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禁烟史:古代都有哪些禁烟措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陆弃说古代生活人物小史(套装二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古代禁烟史:古代都有哪些禁烟措施?
烟草,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一种植物。从传入中国之初就遭到了国家政府部门的抵制,不过这种抵制并不奏效,乃至发展到现在全民皆烟。烟草公司成为纳税大户。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烟厂并未关张,烟民也不见减少,“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反而得到流传。烟草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中国古代又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呢?
历史悠久,烟草可治病、祭祀,象征和平
烟草这个东西,并不是中国本土产的东西,所以又叫“洋烟”。那烟草哪里产的呢?据考古最早的烟草来自美洲,有三四千年历史了。烟草本来在古人看来有治病功效,明朝兰茂在他所著的《滇南本草》中说烟草“性温,味辛辣,有大毒,治疗毒疔疮、一切热毒疮,或吃牛马驴骡死肉,中此恶毒,唯此解毒”。也就是说,烟草虽然有毒,但可以“以毒攻毒”,治疗一些疾病。菲律宾流传着一个故事,吕宋岛的淡巴公主去世后,被执行“天葬”,但执行“天葬”时,身边的烟草强烈的辛辣香味将她熏醒了,因此烟草又有了“起死回生”的功效,被称为“还魂草”。
除了用于治病外,最早烟草还是美洲印第安人用来祭礼的圣物,将烟吐向天空、大地、太阳,象征着对天神、地神、太阳神的虔诚感激之情。世界上最早用于吸烟的烟袋应是印第安人发明的—如果两个部落发生冲突,烟袋和烟草可派上用场,用来传递“和平”的信息。如果一方想求和,将烟袋递给对方,对方接受了,就代表了“和平”,所以最早的烟草还象征着和平、友谊、尊重、和睦相处,印第安人称烟袋为“和平烟袋”,就是这么来的。
因为烟草的“和平”“友谊”“尊重”功能,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相互陌生的两个人,往往用敬烟的方式表达友好,如果对方接受了烟,两人同吸,话题就来了,许多业务上的合作在烟雾缭绕中达成。这种习俗还发展成“国际礼仪”,国际之间,各国用烟或烟斗等烟制品相赠象征着和平友好。
虽然烟草有这么多“好处”,但那是建立在古人不懂科学的基础上,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烟草的害处大于它的“好处”,“吸烟有害健康”越来越深入人心,于是禁烟也同时被古人提上议事日程。
明朝禁烟,罪可杀头因关亡国
烟草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流传到世界各地。烟草传入欧洲后,被作为镇痛药使用。而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则来自一位名叫尼古拉的法国人。烟草进入中国是从明朝开始的,或说是嘉靖年间,或说是万历年间,不过四五百年历史。
最早传入中国的烟草来自吕宋,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烟草进入中国后,引起了中国的医学界及诗人、学者的高度重视,明朝药物学家倪朱谟编撰的《本草汇言》记载“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避山蛊鬼邪之气,小儿食此能杀疳积,妇人食此能消症痞”;明代诗人学者姚旅在他所著的《露书》中认为烟草“能令人醉,亦辟瘴气,捣汁可毒头虱”;明代药物学家姚可成所辑的《食物本草》称烟草为“忘忧草”:“凡食烟,饥能使饱,饱能使饥,醒能使醉,醉能使醒,一切抑郁愁闷,俱可借以消遣,故亦名忘忧草。”明朝学者王逋在他所著的《蚓庵琐语》中认为:“烟叶出闽中,边上人寒疾,非此不治。”
在这些诗人学者、药物学家们的推波助澜下,许多农人纷纷弃粮种烟,并因此“发财致富”,种烟是一种暴利,明朝学者王逋在他所著的《蚓庵琐语》记载“关外人至以匹马易烟一斤”,一斤烟草可以换一匹马,比种粮食的利润不知高上多少倍。明末学者杨士聪认为“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不过,这种种烟、卖烟的势头引起明末崇祯皇帝的反感,并因此下达严厉的“禁烟令”。一不是从健康的角度,二不是从农业的角度,而是因为烟草的谐音,明代杨士聪《玉堂荟记》记载,崇祯帝认为烟谐音“燕”,吃烟就是吃燕,崇祯皇帝可是燕王朱棣的后代啊!当时又流传一首民谣:“天下兵起,遍地皆烟。”这不就是影射烟草带来的亡国之兆吗?公元1639年,崇祯发布禁烟令,“己卯,上传谕禁之,犯者论死”,一个参加会试的举人可称为禁烟“倒霉蛋”,因为不知这道禁烟令被抓斩首。
公元1643年,崇祯皇帝再下禁烟令:“敕禁私贩,至论死。”遗憾的是,以死刑威胁的禁烟也没有收到好效果,烟草没有禁绝,明朝灭亡了。
当然,崇祯真正的禁烟原因,或许是种烟、贩烟严重影响了粮食和经济秩序。不过,上天没有给他时间。
清朝禁烟,禁而不绝反成烟灾
清朝的诗人学者、医药学家们对于烟草的态度与明朝不同,他们大多看到了烟草的危害。清代名医张璐在所著的《本经逢原》中对吸食烟草产生的毒副作用怀疑,“岂知毒草之气,熏灼脏腑,游行经络,能无壮火散气之虑乎”;清代园艺学家陈淏子劝人们少吸烟,他在所著的《花镜》中认为烟草“久服肺焦,非患膈即吐红。抑且有病,投药不效,总宜少用”;清代名医吴澄则首提戒烟,他在《不居集·烟论》中说“无病之人频频熏灼,津涸液枯,暗损天年。虚损之人,最宜戒此”;另一名清朝医学家吴仪洛同样认为烟草是“毒草”,不应吸食,他在《本草从新》中认为烟草“火气熏灼,耗血损年,卫生者宜远之”“最烁肺阴,今人患喉风咽痛、嗽血失音之症甚多,未必不由嗜烟所致”。清代诗人张翔凤与医学家们有一样的看法,他在诗歌《种烟行》中吟道:“吁嗟老农勿健羡,此物鸠毒奇莫居。”
因为看到了烟草的危害,清朝的皇帝是极力禁烟的,皇太极禁烟甚至比崇祯皇帝还早四年,早在1635年就开始禁烟,公元1639年清朝的户部更是严令“不许栽种,不许吃卖”,违者“定以贼盗论,枷号八日,游示八门”“除鞭挞穿耳外,罚银九两,赏给捉获之人”。皇太极对于贩烟者判刑更重,和崇祯的死刑有一拼,“凡犯禁者,一斤以上先斩后闻;未满一斤者,囚在义州,从重科罪”,卖一斤烟草就要处死,而且先斩后奏,和现代对待毒品的态度差不多。
但这么严厉的态度,也没有禁住烟草的泛滥,为什么呢?因为烟草的利润太大了。清康熙年间“边卒携一缣值三四金者易二马,烟草三四斤易一牛”,清乾隆年间四川“大约终岁获利过稻麦三倍”,种烟收入奇高,贩卖烟草利润更丰厚,徐珂在所著《清稗类钞·农商类》中记载烟草商郑翁“不数年,积资巨万矣”。禁而不绝,清朝的皇帝们就没有坚持那么严厉的处罚政策,又由于放纵而使烟草业泛滥成灾。与清朝政府相比,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政权禁烟效果反而更好,“凡吃黄烟者,初犯责打一百。枷一个礼拜;再犯责打一千,枷三个礼拜;三犯斩首不留”,不过随着太平天国政权被镇压,禁烟也便成为了虚话。而欧洲列强的鸦片烟进入中国,使普通的烟草更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了。 陆弃说古代生活人物小史(套装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