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清学札记

一三二 清代贡院之简陋

清学札记 漆永祥 1832 2021-04-05 17:4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清学札记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三二

  清代贡院之简陋

  贡院,为古代乡试考场。现所存者有江南、北京、定州等地贡院等遗址,其所建号舍或数千间,多者则万余间,外围四周,布遍荆棘,故又称“棘围”。考生点名搜检而入,每人一间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蜡烛,三场九天,刮肚摩肠,置身其中。明清贡院多简陋至极,破败不堪。《儒林外史》写乡下老童生周进,年过六十,随商人至省城,必欲一见贡院。及至其地,“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醒人事”。想来周进必以为号舍中紫气氤氲,暖炕茵褥,及见此惨状,故一时闷煞,倒地不起也。

  清嘉庆六年,浙江巡抚阮元“以贡院号舍卑狭,三场九日之中多遇阴雨,号中雨水泥泞,士子坐卧,甚以为苦”,故监临修葺贡院考舍一万号成。又其在江西时,于嘉庆二十一年七月,改建贡院号舍。时立碑云:“贡院在东湖之东,舍屋卑狭,士之试者,檐触其首,雨淋其膝,屋覆石片,漏者居半,舍中长巷,地惟涂泥,每遇秋雨,旋泞陷足。舍尾厕屋,雨泛日炙,其臭甚远。东湖纳一城之污,而群资之饮,且潦甚之年,其水浸入闱西场舍者,深辄及咫。号舍总数第如额而已,敬遇国恩,广额加录遗才,猝增芦席棚号千余座,夜不得卧,雨不能盖,一人禧出,千人坐惊,凡此皆多士所苦也。”又道光二年七月,改建广东贡院成,因其“地本不宽,经营者度非文人,不知士子苦,以致宇舍太小,烈日冻雨,殊难耐之”。江浙、江西、广东皆非乏财之地,况且如此,边远穷省,可以想见。即以“宽舒”著称之江南贡院,亦非常人所能耐受者。陈独秀《实庵自传》述至江南贡院应考,描摹逼真,惟妙惟肖。其曰: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那一年南京的天气,到了八月中旬还是奇热,大家都把带来的油布挂起来遮住太阳光,号门都紧对着高墙,中间是只能容一个半人来往的一条长巷,上面露着一线天,大家挂上油布之后,连这一线天也一线不露了,空气简直不通,每人都在对面墙上挂起烧饭的锅炉,大家烧起饭来,再加上赤日当空,那条长巷便成了火巷。煮饭做菜我一窍不通,三场九天,我总是吃那半生不熟或者烂熟成团的挂面。……(作者)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的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的最大动机。

  陈独秀转向康梁,乃至革命,竟有坐此“矮屋”刺激之功,足令人扼腕一叹。古时童生,三场试毕,至有“扶出场外”者,则为体力脑力之双重折磨,所谓“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者也。今日高考,虽亦连考三日,然考场窗明几净,空调舒适,桌椅笔墨,配备齐整,父母侍奉,犹如爷娘,海味山珍,应有尽有,考生尚有体力不支,怪东怨西者,与古人相较,真不可以道里计也。 清学札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