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民间故事概述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讲了100万次的故事·非洲(全两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后记
非洲民间故事概述
非洲是面积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洲,它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连周围的岛屿在内,共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的全称为“阿非利加洲”,“阿非利加”在拉丁文中是阳光灼热的意思,因为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
非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大陆。东部的裂谷全长约为六千公里,那裂谷中的一片片狭长美丽、水深岸陡的湖泊,就像是一面面蓝色的镜子,在大陆上闪闪发光。非洲东部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中部有刚果河,西部有尼日尔河,南部有赞比西河,就像是一条条蓝色的绸带,为非洲大陆增光添彩。非洲北部气候温和,风光旖旎,早在三千年以前,就被航海至这儿的亚洲腓尼基人赞不绝口,“阿尔及利亚”在腓尼基语里是“休养胜地”的意思。非洲有无边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牛羊成群;非洲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森林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一,森林中不仅有红木、乌木等贵重木材,还有数不清的珍禽异兽;非洲的经济作物和矿产资源也极其丰富,特别是可可、棕榈油和黄金、金刚石等,其产量和开采量都占全世界总产量和总开采量的百分之八十。
非洲大陆,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陆,早在两百多万年以前,那儿就有了人类的足迹,他们也创造出了自己灿烂的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非洲的许多民族都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没有文字,文化当然就不便于记载和流传。
我们编译这部《讲了100万次的故事·非洲》,是对非洲文化与文明的一次全景式观察。当然,民间故事和传说是一种口头文学,它不过是非洲文化的参天巨树上的一片树叶而已,但一个民族和地区的传统、习俗、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成语、格言等,往往首先表现在口头文学中。
本书故事的结构大多是单纯型的,即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故事情节。这符合口头文学便于讲述、便于记忆的特点。故事一般都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所谓知识性,是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洲的文化面貌;所谓思想性,是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谓趣味性,是说情节生动。有人说“这些非洲民间故事简直像是一幅美丽的壁画”,读后可以让人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这并非溢美之辞。
非洲的民间故事,按内容可以分为神话故事、风物故事、生活故事和动物故事四大类。下面我们依次做些介绍。
一
关于创世以及解择自然现象的神话传说,在本书中为数很少,但其价值却不可低估。非洲人民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美学观,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塑造出不少生动朴素的艺术形象。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和传说。非洲的传说很奇特:地球之魂一个人住在林子里,因为感到生活寂寞,便决定造些人出来。他采了一些恩库拉果子(似中国的核桃之类的干果),放进独木舟里,叫鳄鱼拉着来到湖心。他先挑了一颗最大的果子,吹了口气,丢进水里,说它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男人;又挑出一颗果子,吐了口唾液,丢进水里,说它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女人。当地球之魂把恩库拉果子丢完,又回到岸边时,那儿已经有了一大群男人和女人了(见《地球上的第一批人》)。这个传说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传说有共同点,都是讲人类是由想象中的某位神仙创造出来的。但它有浓厚的非洲特色,故事中的独木舟、鳄鱼、大湖、恩库拉果子,都是非洲人民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把它们编进神话中,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而且显得更加亲切、生动。
还有几篇神话故事和传说是解释自然现象的。《为什么天上会打雷》说天上打雷,是上帝因看到人间出现不顺心的事而发火弄出来的声音。《天为什么这么高》解释天和地相距远的原因,是因世界上的第一个盲人因看不见东西而生了一堆火,火焰烧着天空,上帝把天抬髙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月亮和太阳》都是解释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一个白天出来一个晚上出来的,因流传地区不同,故事的情节也完全不一样。前者说太阳和月亮、星星本是一家人,太阳为爸爸,月亮为妈妈,星星为女儿;一家人本来生活得幸福美满,但后来太阳爸爸学会了喝酒,常发脾气骂人,甚至打人;月亮妈妈久劝无效,便带着星星女儿躲了起来,只有当太阳爸爸晚上去休息的时候,才出来唱歌跳舞。后者说太阳和月亮本是一对好朋友,正当他们准备结伴去找未婚妻的时候,月亮的妈妈突然去世;月亮请求太阳帮忙料理母亲的丧事,但太阳不乐意,独自先走了,找到了白天做妻子;月亮认为太阳不孝敬老人,不愿意再见到他,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便朝另一个方向去,找到了黑夜做妻子。两篇故事各有千秋。
比较起来,前者更重情,所以活泼一些;后者更重理,所以严肃一些。
非洲神话传说中的许多想象可以说非常大胆,甚至有些奇特。如太阳和月亮,本是太阳系中的两个星球,在神话中竟成了夫妻、朋友;又如地球上的人可以沿着一座大桥到天上去找上帝打官司(《为什么天上会打雷》)。读了这些神话故事,你会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称赞非洲人民想象力的丰富。
二
本书中纯粹的风物故事也不太多。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产的,一是关于习俗的。关于物产的有《油棕树和科里布》《烟草的来历》和《油棕树孩子》等,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某种植物的起源的。《烟草的来历》讲了马尔加什人认识烟草的过程;一位姑娘种了一片木薯,一阵大雨过后,姑娘去田里排水,发现从远处漂來一些从未见过的种子,便拿回家种在了院子里;植物长大以后,姑娘把叶子拿到太阳底下去晒,闻着味道不错,就放在嘴里嚼;以后村里的人知道了,争着拿牛来换这种叶子吃;有的人偶尔心血来潮,把叶子点着,吸冒出来的烟,觉得更香;后来皇帝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把姑娘接进宫并娶了她。显然,人们创造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颂扬那些为人类认识某一农作物而做出贡献的人的,所以故事的结尾用羡慕的口气说:“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姑娘,因为发现了烟草而当上皇后的故事。”另外两篇都是讲油棕树的。《油棕树和科里布》讲油棕树由天宫中的仙树被上帝贬谪为人间的一种普通树,以及油棕树浑身都是宝的原因,由于神话色彩比较浓,亦可归到神话传说一类。《油棕树孩子》讲人们是怎样知道油棕果可以榨油的,由于故事是围绕着大小老婆之间的不和而展开情节的,所以归在生活故事一类也不无道理。
非洲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只有五十多个,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民(部)族非常多,语言和风俗习惯往往也不一样,这些必然要反映到民间故事中。本书中纯粹反映当地风俗习惯的故事有不少。如《癞蛤蟆索巴卡克和七个妖怪》,反映马尔加什民族为什么爱护癞蛤蟆:一个人出外旅行回家,见树上有几只鸽子,便用石块去砸,不巧正砸在出巡的皇帝头上,因此当场被皇帝处死了;他妻子去找他,碰到了七个妖怪,在万分危险的时候,一只癞蛤蟆叫来了朋友闪电,用刀把妖怪全杀死了。癞蛤蟆是人类的朋友,把这一简单的生活常识编成故事来教育人,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其他故事也说明了某种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卷席子的风俗是怎么来的》说的是为什么要把席子卷起来放,《为什么妇女坐下来的时候不把围腰布撩起来》说的是妇女用围腰布的方式,《为什么不能随便欺侮孤儿》说的是保护孤儿的道理,等等。应该指出,有一些故事中的说法是带有迷信色彩的:《阿凯泰和阿凯莱》讲的是生异性双胞胎为什么不吉利,《年轻的猎人和老妖婆》讲的是猎人为什么不能把自己打猎时遇到的秘密讲给别人听。对这类故事,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故事产生于相对原始的时代,当时的人们还不能用正确的科学道理去解释某些现象;另一方面,这些故事的情节往往带有偶然性。如《阿凯泰和阿凯莱》:阿凯泰和阿凯莱是母亲一胎生下的兄妹俩,长大以后,因为不愿意父母把他们分开,便在一天晚上逃进了森林;听到野兽叫以后,两人跑岔了路;哥哥去找妹妹,由于豹子跟在后面,便将刀抓在手中;妹妹睡着了,被哥哥经过的脚步声惊醒以后,髙兴地从后面向哥哥扑去;哥哥以为是豹子,反手用力砍了一刀;当哥哥知道妹妹被自己砍死时,懊悔地把刀扔掉痛哭起来;这时豹子追过来,又把哥哥咬死了。瞧!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不完全是巧合吗?这不是从反面来告诉人们“生异性双胞胎不吉利”的说法的不可信吗?应该说,这正是作者的聪明所在。
还有许多非洲风俗习惯,包括一些奇风异俗,散见于其他民间故事,特别是生活故事中。如非洲许多民族能歌善舞,有人说那儿的人是“无时不歌舞,无处不歌舞,无事不歌舞”,这毫不过分。笔者见过刚果(布)人家里死了人,死者亲属不是像中国人一样痛哭,而是不停地唱歌跳舞。在故事中,不仅年轻人喜爱歌舞,老年人、小孩子也喜爱歌舞;不仅人能歌善舞,连禽兽虫鱼也能歌善舞。人们用歌来表达爱情(《拉米基罗科皇帝选皇后》),人们用舞来祭祀祖先(《红鳄鱼沃埃默纳》),人们用歌来吓唬妖怪(《会下奶的鸟》),人们用歌来责骂坏人(《坏阿塔和小鸟》)。有时,歌舞还具有特殊的、神奇的力量,在《大眼睛公主》中,因为一国的王子跳舞跳得好,另一个敌对国的皇帝竟选他为婿,结果两个国家结为秦晋之好,永无刀兵。在《猴子与乌龟》中,大家本来要审判做了坏事的乌龟的,由于乌龟唱起歌,大家也跟着唱起歌来,结果竟忘了审判;在《猫头顶上的花纹是怎么来的》中,好跳舞的猫做了亏心事藏起来了,但一听黄鼠狼唱歌,便克制不住出去跳舞了,结果受到了惩罚。又如非洲许多地区都实行一夫多妻制,因此有些故事便反映了几个妻子之间的矛盾,象《嫉妒是灾难》《厄福》这类故事大都是以嫉妒者的失败而告终,这反映了非洲人民在这方面的道德观。其他的风俗习惯,如有的民(部)族妇女把头发梳成许多根辫子,有的民(部)族把门牙挖掉,有的民(部)族不仅戴手镯而且戴脚镯,有的民(部)族用贝壳做首饰戴在头上或脖子上,有的民(部)族信拜物教,有的民(部)族有夫死从叔的规矩,等等,在故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三
生活故事在本书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有八十多篇。从反映生活的方式,我们又可以把这类故事分为现实型和幻想型两个小类。这些故事可以说是非洲民间故事壁画上的主体画。读了这些故事,到过非洲的人,会有“似曾相识”之感,使你回忆起在非洲的所见所闻;没到过非洲的人,能让你了解到非洲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你感到新奇有趣。在这些故事中,你将看到非洲人怎样艰难地穿过原始森林(《农民西塔南索》等)、怎样举行祭祀仪式(《红鳄鱼沃埃默纳》)、怎样围猎(《傻瓜塔纳劳劳》等)、怎样在海上与风浪搏斗(《海员邦德里亚克》)、怎样举行迁墓仪式(《谁是稻子的主人》)、怎样进行跳舞比赛(《大眼睛公主》)、怎样办丧事(《卖灰商巴纳西》等)、怎样选对象(《蛇姑娘》等),等等。
非洲人的善恶观非常鲜明,他们将自己的恨和爱融入一篇篇动人的故事中,让人或接受教训或得到启迪。他们反对贪婪、奸诈、自私、残暴、嫉妒、霸道、忘恩负义、不守信用等丑恶现象,他们肯定忠厚、善良、友爱、孝敬、知恩必报、懂得礼貌等美的、善的东西。他鞭笞、嘲讽前者,他们赞美、歌颂后者。如《自食其果的村长》:一个小伙子娶了个漂亮媳妇,村长为了霸占那媳妇,先后用了两条毒计;最后,不但没把漂亮媳妇弄到手,反而把命送掉了。又如《活力在人间旅行》:神仙活力救了三个病残人。七年以后,他自己又先后变成这三种病残人,分别到他救过的三个人家中去假装借宿;七年前的盲人和麻疯病人“好了疮疤忘了疼”,将他拒之门外,他便把他们重新变为病残人;七年前的浮肿病人热情地接待他,他便让这个人永远得到幸福。这种“大快人心”的结局,是世界上各国同类民间故事大多会采用的。
非洲许多国家都有巫师(婆),大致分为三种,这都在本书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第一种是专干坏事的,而且心狠手辣。如《西居吕梅和巫师芒冈日聚拉》中的巫师,千方百计破坏女儿的婚事;《大拇指》中的巫婆,专门骗小孩吃;《铁匠狒狒》中的巫婆还要坏,竟吃自己亲生的孩子。第二种是好心的巫师(婆),他们常用自己的巫术来帮助人,如《魔镜》中的巫师,帮一对夫妇得到了儿子;《厄福》中的巫师,帮女儿把蛋(女婿)变成了小伙子等。第三种巫师(婆)同时兼做医生或艺人。因此,巫师(婆)在非洲人的心目中并不一定都是坏的,译者在非洲任教期间,有一个学生的名字就叫“巫师”。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要对故事中的巫师(婆)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幻想型的故事中,人们同妖怪做斗争的故事也比较多。故事中的妖怪个个狰狞凶狠,有的有尾巴(《有尾巴的女妖怪》),有的只有一条胳膊、一条腿、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恩特特阿特萨娜是怎样逃出怪人村的》),有的长着七个头(《七头蛇和魔币》,有的会驾狂风(《真假法纳尼》)。但不管妖怪的妖法多么厉害,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这不但符合人们正义战胜邪恶的愿望,同时也表明了人们战胜大自然的决心。非洲有许多凶兽猛禽,还有可怕的鳄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一时无法战胜它们,就把它们编进故事加以嘲弄,这再次反映了非洲人民了不起的创作才能。
孤儿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的民间故事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人们在故事中给予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以深切的同情,同时又对虐待他们的人进行有力的批判。在非洲民间,这类故事也不少,如《玛拉玛和鳄鱼河》《天的眼睛》《找调羹》《孤儿穆维拉》《坏心眼的后母和十个头的龙》等故事。在其他故事中,虐待孤儿的人大都受到了惩罚,有的还送了命,但《坏心眼的后母和十个头的龙》中的后母却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因为她从十头龙的肚子里不但救出了自己的孩子,还救出了其他许多人,另外她经过与十头龙的斗争,受到了教育,改变了对孤儿的态度。这种处理故事结局的办法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在非洲的生活故事中,还有一些是为了教育人们如何按照当地的传统道德标准来处世待人的。如《标枪和陀螺》教育人们不要强人所难;《被宠坏了的孩子》教育人们不要过分娇惯孩子;《冒失鬼》教育人们办事不要轻率;《龙的未婚妻》《七姐妹》教育人们要懂礼貌;《从鸵鸟蛋里出来的姑娘》教育人们不要酗酒;《嫁给狮子的姑娘》教育人们选对象要严肃;《会吹笛子的孩子》教育人们要听老人的话,等等。由于这些故事都阐明了某种哲理,所以可以把它们称为“哲理故事”。
这里,还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几个笑话。它们虽然都很短,最短的还不足三百字,却很生动有趣,让人在抑制不住的笑声中或受到教育或得到消遣。如《“哎哟”和“哇呀”》,讲一个富人十分刻薄,光想雇短工却不愿付工钱,每到月底,就叫短工去买“哎哟”和“哇呀”,如果买不到,就不给工钱。这样,许多人都白给他干了一个月的活。后来,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干到月底,当富人叫他去买“哎哟”和“哇呀”时,就找了两个罐子,一个里边装蜈蚣,说是“哎哟”,一个里边装蝎子,说是“哇呀”;富人往第一个罐子里一伸手,马上被蜈蚣咬了,便“哎哟”叫了起来,吓得他没看第二个罐子,就把工钱付给了小伙子。有的笑话跟中国的笑话很相似,如《三句忠言》,就像《阿凡提故事》中的《至理名言》,《“聪明”的阿巴尔那卡》中的第二个小故事,则和中国古代笑话中的《和尚解差》差不多,但非洲的特色很明显。
四
动物故事是四大类中篇数最多的,有一百多篇。由于非洲原始森林多,又处于热带,所以动物很多。各种各样的动物给创作故事的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在这类故事中,读者不但可看到那些在中国的动物故事中经常登场的兔子、公鸡、豹子、乌龟等,还可以看到在中国动物故事中极少登场或从未登过场的鳄鱼、鸵鸟、羚羊、变色龙、土狼(又译鬣狗)、多毛蜘蛛,等等。这类故事一般都比较短,不少故事都在一千字以下,但读起来并不觉得简单、粗糙。如《自私的猫头鹰》,写上帝让猫头鹰给鸟类分眼睛,猫头鹰“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先挑了两颗最大的,然后才把余下的分下去;其他鸟类安上眼睛,一个个心满意足、兴高采烈,可猫头鹰却因眼睛大得与脸型不相称而感到羞愧,大白天躲在家中不敢出门。故事连四百字也不到,但构思巧妙,叙议结合,读起来仍然十分有趣。这些故事仿佛一个热情的向导,带着读者参观了一遍非洲的天然动物园,使读者了解了许多非洲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其他有关知识。
非洲的动物故事,按照内容,又可以分为动物起源、动物寓言这两类。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类,实际上是有交叉现象的。
动物起源故事是讲动物的某种外形特点或生活习性的形成原因的。当然,这全是故事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想象得那么贴切,让人感到“煞有介事”,也极不容易。如《为什么蜗牛老背着房子》,讲动物国召开全国大会,蜗牛迟到了,大象国王责备它,它解释说近来身体不好,既怕冷又怕热,连房子也背来了,所以走得慢;大象国王原谅了蜗牛,但为了告诫大家遵守公共法规,还是惩罚蜗牛,叫它永远背着房子。故事中的蜗牛和大象两个“主人公”,都塑造得惟妙惟肖。如果不熟悉这两种动物,是无论如何也创作不出来这一故事的。有的故事,看题目就知道是解释何种动物的哪一外形特点或生活习性的,如《为什么乌龟的甲壳上有许多裂纹》《“狡兔三窟”的来历》《为什么猪喜欢拱地》《为什么猫吃完东西以后才洗手洗脸》,等等。有的故事,只有读完方可知道,如《兔子和乌龟》是讲兔子的耳朵为什么这么长的,《蛇和百足》是讲世界上的毒蛇怎么来的,等等。大多数故事是只讲一种动物的某一外形特征或生活习性的,因为这样的故事只考虑一个方面,创作起来要容易一些。有的故事是讲两种或更多种动物的几种外形特点或生活习性的,如《公鸡和竹鸡》,既讲了为什么公鸡成了家禽,又讲了为什么竹鸡是野鸟;《为什么蜻蜓的腰那么细》,既讲了蜻蜓腰细的原因,又讲了青蛙晚上叫的原因和蛇贴着地皮爬行的原因。因为这种故事同时要考虑几个方面,创作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为数不多,但这种故事往往更加精彩。
寓言故事是通过对动物之间的关系的描写,来阐明一个道理的,可以说与生活故事中的哲理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实际上也是非洲人道德观念的反映。读者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受到种种教益。如《会讲话的葫芦》:森林中发生了灾荒,兔子为了活命,把一只松鼠装进一只葫芦里到人住的村中去玩杂耍,讲好它一拍手,松鼠就在葫芦里讲几句话;它们用这个办法挣到了许多食物,分着吃了;土狼如法炮制,但它挣到食物只顾自己吃,葫芦里的松鼠便生气跑了出来;这样当土狼又去玩杂耍的时候,因为葫芦里没有声音,人就把土狼当成江湖骗子打死了。这个故事有力地鞭笞了社会上的那些贪婪自私之徒。讲土狼因贪婪等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还有《洞底人》《做贼心虚》《土狼找蜜》《土狼和小穆瓦伊》等。其他寓言故事,有说明“二强相争,两败俱伤”的《凯门鳄和野猪》,有说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鹦鹉和蚱蜢》,有说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馋嘴蜘蛛西达》,有说明“好心有好报”的《掉进陷阱的公主》,等等。
有个现象是很有意思的:在非洲的动物故事中,为什么都把兔子、乌龟、豺、狐狸等描写得这么聪明呢?特别是乌龟,就连跟别的动物斗争中的“常胜将军”羚羊,也会败在它的手下(如《乌龟和羚羊莫洛科》)。本书的末尾《聪明的动物》中的第一个小故事,做了解答:上帝叫他的助手去给动物们分智慧,这个助手半路上将装智慧的袋子放下睡觉休息,被兔子、乌龟和豺看到了;它们把袋子背回家,争着去抓里边的智慧,兔子和豺各抓了一把,狐狸刚好经过这儿,也忙抓了一把,乌龟呢,抓了两把;其他动物后来虽然都拿到了智慧,但拿到的没有兔子和乌龟它们多,所以没它们聪明。这可以算是故事的答案了。
这本《讲了100万次的故事·非洲》,是我用四年心血翻译和编纂而成的。一九七九年八月到一九八一年八月,我在刚果共和国的恩古瓦比大学文学院讲授了两年的汉语课。到刚果(布)不久,我就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地的白鹭一点儿也不怕人。它们或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高兴去哪儿就去哪儿。随随便便,毫无顾忌。它们有时在马路边昂首挺胸地散步,有时在居民家从容自如地觅食,有时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嬉戏,有时在天空中悠然自得地飞翔。不管老少都对它们熟视无睹;它们呢,即使人走到跟前,也无丝毫惊吓。这是怎么回事?我问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同志,才知道白鹭被当地人视为神鸟,是受到人们尊敬和保护的。但此地鸟类多得无以计数,为什么单选白鹭做神鸟呢?我又向当地朋友打听,他们便给我讲了一个民间传说,即读者在本书中读到的《白鹭是怎样成为神鸟的》这个故事。
朋友讲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萌发了把非洲民间故事和传说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愿望。正好,我所任教的恩古瓦比大学文学院设有口头文学系,所用的教材就是教师们在假期去各地搜集来的民间故事和已出版的非洲民间故事书。于是,我便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找学生聊天,一方面向他们口头搜集非洲民间故事,一方面向他们了解非洲民间故事的出版情况。这样,我手头掌握的非洲民间故事资料就很可观了。回国后,我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出版社的编辑,立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于是,我就把业余时间全部花在这项工作上了。
本书所收的故事大致有两个来源。其中多半是我直接从学生那里搜集到的(多为口述,有几篇是学生将故事写在纸上)。给我提供故事的学生,现在记起名字来的有以下几个:恩岗戈、保尔、翁巴、登巴、马劳埃雷。另外,一个叫保尔的工人也给我提供了几个故事。因为是口头搜集的,所以都经过了整理,但故事情节尽量保留了原貌。另外一些故事是我从当地的民间故事书和抄本中选译的。
之所以选择这些篇目,是因为它们的代表性比较强。从故事流传的地区来看,有的代表非洲的中部,有的代表非洲的东部,有的代表非洲的西南部;有的代表大陆,有的代表岛屿;有的代表一个国家,有的代表两个国家,有的代表整个非洲。从故事搜集整理者的情况来看,有的是非洲当地人,有的是欧洲人。从故事的性质特点来看,有的主要是生活故事,有的主要是动物故事;有的是短篇故事集,有的是中篇故事集,有的中篇和短篇都有。总之,从本书中所选故事,基本可以窥见非洲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全貌。
“保留原貌”是我翻译的总原则。但当原文在文字上有明显的疏失时,我还是做了订正。如《魔树居蒙日》,喝树汁的人其他地方都讲是哥哥(实际上也是哥哥),但有一处又讲是妹妹,我全译作哥哥;又如《苏瓦娜》中的“玛西劳”,前边讲是村长儿子的名字(实际上是村长的儿子),后边又讲是村长的名字,我全译作村长儿子的名字。
由于我的法文水平有限,虽然尽了最大努力,错误和不妥当的地方肯定还有不少,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编译过程中,老翻译家严大椿不仅把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我,还帮忙校阅了部分译稿。在此,我向他表示衷心感谢。
董天琦
1983年8月于华东师范大学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非洲(全两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