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清学札记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三八
夹带与关节
今日自小学至高等院校,学生作业与考试作弊,屡见不鲜,亦屡禁不止,即巍巍上庠亦然,而作弊手段,亦层出不群。高考作弊甚有事先埋耳麦于耳中,场外发声波揭示答案者。然除电光声光之方式外,凡今学子所用之法,古人皆已尽之。若怀挟夹带、枪手替换、贿买考官、场中埋题、场外飞马、偷换试卷、考篮鞋垫、皮裳亵衣等,无不为怀挟之地,甚有信鸽传递文字者,亦相当于今日电波传语矣。
旧题明周复浚《泾林杂记》载,明人作弊,有“隔年募善书者,蝇头书金箔纸上,每千篇厚不及寸;或藏笔管,或置砚底,更有半空水注夹底草鞋之类;又或用药汁书于青布衣袴,壁泥糁之,拂拭则字立见。名曰‘文场备用’”。此可知明代夹带之风隆盛,亦可谓当时之高科技矣。
清代科举考试,功令綦严,大小一切考试,皆不许夹带片纸只字。会试士子计无所出,乃将文字抄成小本,缝衣裘中,遂有皮衣去面、毡衣去里之例。然会试在三月,时犹严寒,士子著裘者入场时,悉去其面,一色皆白,犹如群羊之入圈中,斯文为之扫地。至乾隆十年(1745年),方除皮衣去面之例。乾隆九年顺天乡试前,高宗以怀挟拟题之风日甚,思惩之,命亲王大臣严立搜检之法,得一人者赐军役一金。士子褫及亵衣,贡院内外,枷杻相属,比日晡,受卷入场者寥寥也。时士子多退归寓舍,将就寝矣,忽传一体放进,钦命题下,曳白者乃至二千余人,下诏切责,并裁减各省中额有差。道、咸前大小科场,有至解衣脱履者。同治以后,禁网渐宽,搜检不甚深究,于是诈伪百出。入场者,辄以石印小本书济之,或写蝇头书,私藏于果饼及衣带中,并以所携考篮酒鳌与研之属,皆为夹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顶两层靴底双屜者,更或贿嘱皂隶,冀免搜检(《清稗类钞·考试类》)。此中花样繁多,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矣。
又清陆以湉《冷庐杂记》卷八载:“浙人乡试,每以金贻謄录手之善书者,潜递关节,属其謄卷珠色鲜明,字画光整,易动阅者之目。亦有已获科名者,贪得厚利,冒应是役,甚至私携墨笔,点窜试文,中雋则可得重酬。此风始自绍兴人,沿及诸郡。道光丙午秋试,士子一万一千余人,其不购謄录者只三千余卷,仅得售三人。盖以字迹潦草,校文者以辨识为苦,辄屏弃不观也。”此则几等同于枪替也。
小本夹书始于宋时,明时盛行巾箱本,多为考场夹带之用。清时坊间所刊尤多,有小如火柴盒大小者,入场时衬垫于鞋底夹层中。巾箱小本,率多讹字。道光庚戌年考试教习,诗题“山雨欲来风满楼”得“阳”字,乃许浑《咸阳城东楼》诗句也。小本书刊“咸”作“戊”,沿其讹而被黜者百余人(《冷庐杂识》卷六)。此与宋时麻沙本“坤为釜”之误,可谓绝配矣。
又今日各类考试,禁考生用两种以上颜色笔迹答题,亦不许题写考生姓名及诸种暗号之类,此亦沿之古法也。以关节进者,明季已然,至清初尤甚。顺治甲午(1654年)一榜,无不以关节得幸。至丁酉(1657年),辇金载宝,辐辏都下,于是蜚语上闻,遂成科场大狱。自是稍稍敛迹,然亦未能绝矣。清代考官之于士子,先期约定符号,于试时标明卷中,谓之“关节”,亦曰“关目”。大小试皆有之,京师尤甚。每届科场,送关节者纷纷皆是。或书数虚字,或“也欤”、或“也哉”或“也矣”,于诗下加一墨圈者银一百两,加一黄圈者金一百两。凡进士之朝殿试及京官之考试,预揣某官可派阅卷,则先呈字体,以备别认。即写前四句飞递朝房中所曾托情之人,谓之“送诗片”(《清稗类钞·考试类》)。
如某科诗题为“所宝惟贤”,某卷以“水烟袋”三字散见于点题中,以为关节。句曰“烟水潇潇地,人才夹袋储”。可谓凑泊无痕(《清稗类钞·考试类》)。又嘉庆时福建乡试,题为“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解元郑兼才破题云:“才兼二代,圣人郑重于其际焉。”明是关节。是科主闽试者,为莫宝晋,兼才本名士,为其旧交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一)。然有如此才情之关节,录取亦无不可也。
又阮元为学政时,搜出夹带,必自加细阅,如系亲手所抄,略有条理者,即予入学,如倩人抄录,概为陈文者,照例罪斥(《清稗类钞·考试类》)。
今大学生试卷或作业,多从网络翻抄,若从数篇摘抄,错综点窜而加工成文者,教授往往贵手高抬,允其合格;若仅下载一篇,只隐去作者姓名径改为己名以充数者,即以零分计。此殆亦阮氏之法也。 清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