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纵饮狂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宋璟坐在院落中,看着太阳慢慢的落了下来,之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起身回到书房,准备休息一会儿,再去参加晚上的宴会。
宋璟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高宗调露年间,年仅十七岁的宋璟进士及第,授义昌(今汝城)令后又升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
神龙二年(706年),中宗下诏宋璟为检校并州长史,没有成行,又任为检校贝州刺史,宋璟被挤出了朝廷。
睿宗景云元年,宋璟自洛州长史入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掌铨选。宋璟取舍平允,为时所称。
当时,太平公主擅权,将谋害太子李隆基,宋璟与姚崇奏请令公主出居东都洛阳,又被贬为楚州刺史。
开元初,为广州都督,教百姓烧瓦代竹茅盖房,以避火灾。
开元四年(716年),召入为刑部尚书,不久代姚崇为相。宋璟居相位,以择人为务,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
他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为圣人所敬惮,虽不合意,也勉强采纳。宋璟与姚崇并称贤相,号"姚、宋"。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
开元五年(717年),宋璟随同圣人巡幸东都,路过崤谷(今河南陕县),山高路窄,难以行走。圣人十分恼怒,要罢免河南尹李朝隐和负责旅途事务的知顿使王怡。
宋璟进谏说:"陛下方事巡幸福,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将来民受其弊"。圣人认为很有道理,就免去二人死罪。
武后执政,宋璟因为率性刚正而被重用,逐步由凤阁余人(即中书舍人)升迁至御史中丞;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因为私自向相士询问运程,违反了宫规,宋璟奏请追究。
但是武则天则特旨赦免,并命令张昌宗及张易之两兄弟到他的住所谢罪,宋璟却拒而不见。宋璟因此与他们结怨,二张屡次欲借故中伤他,但却不成功。
李唐复兴后,在中宗时,宋璟担任黄门侍郎。当时宋璟得罪了当权的武三思,因此受到排挤,被外调为贝州刺史。
其后,韦后叛乱,中宗被杀,睿宗子李隆基平叛,睿宗继位。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将他由洛州长史调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朝政,这是他首度为相。
在这期间,他一改朝廷用人惟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并且不顾当时拥有极大权势的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及阻饶,罢去昏庸的官员达数千人。
并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以防太平公主谋反,但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被其中伤,因此反而被罢相,贬为楚州刺史。
李隆基讨平太平公主的叛乱,即位为圣人,宋璟升调为广州都督。宋璟仍专注改善民生,并没有因为外调而灰心。
他教晓百姓以砖瓦盖屋取代简陋的茅屋及草屋,以减少火灾出现的可能。
开元716年,他被调返京师,任刑部尚书,后来姚崇因事退隐,他获姚崇推荐,再度为相。这时,宋璟再度提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
他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而圣人亦十分器重宋璟,并以师礼待之;进则迎,出则送,因此宋璟提出的具建设性的提议,通常均被采纳。
亦因如此,当时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并减少了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使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
宋璟前后为相四年,他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相传,他叔父宋元超当了"选人"(侯选官)后,要求吏部予以优先照顾,宋璟得知后,不但不予优先录用,并手示吏部"不能私害公。"
又据史书记载,唐代规定,每年地方各道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汇报工作。使者进京,往往多带珍贵宝货,四处送礼,拜结权贵,许多官吏收礼受贿,使者也多有因此得以晋升。
宋璟对此则异常不满,并面奏圣人同意,勒令所有礼品一概退回,以绝侥求之路,削杀收礼受贿之风。
后因为压制犯法官员的申诉,并严禁黑钱的流通,得罪了不少权贵,因此被降为开府仪同三司,再度罢相。
一位长者向圣人说:"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平安。自倾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维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
这是对圣人的批评,也是对宋璟的赞扬和怀念,圣人就将宋璟恢复为相。
张说:降王宰兮远国灵,歌北户兮舞南溟。酌七德兮考六经,政画一兮言不再,草木育兮鱼鳖宁。变蓬屋兮改篱墙,鱼鳞瓦兮鸟翼堂。
洞日华兮皎夜光,火莫炖兮风莫飏,事有近兮惠无疆。昆仑宝兮西海财,几万里兮岁一来。舟如鸟兮货为台,市无欺兮路无盗,旅忘家兮扃夜开。
越井冈兮石门道,金鼓愁兮旌旆好。来何暮兮去何早?犦牛牲兮菌难卜,神降福兮公寿考。
不管是朝内还是民生之中,宋璟都是各中好手,外加其老师许崇敬生前给自己留下的班底,是让自己能屹立朝堂不倒的主要原因
能让宋璟忧愁的,并非是国事,只是今天圣人在政事堂突然发问,问自己和卢怀慎家的婚事。
本来大家在笑谈许圉师和李客家的婚事,不知道怎么了,谈笑中圣人话锋一转,就聊到了自家身上。
圣人英明神武,从来不说无关紧要之事,这才是让自己心惊胆战的。
卢怀慎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廉洁谨慎。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御史中丞,迁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册封渔阳县伯。
身居高位,为官清廉。唐玄宗继位后,以本官加授同平章事,迁侍中兼吏部尚书,成为宰相。自认才能不如宰相姚崇,遇事推让,成为"伴食宰相"。
卢怀慎年轻时廉洁谨慎,后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辟,将武则天迁居上阳宫,并十日一去朝见。
卢怀慎时任侍御史,进谏道:"昔日汉高祖称帝后,五日朝见太公一次,是因为他以布衣取天下,故将尊贵归于父亲。
如今陛下遵循成法、继承皇统,怎可效仿汉高祖?应天门离提象门不过二里,骑马不能成列,乘车不能并行,陛下屡经于此,万一有愚人犯驾,又该如何?
臣认为应该将太后接到内朝奉养,不劳陛下出入。"中宗不听。
景龙年间,卢怀慎改任右御史台中丞,又上疏朝廷,评论时政得失。他主要提出三条主张:
诸州都督、刺史、别驾、长史、司马、畿县县令任职不满四年,不能迁官。政绩优异者,可加赐车马裘服,可提高俸禄官秩,可派使节慰问,可下诏书劝勉,需到有公缺之时再加以提拔。对于毫无政绩、贪婪暴虐者,则免官放归乡里。
将员外官中有才能可以担任地方长官或高级僚佐的官员,加以升迁外放,由朝廷核查政绩。年老有病不能任职者,一并停罢。
因贪赃而被停罢官职者,罢官不到十年,不得加以录用。
奏疏呈上后,中宗仍不采纳。
景云元年(710年),睿宗复位,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陆象先、卢怀慎为兵部侍郎,整顿中宗以来混乱的武官选举制度。后来,卢怀慎又改任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
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与魏知古一同到东都洛阳主持铨选事务。不久,唐玄宗将卢怀慎召回长安,任命他为宰相,授为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开元二年(714年),卢怀慎代理黄门监。当时,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侵凌百姓,遭到御史弹劾。李业为他向皇帝求情,圣人便命中书门下进行复审。
卢怀慎与中书令姚崇奏道:"王仙童的罪状清楚明白,御史的弹劾并无冤枉之处,不能对他放纵宽宥。"圣人遂命结案,从此皇亲国戚都收敛气焰。
开元三年(715年),卢怀慎被正式拜为黄门监,并兼任吏部尚书。
当时,姚崇因儿子去世,告假十余天,以致政务堆积如山。卢怀慎对此无从决断,惶恐不已,向玄宗请罪。
圣人道:"朕将天下之事委付姚崇,只是想让您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
其实,卢怀慎早就没有实权了,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跟他结亲不过是当年自己师傅的一句戏言,可卢怀慎冲着这句戏言对自己是百般庇护,大丈夫不可不报恩!
今年年初,两家定亲,张家长孙娶卢家嫡孙女,正是好姻缘。
但是圣人还是顾忌门阀家势力过大,给自己等人一个警告,让他们小心翼翼的过着自己日子,不要过多联系。
听到这个话,卢怀慎亲自到府上看望自己,言语中也流露出歉意,但宋璟也是好言相劝,才让老人家放下心来。 纵饮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