赏赐的高官厚禄,屁颠屁颠地跑回邯郸的家里去搬运金银财宝,准备到咸阳去当大官,却不料乱世道路艰险,半路上被盗贼截杀了,辛苦攒来的财宝都为别人做了嫁衣裳。

  再说燕国。

  当初邯郸被攻破以后,赵国军民纷纷向代郡逃亡,燕国立即感受到唇亡齿寒的巨大压力,他们一方面接纳逃来的赵国难民,并且跟代王嘉的军队合作抗秦,一方面主动出击,希望通过暗杀秦王的方式扭转战局。

  燕国的最后一击

  燕国的末代君王燕王喜是个碌碌无为的庸君,但他有个非常勇敢的儿子。

  太子丹年轻的时候就被派到赵国做人质,在邯郸城里结识了少年时代的赵政,两人甚至曾是好朋友。

  后来赵政登上秦王宝座,太子丹又被派到秦国当人质。但在权力面前,私人情谊根本不算什么,秦王政对太子丹态度非常傲慢。

  太子丹在咸阳受尽欺侮,更担心着远方祖国的命运。最终他想办法逃出秦国,回到燕国,领导燕人抵抗秦国的暴行。

  然而小小的燕国有什么资本跟秦国对抗呢?太子丹只好剑走偏锋,从民间搜集勇士,准备劫持或者刺杀秦王。他认为秦王被杀以后,秦国高层之间的矛盾将会爆发,从而让六国获得打败秦国的机会。

  有人向他举荐荆轲。

  荆轲是燕国民间的侠客,传说他本来是卫国人,自幼喜爱读书击剑,在卫国没有受到重用,便到各国游荡,后来来到燕国。

  他在蓟城四处结交豪侠之士。他跟高渐离最要好,两人经常喝得烂醉,在燕国街市上颠颠倒倒地游逛,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忽而又抱在一起痛哭,浑然忘我,游戏红尘。

  当时的人们很欣赏这样的狂人,因此荆轲虽然混迹于社会最底层,在燕国权贵中间却很有名气。

  太子丹听说以后,暗中把荆轲请来,奉为上卿,送给他大量的珠宝美女,让他过着奢华的生活。

  公元前227年,赵国灭亡以后,秦国大军已经推进到燕国边境。太子丹找到荆轲说:“秦军即将渡过易水,国家存亡已在旦夕之间,还请先生依计划行事。”

  荆轲说,要取得秦王的信任,需要两样东西:樊於期(wū jī)的头颅和督亢(gāng)的地图。樊於期本来是秦国大将,攻打赵国的时候被李牧打败了,不敢回秦国,只好逃到了燕国,被燕国任用为将军。秦王大怒,杀了他全家老小,并且一直在通缉他。(有人认为他就是桓齮)

  而督亢是燕国最富庶的地方,献督亢的地图就是说把这个地方割让给秦国。

  杀樊於期相当于燕国政府出尔反尔,太子丹是重情重义的人,他很不情愿,但目前这种情况下也没别的办法了。樊於期听说以后,自尽身亡,把头颅交给了荆轲。

  太子丹又找来徐夫人淬炼的匕首,还让一个叫秦舞阳的少年跟着荆轲,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告诉秦国,燕国要献土地请求和解,把荆轲他们送到了易水边。

  当时秋风萧瑟,江上芦花盛开,白茫茫直到天边,送行的队伍全部穿着白衣白盔,天地间一片肃杀,愁云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生离死别的瞬间已经来到,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众人相和,边走边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到高亢处,人人怒发冲冠。

  这是最后的救赎,燕国的命运在此一举。

  荆轲一行人来到咸阳以后,递上国书,不久就接到秦王的邀请函,要他到朝堂上面见秦王。

  荆轲带着秦舞阳来到咸阳宫,荆轲捧着一个匣子,里面盛着樊於期的头颅,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两人在两排武士的刀剑环伺之下小心翼翼地前进。

  还没走到大殿前,秦舞阳已经吓得脸色惨白,周围的秦国大臣们都有点诧异,只有荆轲依然神色自若地走上台阶。

  秦王宣荆轲进殿献图,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低头走进大殿。

  根据秦王的御医夏无且后来的叙述,当时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的案几前,缓缓把地图展开给秦王看,展到最后一层的时候,一柄闪亮的匕首赫然出现!

  荆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拿匕首刺过去,秦王急忙蹿向后方,衣袖被扯断,荆轲刺了个空。

  荆轲随后扑过去,秦王已经跑向了大殿的柱子旁边,绕着柱子躲避,荆轲在后面紧紧追赶。

  按照秦国的规定,大殿上的侍从们不许带任何兵刃,没有君王的命令,下边带着兵器的侍卫们不能进殿。当时情况太突然,秦王只顾着躲避,忘了叫侍卫上来,所以大家在下边目瞪口呆,竟然没人敢冲上去保护大王。

  这时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拿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把荆轲挡了一下,下边的人们大喊:“大王拔剑!”秦王这才想起自己身上有佩剑,于是拔出来一剑砍伤了荆轲的大腿。

  荆轲坐倒在柱子旁,把手里的匕首扔向秦王,秦王一闪身躲开了,拿着佩剑冲上去,把荆轲砍得血肉模糊。

  下边的人们这才一拥而上,把荆轲剁成了肉泥,他们又杀掉外面的秦舞阳。这次精心准备的刺杀行动遭到惨败。

  秦王政暴跳如雷,立即发动大军扑向燕国。

  燕国哪有能力抵挡。蓟城很快被攻破,燕王喜、太子丹等人带着手下人逃到辽东,秦国大军又追向辽东。燕王喜只好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送给秦国谢罪。

  秦国收下太子丹的人头以后才暂时放过了燕国,让他们在辽东苟延残喘,把兵力调向南方去攻打楚、魏两国。直到五年后的公元前222年,才又调集兵马回来,一举灭掉了燕国和代国的残余势力。

  再说南边的战事。

  秦国灭掉韩、赵以后,深入中原核心地带,魏国已经被秦国四面包围了。

  秦国自始至终没有发起大规模的灭魏战争,只是在无数次的军事打击中逐步吞噬魏国的土地。到最后,魏王控制的地区只剩下大梁和周围一些零散的城邑了。

  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进攻大梁。他让军队挖掘沟渠,引黄河和大沟的水冲向大梁。三个月之后,大梁城垣崩塌,魏王假只好出城投降。秦国杀掉魏王假,然后满城追杀魏国的王族公子们,连襁褓中的婴儿都不放过,王孙贵族的鲜血染红了大梁城。

  魏国至此灭亡。

  下一个轮到楚国。

  楚国的灭亡

  秦国在攻打燕国、追杀太子丹的战役中冒出一位功勋卓著的少年将领——李信,秦王政非常赏识他,想让他做灭楚之战的主帅。

  秦王政问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回答:“给臣二十万人足矣。”

  秦王政又问王翦同样的问题,王翦回答:“非有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政淡淡一笑:“王将军果然老了,还是让年轻人带兵吧。”于是分给李信和蒙武二十万兵马,让他们去攻打楚国,让王翦回家养老去了。

  李、蒙二人带兵来到楚国。

  前些年白起已经打下了楚国的核心地带鄢郢地区,但这些地方楚国贵族的势力根深蒂固,跟东部的楚国政府里应外合,不停地发动叛乱,这么多年一直在反反复复地跟秦国中央军展开拉锯战。

  目前鄢郢地区又落入楚人手里了。李、蒙二人灭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重新夺回鄢郢地区。

  李信单独带兵攻打鄢郢,蒙武带兵杀向东部的城父。战争进行得很顺利,鄢郢的叛军一触即溃,李信随后赶向东部去跟蒙武会合,准备共同进军寿春。

  这时候一个史书上语焉不详的神秘人物登场了。

  昌平君是楚国公子,可能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之一,但他年轻的时候却在秦国朝廷里为相,是秦王政的左膀右臂之一,曾经跟吕不韦、昌文君(可能也是楚国公子)共同镇压嫪毐之乱,为秦王政坐稳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什么楚国公子会在秦国掌握权柄?这是个谜案。史书上对于昌平君的记载似乎在竭力回避一些内容,又仿佛有人刻意删除了关于他的记录。

  就在李信他们攻打楚国的前两年,新郑的韩国遗民刚刚联合楚人起来造反。秦王政一边镇压新郑的反叛,一边紧急把韩王安转移到陈地。这里曾经也是楚国的首都,现在已经被秦国所占领(楚国的首都先后是郢都、陈、寿春,前两个目前都已经被秦国占领)。

  同时秦王政还把昌平君派到陈地去安抚当地的民众,他作为楚国公子,比较能得到楚人的认可。

  不料昌平君到达楚国故地以后立即反叛,带领当地人加入抗秦的队伍。

  前方的李信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就在他以为鄢郢已经平定,大摇大摆往东走的时候,昌平君和大将项燕却带领兵马悄悄跟在他后面,连跟了三天三夜,趁秦军不留意的时候发起突袭,一举击溃秦军,取得了六国对秦国的最后一场大胜。

  李信的军队大败而逃,退出了楚国土地。

  秦王政大惊,没想到二十万秦军竟真的拿不下楚国。他连夜驱车赶到王翦养老的地方,亲自向王翦道歉:“寡人悔不听先生之言,才有今日之败,还请先生顾念国家安危,再次出山,领兵灭楚。”

  王翦说:“那还是请大王给臣六十万兵马。”

  秦王政一口答应下来,于是王翦再度披挂出山,带领六十万大军杀奔楚国。

  这时候在陈地那边,楚将项燕拥戴昌平君为楚王,利用昌平君在楚人中的威望,凝聚人心。(具体的时间有争议,也有可能是在楚王负刍被俘虏以后才立的昌平君。)

  王翦一来局面就不同了。他不跟楚军硬拼,而是命令秦军筑起深沟高垒,坚守不出,不管外面的楚军怎么挑战都不理。

  他每天让士兵们休息、沐浴,好好养足精神,自己跟普通士兵同寝同食,直到有一天,他问下人:“大家闲下来都在干什么呀?”

  下人回答:“都在玩投石、跳跃的游戏。”

  王翦说:“这样的军队可以出击了。”

  这时候外面的楚军看到秦军长期不出战,已经开始撤走兵马,准备到东部去,王翦学习之前昌平君的做法,派军队悄悄跟在后面,趁敌人不注意的时候发起突袭,一举打败了楚军,并且斩杀昌平君,消灭了楚国最后的精锐。

  楚国最后的名将项燕也在这次战役中身亡,但他的功勋却牢牢记在了楚人的心中。

  到这一步,楚国再也没有抵抗之力了。公元前223年,寿春陷落,末代楚王负刍被俘虏,楚国灭亡。

  愚蠢又可悲的齐王

  齐国人早已丢失了血性。秦国四处出击的这些年,他们厚颜无耻地跟在秦人后面当马屁精,对各个兄弟国家的呼救声置若罔闻,甚至每当秦国灭掉一个国家,齐王建都会派人去咸阳朝贺。

  齐国的大臣们也都在为自己留后路。他们异口同声地劝齐王建不要招惹秦国,甚至不要发展军备,以免激怒秦国,昏庸无能的齐王建竟然完全相信了他们的话。

  当五国都被秦国消灭以后,齐国才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身旁是秦国这只猛虎,正在磨牙吮血,跃跃欲试。

  齐王建惶惶不可终日,他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当鸵鸟,派人牢牢守住西部边境,跟秦国断绝一切往来,整个缩在自己的乌龟壳里,仿佛这样就不会遭到外来的打击了。

  秦国灭楚之后,顺势往南征服百越部落,又向北,灭掉已经奄奄一息的燕国和代国。至此,除了齐国那小小的一块地盘以外,天下都是秦国的土地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派王贲领兵,从原来燕国的南部攻入齐国,兵临临淄城下。

  到这一步,齐人的血性还是没有激发起来,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抵抗侵略。

  秦国宣布只要齐王建投降就给他五百里的封地。相国后胜早已经被秦国收买了,拼命撺掇齐王建投降。齐王建是个没主见的人,懵懵懂懂地在大臣们的簇拥下开门迎接秦军入城,曾经的东方霸主就以这样耻辱的方式湮没在了历史尘埃里。

  不料秦王政随后就翻脸,不给齐王建和他的家族任何优待,把他迁到共地,丢进一片松柏林里,任他自生自灭。齐王建不久就饿死在了那里,成为六国民众口中的笑料。

  一统山河

  那些征伐四方的沙场男儿,那些气吞万里的英雄豪侠,终于化作史书里的尘埃,只留下一缕忠魂供后人凭吊。

  公元前221年,四海归一,天下初定。

  这是六国的惨祸。但站在历史长河之上来看,又是天下人的幸事,纷纷攘攘的五百年乱世至此终结,人们终于有望迎来真正的太平盛世。

  对于老百姓来说,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幸福。

  秦王政认为这是他和秦国列祖列宗的无上功德,他的功劳已经盖过了三皇五帝,仅仅称为“王”已经无法再彰显他的尊贵,所以让大臣们想一个比“王”更加气势恢宏的称号。

  大臣们想来想去,说:“上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其中泰皇最尊贵,大王您以后可以称为‘泰皇’。”

  秦王政说:“‘泰’字不要,只留‘皇’字,再加上上古的‘帝’位,就称为‘皇帝’吧。”

  又说:“以前的人们都在死后立一个谥号,这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从朕开始,不要谥号。朕是第一个皇帝,就叫‘始皇帝’。”

  台下百官朝贺,钟鼓齐鸣,众人俯伏在地,齐声称颂:“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秦始皇跟大臣们计议,当今天下平定,该如何保定长治久安。

  有人说:“燕、齐等地离咸阳太远,难以治理,不如效法周朝,分封王子到此等地方为诸侯。”

  大家听到这个建议都积极附和,只有李斯反对说:“周天子封的兄弟亲属们,到几代人以后都疏远了,相互征战不休。如今王子功臣们赏赐一些财物就够了,不必再封诸侯。”

  秦始皇也认为:“诸侯们相互攻讦多年,人民饱受其苦,现在九州初定,又立诸侯,是重启肇端,万万不可。”

  于是决定以郡县制为国家的基本体制,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天下从此再没有诸侯国了。

  华夏大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完成这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以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带领群臣从咸阳出发,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他站在巍峨的岱宗之巅,脚下是秀美壮丽的万里山河,红日高照,江河长流。在那辽阔的大地上,早起的人们扛着锄头走向青青的田野,夫妻相互依偎,说着情话,孩子们在田埂上撒欢,刚刚播下的种子正在土地里生根发芽……

  多么迷人的华夏!

  亘古以来,不计其数的英雄豪杰为这片土地而折腰,这片土地那迷人的魅力来自哪里呢?秦王闭目遐想……

  在这一刻,他是这片古老的土地唯一的主人。他相信,他的权力将会永远传递下去,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 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