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纵饮狂歌

第183章 :陈群

纵饮狂歌 微笑卡夫卡 5783 2021-04-05 18:0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纵饮狂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完成这个伟业正是陈群先生,陈群出身名门,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曹操入主徐州时,被辟为司空西曹掾属,后转任参丞相军事。

  曹操封魏公时,任魏国的御史中丞。后拜吏部尚书,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后,历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

  曹丕驾崩后,陈群受诏辅政。曹睿即位,任司空、录尚书事,累封颍阴侯。青龙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病逝,谥号"靖"。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庙庭。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群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失。其余见于《全三国文》。

  陈群出身汉末至魏晋时期的望族"颍川陈氏"。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

  当陈群尚是幼儿时,祖父陈寔常认为此子奇异,向乡宗父老说:"这孩子必定兴旺吾宗。

  "鲁国人孔融向来有高才而性格倨傲,他的年纪约在陈纪、陈群两父子之间,因此先与陈纪为友,后又与陈群结交,由是显名。

  陈群曾经与孔融谈论汝、颍之间人物的优劣,陈群就说道:"荀文若、荀公达、荀休若、荀友若、荀仲豫,当今无双。"可见二人常论骘人物,甚相交心。

  兴平元年(194年),刘备时为豫州刺史,以陈群为别驾。

  其时陶谦病死,徐州以举州迎刘备继领,刘备正欲前往,陈群便跟刘备说:"下袁术的力量还很强大,如果现在就东取徐州,一定会与袁术发生争斗。”

  “要是吕布乘机袭击我军的后方,那时即使将军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

  刘备不听,还是东去徐州,与袁术争战。结果吕布果然兵袭下邳,又遣兵往助袁术,最终大破刘备军,刘备这时候才悔恨当初没听陈群的劝告。

  陈群后被举为茂才,除任柘令,不到任,于是随父亲陈纪往徐州避难。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为曹操所破,陈群父子亦在吕布军中,见曹操皆出拜。曹操久闻其名,便征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

  当时有人向曹操引荐乐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均召而用之。陈群向曹操力言不可,并以为王模、周逵二人德秽行劣,最终必然坏事,曹操不听。

  结果王周二人果然犯事受诛,曹操方信陈群之言,并向陈群承认错失。

  陈群便推荐广陵人陈矫、丹阳人戴干,曹操皆加以任用。后来东吴为叛,戴干因忠义死于变难;陈矫则成为一位名臣,是以举世均认同陈群知人之明。

  而自从刘备叛后,东南多变,曹操便以陈群为酇令,以何夔为城父令,用名士以镇抚诸县,使官吏百姓安定。又任萧(今安徽萧县)、赞(今河南永城)、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令。

  建安四年(199年),陈纪去世,陈群因此辞官。后任司徒掾,举高第,为治书侍御史,转参丞相军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建立后,陈群又迁为御史中丞。

  其时曹操正商议该否复使肉刑,于是下令说:"怎样才有达于古今而通于变理的君子,可以助我决议此事呢!

  昔日陈鸿胪(指陈群父陈纪)以为死刑有可加于仁恩的用途,正是在说这方面的事。御史中丞(指陈群)可以申述卿父之论吗?"

  陈群说道:"臣下的父亲认为汉朝废除肉刑而增加鞭打、杖击,本意是出于仁恻之心,想减轻对犯人刑罚,但没有想到死去的人却越来越多。

  正所谓名义上减轻而实际上加重了。因为名义上减轻了刑罚,老百姓容易忽略而犯罪,这样实质上却加重了刑罚,老百姓也更容易受到伤害。

  《尚书》说:'只有敬畏、慎用五刑,才能养成三种德。'《周易》上也记载着割鼻、断足、砍脚趾的刑法,这些都是用来辅助政教、惩治邪恶的。

  况且杀人偿命,也合乎古代的制度;对于把人打伤或毁坏别人的身体的罪犯,只是剃去头发圈住脖颈干活服役,就不合道理了。

  如果沿用古刑,使奸淫者受宫刑,然后再把犯人关入蚕室,使偷盗者受刖刑,那么就永远不会发生淫乱盗窃一类的坏事了。

  据说古代适用五刑的犯罪行为有三千多种,虽然不能全部恢复,但是像奸淫者下蚕室、偷盗者刖其足这样的刑罚,由于奸淫、偷盗正是时下常有的祸患,因此应该首先施行。

  按照汉朝法律,对于罪大恶极的犯人应当斩首,这是不能顾及所谓仁义的。但是对于其他刚够死刑、可杀可不杀的犯人,就可以施以肉刑。

  这样,所受之刑与所犯之罪就可以相抵了。如今以鞭打、杖击处死的刑法代替肉刑,实在是只重视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性命啊!"

  钟繇亦对陈群所议表示同意,而王朗及其它人则多以为未可复肉刑。曹操对钟、陈二人的看法深为赞同,只是因为战事连绵,又顾及众人的议论,故暂且将此事搁置一旁。

  后陈群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陈群的为人,在朝中对人无适无莫(语出《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意指对于人事没有厚薄之分),贵雅而执名杖义,不会为媚人而违背道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时,黄门侍郎刘廙之弟刘伟被魏讽诱同,如今按罪连坐,刘廙亦当诛。

  陈群便向曹操进言,曹操亦道:"刘廙是名臣,我的本意也想要赦免他。"于是只是调任他的官职而已。刘廙因而深感陈群之德。

  陈群却认为:"议论如何量刑乃是为了国家,并非为了私人,况且赦免你的决定本是出自英明之主,我又怎么能知道呢?"陈群心胸博大,从不骄矜自傲,始终都是如此。

  同年十月,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曹操以孙权之书示外道:"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炉火上吗!"

  陈群便与尚书桓阶上奏:"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

  “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

  “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

  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王位后,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其间,陈群建制九品官人之法,成为历史名制。

  同年,曹丕称帝,陈群迁尚书仆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颖乡侯。

  黄初中,曹丕意欲追封卞太后的父母,陈群奏道:"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应当永为后世所循之式。

  按照典籍上之文献,从无妇人可以分土命爵之制度。在礼典,妇因夫爵。嬴秦违于古法,而刘汉则沿承古例,这可不是先王之令典啊。"

  曹丕大悟,便道:"此议甚是,既然如此,且勿施行。以此作着诏下藏之于台阁,使其永为后式。"

  黄初三年(222年),刘巴去世后,陈群赍信与丞相诸葛亮,问刘巴的消息,并称"刘君子初",甚为敬重。

  黄初四年(223年),陈群与仆射司马懿并举泰山人鲍勋为宫正。

  同年,陈群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分别致书与蜀相诸葛亮,向其陈说天命人事,希望蜀汉能举国称藩,但徒劳无功。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亲征孙权,军至广陵,使陈群领中领军。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师还寿春,以陈群假节都督水军。曹丕回到许昌后,拜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

  鲍勋时为治书执法,因屡次面谏曹丕而触怒曹丕,后又于陈留郡界包庇太守孙邕,被收付廷尉并议死罪。

  陈群便与太尉钟繇、司徒华歆、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联书并表"鲍勋父鲍信曾有功于太祖曹操",求请赦免鲍勋死罪。曹丕不许,仍诛鲍勋。

  五月丙辰,曹丕得疾甚危,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并受遗诏辅政。

  太子曹睿即位后,陈群进封颍阴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三百户,与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并同开府。

  十二月,陈群又升为司空,故录尚书事。

  当时,曹睿正初临政,陈群便上疏道:"《诗经》上说'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又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都要讲效法先贤,以身作则的重要。

  道德的施实和教化的普及,一定要从身边开始由近及远,才能最终广布于天下。

  从灵帝去世、董卓进京开始,天下大乱,攻战不止,老百姓不懂得先王之教的本意,我怕王教已衰败得很厉害了。

  陛下如今应该承继魏国的兴盛,肩负起太、高二祖开创的基业。现在天下人都向往着美好的政治局面,只要能够崇尚德治,布施仁化,体恤黎民,那百姓可就幸福了。

  此外,当臣子的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是非混淆,互相包庇,乃是国家的大患。

  如果大臣们彼此不和睦,就会产生对立的派别;如果有对立的派别,对文武官员的好坏评价就会失去标准和根据,如果评价好坏没有根本标准和客观根据。

  就会良莠不分,真假难辨。对这种现象,陛下不能不深加防备,及时采取措施,以断绝后患。"陈群为司空期间,能任贤用能。 纵饮狂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