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峨原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啸天说诗.周啸天谈艺录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岷峨原始
岷江毓秀,峨眉钟灵。扬马、李杜、苏陆、郭巴或挺生此间,或流寓其地。文采风流,代代不歇,历久弥新。
《岷峨诗稿》(以下简称《岷峨》)蜚声域内,影响达于海外,二十五年矣。在其百期纪念会上,在下即席发言说:“如果要从全国林林总总的诗刊中,遴选出一本读者最喜爱的诗刊,而每人手中又只持有一张选票的话,我会十分乐意把选票投给《岷峨》。”
理由很多,第一是起点高。作为当代诗词的一个平台,《岷峨》搭建的历史不同寻俗。事情的发凡起例,要从邓小平回成都说起。
邓小平少小离家之后,就再也没回过故里广安。在新中国建立后,却多次到过成都,差不多每次都去过杜甫草堂。他常常说:“回到四川就回到了家乡,回到成都就回到了家乡。”又对家人说:“到成都不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有到成都。”
却说1980年7月,邓小平在成都金牛宾馆看望了在那里工作的蜀中知名画家。其时“文革”结束,画家欣逢解放,见了小平同志又惊又喜,感激由衷,溢于言表。邓小平高兴地说,四川是个大省,书画家又多,要建立书画院。
画家们牢牢记住了这句话。1983年,张爱萍上将回川,朱佩君、吕琳、岑学恭几个画家去看他,重提邓小平两年前的建议。张爱萍立马附议,说,再加个“诗”字,叫“四川省诗书画院”——书画同源,诗书画不分家。于是乎一锤定音。
原来,张将军不但是书法家,对诗词也有很高的兴趣,他和魏传统、杨超都是四川达县人,人称“三友”,过从较密,时相唱酬。下面是“三友”合写的一首诗:
巴山耄耋聚京华,车水马龙傍酒家。
时值金秋添丽色,草堂风味盖天涯。
1984年5月开了一个会。会上,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谭启龙说,四川这么大一个省,这么悠久的文化,没有一个省的画院怎么行?然后,点到省委宣传部长许川、副省长何郝炬、文化厅长杜天文的名说,只要你们三人支持,诗书画院就办成了。接着,杨超介绍了诗书画院筹备情况。他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诗书画院的发起人是邓小平,“诗”字是张爱萍加的。
会后,谭、杨联名写信给邓小平,先检讨工作“抓得不紧,未及时落实”,又说,“去年,张爱萍同志来川促了一下,成立了四川省诗书画院筹委会”,然后直奔主题——请小平同志为诗书画院题写院名。当年,邓小平本不赞成领导人到处题字,为此还立过规矩。见此信,却欣然命笔,写下“四川省诗书画院”这块金字招牌。
昔龚定庵论书家三等,第一等为通人之书,谓其胸次、学问之光、书卷之味,发于纸上,不作书则已,一作书,即当贤于古今书家。小平书法,含蕴深致,举重若轻,书品即人品。时人宝之,不只因人而贵。郑板桥谓“三绝诗书画”。中国的画院之多,只有四川省的画院才叫“诗书画院” 。其征地选址,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去杜甫草堂,仅一箭之地。皆可谓不同寻俗矣。
只因这一番,有分教:战友丛中、喜结若干诗侣,教授队里、又添几许良朋。不过是个楔子,酿成一段佳话。
四川老同志,能诗者非一。
何郝炬,1922年生,四川成都人。早岁即赴延安投身革命,经历戎马生涯,得江山之助,多纪游,擅填词。偶作小诗,亦逸兴遄飞:
河西千里走如飞,雾锁祁连风劲吹。
未洗尘沙先进酒,凉州古郡夜光杯。(《河西道中》)
这首诗于骏快之中,得宕逸之神。“未洗尘沙先进酒”,置之唐名家诗中,略无逊色。令人过目成诵,洵佳作也。
蜀中文豪马识途,1915年生,重庆忠县人。新中国成立前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文革”中饱经劫难,反思之作,多警策之句:
高帽人夸冲斗汉,白章自顾笑荒唐。
开心最是凝眸处,几树红梅过狱墙。(《凝眸》节选)
面对迫害侮辱,不改人生信念,仍持乐观主义。他如“是非何惧生前论,功罪盖棺待后贤”等,风骨凛然,亦篇中之警策也。
李维嘉,1918年生,重庆人,时任省政协副主席。幼入私塾,念过《声律启蒙》,性耽佳句。青少年时代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好新诗,尤喜七月派。于时白色恐怖,易致瓜葛,遂携唐诗宋词自随。
一次,因目标暴露,须通知沪上同志,勿复来信,不能明言,即以小晏词语致意,云:“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流亡道中,成五律一首,是其处女作:
风雨江干路,空山泣杜鹃。
劳生惊卅岁,亡命闯千关。
愁结无眠夜,鸡鸣欲曙天。
雄师何日至?一为挽狂澜。(《亡命途中三十初度》)
诗题即饶有杜意:逃亡途中,逢三十而立,怎不感喟无端!全诗起承转合,结构谨严,音情顿挫,词旨老当,可谓出手不凡。
三位四川老同志,俱是当行本色的诗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持人情性的真诗。他们是不写“老干体”的老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忙,政治运动频仍,虽有感,亦不常写。
开放之年,思想解放,文禁松弛。李维嘉偶尔从友人的扇子上看到一首诗,是他从事地下工作时的顶头上司马识途写的,览之大喜。后从马老处,又知道何公能诗。于是,三人在省上开会的时候,常聚到一起,以诗相会,篇什渐多。
及至杨超筹建诗书画院,便将诗社之筹建,委之何、马二公。二公即找到李老,请他串联诗家。何公提到成都市公安系统的刘传茀,说他的诗词写得好。
平时我上烽烟台,南去征鸿又北来。
河上浮冰随水逝,垄头野杏斗寒开。
中原腥秽终须扫,远路陂陀未足猜。
望里飞骐驰渐近,前军又送捷书回。(《烽烟台》)
刘传茀,1919年生,四川阆中人。抗日战争前入党,享受老红军待遇。遭遇坎坷,仅任市局刑警大队队长。这首诗写于战争年代,以冬尽春来之景,写胜利在望之事,横槊赋诗,兴象俱佳。非闭户獭祭之作也。
李维嘉即登门拜访,倾盖如故。寒暄之中,闻道刘曾任南充中心县委书记、重庆市委宣传部长,与自己有共同的战斗经历,而时间又相首尾,更觉言谈有缘。
刘传茀人脉广,他的熟人中,有黄稚荃,1908年生,四川江安(今属双流)人,曾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政协常委。志称民国蜀中第一才女,兼长书画,精于诗律,曾受谢无量、吕碧城之激赏。略举一诗:
原上意愔愔,长空接远岑。
苍茫少陵句,寂寞义山心。(《登乐游原》)
这首小诗写登高怀古,百端交集的心情,寓“眼前有景道不得”、“古人先得我心”之意。前二措语空灵,后二对仗精切。“苍茫杜陵句”本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寂寞义山心”本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堪称典丽。
李维嘉曾从报上看到一位熟人的诗,印象很深。章润瑞,1919年生,四川叙永人。曾任西昌地委副书记,时任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大)党委书记兼院长,是位学者型老干部。章诗以真率示人,素面朝天,不假雕琢。
白首欣重聚,悠悠战友情。
死生能互托,肝胆可相倾。
尽瘁非关己,忘身岂为名?
长怀愚古意,莫笑不趋新。(《在凉山州党史座谈会上》)
这样的诗题,弄不好就会写成标语口号。然作者直抒胸臆,谈笑风生。贴近口语,取其流畅。去粉饰,无做作,颇具张力。
此后,李维嘉和刘传茀一道,先后拜访了章、黄二位专家。李回忆说,我们这几个老干部,不自以为是,愿意虚心向教授、专家学习。彼此一见倾心。黄稚荃和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1984年11月,四川省诗书画院召开成立大会,首任院长为杨超。越明年,杨超召集何、马、李、刘开会,筹备成立岷峨诗社,诗社隶属省诗书画院。何、马二公任社长,李、刘为社员,筹办诗刊。
一日,刘到李家商量,为未来诗刊起个名字。巴蜀?天府?……想来想去都不新鲜,或有一间之隔。李夫人徐香稚,知诗,从旁插嘴:“何不叫‘岷峨’!”两人闻而拊掌。众里觅她千百度,没想到,天造地设的嘉名,被夫人一语道着。这一嘉名,历经张爱萍、马识途、赵朴初、吴丈蜀数十名家题写,最终(总59期)固定采用黄稚荃签,以其绵邈庄严,与名相符,这是后话。可巧,两位女性名中都含一个“稚”(天真)字。
书归正传,李、刘二公紧锣密鼓,将国内能找到的诗词刊物都找来研读。不料,读后爽然若失——不少刊物,都充斥着标语口号体,读来味同嚼蜡。再者,一期动辄登几百首作品,几乎是照单全收,令人望而生畏,生厌。
有了前车之鉴,商之何、马二公,决定反其道而行之:第一,拒绝标语口号,提倡反映现实。第二,走薄本本路线,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唐诗三百首》,一个朝代才选诗300首;一期刊物选个一百来首,百期下来就上万数,足之够也。
1986年,《岷峨诗稿》正式出刊。制式为线装,简体,竖排,既古雅,又亲和。创刊号收诗词67首。作者24人,其中11位为老干部,13位为教授、画家、书家。刊物出版后,由刘传茀着警官服,推手推车,送到邮局,八方投递。诗刊面世,果然一炮走红,广受行家青睐。刘君惠、钟树梁教授,就是看到刊物后,找上门来,要求加盟的。
刘君惠,1912年生,四川乐至人。文史学家、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与程千帆、沈祖棻夫妇相善,颇多诗文往来。
压顶黑云路欲穷,树如奇鬼飞蒙茸。
荒村夜色寒如许,赖有篝灯一点红。(《荒村》)
这首诗作于1941年夏夜,当是夜行纪实,然极富象征意蕴,所谓形象大于思想。
钟树梁,1916年生,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教授、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与白敦仁、雷履平自少相善,为吟友。
蘼芜过雨岸花开,燕子帆樯笑语回。
昨夜星辰非梦幻,前山桃李已尘埃。
情如柳絮飘难尽,愁似春潮去又来。
最是相思忘不得,一痕新月共徘徊。(《有闻纪事》)
诗不明言何所闻,亦不言纪何事,却弥漫着一种深情和感伤,得义山之神髓。
章、黄、刘、钟的加盟岷峨,无疑给诗社增添了一股生力军。这些教授一来,就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诗社的工作,与何、马、李、刘诸公,推心置腹,形成合力,是《岷峨》起点很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岷峨诗稿》经过试刊,至第五期以后,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该刊第十四期编后记,重申“诗歌应为时而作,为事而作”,“诗人应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不久,传来中华诗词学会即将成立的消息。有分教:北国风光、岷峨惟余莽莽,西川诗讯、姊妹并著双双。
题目:邓小平四川发话 张爱萍一锤定音
正名:何马与李刘结社 章黄及刘钟加盟 啸天说诗.周啸天谈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