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小史:古代中国的人口观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陆弃说古代生活人物小史(套装二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计划生育小史:古代中国的人口观
提起计划生育,人们普遍地理解为“少生”“优生”,甚至有人偏执地认为“只生一个好”就是计划生育。其实,这种理解是偏颇的。计划生育,是指有计划地生育,是政府根据国家的人口情况与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鼓励多生或少生的相关政策,使人口稳定在一个社会发展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说,计划生育,有可能是鼓励少生,也有可能是鼓励多生。
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鼓励多生
古代中国的人口和现在比起来,那是少得不得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口加起来,最高也就三千多万。和平时期的人口,不管是强大的汉朝还是唐朝,人口也只限于五六千万之间。宋朝、明朝,据学者估算,也只是破亿;清朝晚期,中国人口超过了四亿。但这个数字与现代中国的十四亿人口比起来,显然是小巫见大巫。
古代为什么人口数量那么少?这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因为科技和农业水平的限制,古时一亩地的产量很低,和现在的粮食产量相差甚远,不在一个重量级上。而且,古时的粮食作物,也不如现在的丰富多彩,更没有温室大棚。如果人多了,吃饭就是第一大问题。就是人口如此之少,历史上还屡屡记载着饥荒,人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除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之外,古代还经常发生残酷的战争、瘟疫以及地震、洪灾、旱灾等天灾人祸,使人口急剧减少。每次改朝换代,都是人口大幅减少的时候。三国时期,中国人口比东汉巅峰时下降了六成。东晋时期,中国人口比西晋初期下降了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只能采取鼓励生育政策,让人们多生,以保证人口的快速增长。古人的平均寿命是很短暂的,据统计,夏朝人的平均寿命是十八岁,秦代是二十岁,东汉是二十二岁,唐朝二十七岁,宋朝三十岁,清代三十三岁。当然,这个寿命是有战争、瘟疫、天灾、婴儿死亡率高等因素影响,但也可见古代的生存状况。多生,也是优胜劣汰的需要。
所以我们看到,从先秦到清朝,国家差不多大多数时间是鼓励生育的,靠剧增的人口恢复国家元气。清朝之前的中国人口巅峰是在明代后期,史书记载为七千多万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实际已经过亿。这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人口第一的国家。
为了鼓励生育,各朝各代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圣人孔子认为男的十六岁、女的十四岁就可以结婚生孩子了,“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孔子家语)。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实行强制早婚政策,严禁黄昏恋、老少恋,“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生育一个男孩子,国家奖两壶好酒,一条狗;生育一个女孩,国家奖励两壶好酒,一头小猪;生育双胞胎,政府安排免费保姆;生育三胞胎,政府安排免费奶妈。且国家负责接生,一切免费。汉惠帝时,国家采取经济处罚的方法鼓励早婚多生,“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章帝时,国家颁布《胎养令》,“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并免除丈夫的赋役和人头税,方便照顾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唐朝为了解决穷人结不起婚的问题,颁发《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鼓励富人赞助穷人结婚。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境界挺高,居然有很多富人响应国家的号召,出资让穷人娶上媳妇,宋朝时“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育者,给钱养之”,穷人养育不起孩子,国家给予补助;元朝和明朝,则实行给多胎生育家庭补助的国家政策;清朝康熙更进一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则“摊丁入亩”,取消千百年来的人头税,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生育欲望;等到清朝后期,中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四亿,所谓“四万万同胞”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对人口过多的担忧很早就存在
一方面鼓励多生,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则担忧人口过多,会造成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人多之祸,因此,古代就出现了许多提出“计划生育”的先驱人物。
如果寻找计划生育的理论根据,最早可追溯到道家鼻祖老子,他主张“小国寡民”,反对人口众多,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唐朝时,中国出现了另一位提出“计划生育”的先驱人物,他就是诗人王梵志,王梵志在诗中写道,“富儿少男女,穷汉生一群”“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该诗成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的最早出处。
第三位提出“计划生育”的先驱人物,是宋朝的史学家马端临,马端临的父亲,是南宋右丞相马廷鸾,但他处的时代不太好,是南宋末年。宋朝灭亡之后,马端临隐居不仕,专心著述,最有名的著作是《文献通考》,该书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二十四门。在这本书中,马端临认为“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提出了“少生”“优生”、重视人口质量和整体素质的“计生”理论。
第四位提出“计划生育”的先驱人物,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他率先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好”的理论,“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食之?”“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冯梦龙提出的“一对夫妇生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跟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高度巧合。不过,他比我们早了几百年时间。
第五位提出“计划生育”的先驱人物,是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洪亮吉,洪亮吉以户口每三十年增加五倍来推算人口的增长规律,认为清朝的人口会在百年内增长五倍到二十倍不等,形成人口过剩。洪亮吉以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理论成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第六位提出“计划生育”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学者汪士铎。他在《汪悔翁乙丙日记》中率先提出“晚婚”概念,认为“女子二十五而嫁,男子三十而娶”。在那个早婚早育的年代,这一概念可谓石破天惊。除此之外,汪士铎还提出对育龄妇女,政府要广施“不生育之药”,用以控制人口的增长。这一理论与现代计划生育高度符合,让人怀疑是否穿越。不过,汪士铎也提出了许多“计划生育”的极端观点,他希望政府“驰溺女之禁,推广溺女之法,施送断胎冷药,家有两女者倍其赋……”,他甚至建议“非富人不可娶妻,不可生女,生即溺之,即生子而形体不端正、相貌不清秀、眉目不佳者皆溺之”。有人称汪士铎是中国的“马尔萨斯”,他是深入思考中国人口问题的第一人,但解决办法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第七位提出“计划生育”的先驱人物,是乾隆皇帝,乾隆大帝虽然延续了许多康熙、雍正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但他却对人口的过度增长提出了深深的疑虑:“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乾隆让各省上报人数增长的原因,但他并未对人口增长出台更进一步的政策。
除以上人物以外,龚自珍、魏源等人对中国之“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也倍感忧虑,不过他们二人提出减少人口的办法是“迁移”,将“不士、不农、不工、不商”的游惰人口迁移出去,如果他们不“自愿”离开,则国家可强制迁移。
避孕方法不发达也是古代不能少生的原因
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觉得孩子一定要多,也不是不想避孕。古代的许多妇女们,一生要生育十几个孩子乃至更多的孩子,但是其中一半甚至更多的孩子都会夭折,这对她们的身心都是巨大的打击,许多妇女也想要少生,但避孕方法不发达,科学落后,造成古代妇女不能少生。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有节育术的,但这种节育术对男人和女人都是一种刑罚。男人叫“宫刑”,大史学家司马迁就受了这种刑罚,许多自愿当太监的男人也接受了这种所谓的“手术”;女人叫“幽闭”,许多宫女或嫔妃犯了罪,才会接受这种绝育刑罚。不管是宫刑还是幽闭,都属于被动的刑罚,跟“计划生育”没有一点关系。
还有一种服药的节育措施,古代也是有“避孕药”的,这种“避孕药”叫“青粉”,是一种能要人命的绝育药物,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青楼里的妓女才用这种方法避孕。不过这种避孕方法一般是老鸨强迫妓女服用的,为的是避免她们怀孕。许多妓女终身不孕乃至失去了生命,就是因为服用了这种不安全的“避孕药”。
当然古代也有不伤身的节育手段,如汉代后宫有一种“贴肚脐”的偏方,据说在嫔妃的肚脐上贴上这种膏药就不会怀孕。清代皇宫还有一种“点穴”避孕法,皇帝与嫔妃发生性关系后点嫔妃的某个穴位就不会怀孕。不过这些办法太过离奇,现在也处在失传的状态下,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陆弃说古代生活人物小史(套装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