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百年党史关键词

3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百年党史关键词 刘志新 2373 2021-04-05 17:5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百年党史关键词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3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的著名口号。在这一口号引领下,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的艰苦战争条件下,奋不顾身同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英勇作战;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踊跃参军、工作、劳动,开展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支援前线,筑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强后盾。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也不敢再轻易欺侮中国。

  新中国建立后,党领导人民立即投入建设国家、巩固政权、整顿财政、恢复经济的工作中。正当一切工作都逐步走向正轨之际,新中国却受到了外部入侵的严重威胁。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同时派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组织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三八线”,进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直接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在危急情况下,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两次请求中国出兵支援。但是,当时中美两国实力差距悬殊,如果出兵朝鲜有可能会打扰我们各方面的部署。军情紧急,1950年10月的上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泽东的主持下进行了多次、反复的讨论。当时的情况是台湾被美国控制,如果朝鲜再被它占领,那中国就完全处于美国势力的南北夹击态势之下,国家安全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保障。经过反复权衡,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随后,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组建了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0月18日,毛泽东下达入朝作战的命令,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赴朝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志愿军战士在衣被单薄、粮弹缺乏、环境恶劣的极端艰苦条件下,顽强地同敌人作战,经过五次战役,到1951年6月,基本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军在遭受严重损失和国际压力的情况下,被迫开始和谈。朝鲜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随后,志愿军战士继续针锋相对、以打促谈,重创美军,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在遭到空前的严重失败后,美国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在朝鲜前线的志愿军战士奋勇斗争的同时,国内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为前方的战事筑起了坚固的后方保障。在“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宣传教育下,全国各地掀起踊跃参加志愿军的热潮。全国人民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生产各种军需用品、武器弹药;农民踊跃交售“爱国粮”,保障前线物资供应;广大爱国人士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所有的这些,都有力地支援了志愿军的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如彭德怀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战争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再轻易侵犯中国,从而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链接:朝鲜战场上的“最可爱的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志愿军战士代表着祖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以大无畏的精神对抗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军,在极端困难的艰苦条件下,与朝鲜人民军一道,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美军。他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战斗、敢于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创造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被祖国人民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

  作家魏巍曾在他的代表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道:“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善良爱好和平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全国各族人民由衷称赞志愿军将士为“最可爱的人”! 百年党史关键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