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纵饮狂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李拾遗带领着车队,走过渭水,花了一个时辰才来到城墙面前。
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面积74.6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l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朱雀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以此为界将全城分成东西两半。
城的东半部与西半部各有五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根据考古实测,这11条街道以朱雀街最宽,约为150米(北部最宽处达155米),也是全城最宽的街道。
其以东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7米、34米、68米、68米和25米;以西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63米、42米和20米。
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8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道的两侧都设排水沟,并种植榆、槐等行道树。
其中通往南三门和连接东西六门的六条大街是主干道,宽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以之为分界,城东属于万年县,城西属于长安县。
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各坊面积不一,南北长在500-838米之间,东西宽在550-1125米之间。
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大坊一般开四门,内设十字街,小坊则开东西二门,设一横街,街宽都在15米左右。
十字街将一坊分为四区,在每一区内都还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个小块,分布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观等。
各坊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会实行宵禁。
长安城中遍布着佛寺和道观,总持寺、庄严寺、兴善寺、玄都观等都占据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青龙寺等也都拥有大片地皮。
外郭城内有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两座市场,各占两坊之地。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927米。
市场有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铺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
长安城的商业大都集中在这两座市场,其它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
长安城内主要有四条沟渠,名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
前三渠开凿于隋初开皇三年(583年),漕渠开凿于贞观元年。
隋初在设计大兴城时,东、西、南、北均各开三门,在全城南北向街道中。通向南墙城门的三条街道都要宽些。启夏门街与安化门街宽度大体相当。
外郭城墙内侧四面的顺城街都窄,大体在20米一25米左右。这样设计既保持了东西对称布局的特征,同时也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
东西向的14条街道也是同样布设,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比较宽,其中皇城南面的横街直通春明门(东墙中门)、金光门(西墙中门),宽达120米。
这些街道在城内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将居民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因为街道宽窄不一,排列在街道两侧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宫城两侧的里坊大体东西宽955米,南北长588米;皇城两侧的里坊大致东西宽955米。
南北长808米;朱雀门街东西两侧第一列各9坊东西宽514米,南北长477米;第二列各9坊东西宽661米,南北长477米。
三至五列里坊东西宽955米,南北长477米;共五组大小不同的里坊。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
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这种描述在唐代诗文中多有反映。
唐长安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区按坊里划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诸坊,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这种坊里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
长安城内的"坊里"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此棋盘式网格区域定名为"坊"。
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因此,在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唐长安城到底有多少"里坊",历来说法不一。或云110坊,108坊,109坊,莫衷一是。
应该说,随着都城建设的发展,长安城里坊之数前后是有变化的,大的增减变化大致有三次。
最初,隋修大兴城时,按外郭城的面积以东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来分割,将之划分为110坊另2市(每市各占两坊之地)。
以朱雀街为中界,街东与街西各55坊另1市。
但当时都城东南隅曲江一带并未设坊,故街东减去一坊,实际大兴城应为109另2市,街西55坊加西市,街东54坊加东市,这是隋朝初建到唐初时的坊里数。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修建大明宫,为开通丹风门南北大街,将郭城东北部丹凤门前的翊善坊、永昌坊一分为二,形成光宅、翊善、永昌、来庭四坊。
这样,街东比初唐的54坊增加2坊,成56坊,然与此分合时间差不多久。
也就是高宗、武后东封归来,以皇子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之,名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
这就是后来的十六王宅,位于朱雀街东第五街,即皇城东第三街从北向南第一坊。
这一坊无坊名,"尽一坊之地筑入苑",这样,经过高宗时期这两次改建,朱雀门街东又形成55坊另1市的格局,因此,从高宗到开元初时,长安城共有里坊110坊另2市。
开元二年(714年)为建兴庆宫占去街东隆庆坊一坊之地。
这样,街东坊里又减少一处,由原来的55坊变为54坊。兴庆宫后来虽又向胜业、永嘉、道政坊增扩,但并未引起坊数的变化。
这样,街东54坊、街西55坊,合计全城共有109坊另2市,这是从开元二年以后长安城中的坊里之数,经此变故,长安城坊里之数基本再无变化。
里坊作为唐长安城内单独的居住单元,犹如今天的居民小区,它排列整齐,规则划一,十分有序。
这些小区均呈长方形形状,由于各街道宽窄不一,故各小区大小也不完全一致。全城里坊面积大小可分五类(参表7-1)。
大体来说,最大的应属皇城东西两侧12坊,南北长约808.5米,东西宽约955.5米,面积有0.77平方千米。
最小的是朱雀街东西两侧的18坊,南北长514米,东西宽477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
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
各坊内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只有皇城南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史言"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
事实上,长安城南36坊面积本身就相对较小,居民人口也少,只开东西街已能满足需要,无须再开南北街。
凡有十字街的坊,十字街的宽度均为15米。被十字街隔开的4区,又各有十字巷,把全坊分为16个小区。
这些巷的宽度一般达2米多。按照唐人习惯称呼,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
对靠近东、西、南、北四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东、某门之西、某门之北。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口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这些称谓在唐人文集中常可见到。
隋大兴唐长安城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格局,设计时参考了邺城和建康城的布局。
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附会《易经》中"乾卦六爻"的说法,根据龙首原分为六条岗地的特点,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筑。
此外,在城市的边缘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创举。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历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进行过考证和研究。
盛唐时期韦述的《两京新记》中描述,唐长安城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和地区的都城建设。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就是效仿了长安的规划。
日本国的平城京、平安京、藤原京、难波京以及长岗京不仅形制和布局模仿长安,就连一些宫殿、城门、街道的名字也是袭用了长安城的相应名称。
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
李拾遗递交了令牌,终于进入了他朝思暮想的长安城。 纵饮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