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不识明珠不识君

第二百一十四章公主和亲(七)

不识明珠不识君 款款 3441 2021-04-02 20:06

  与此同时,鞑靼军营几十里外的高坡处,小梁王朱原显站在茂盛的树林边缘,眺望着虎敕关和鞑靼军营。鞑靼军营里一望无际的篝火像银河瀚海一般,震惊人心。人们来探查敌营,小梁王身后站着俊秀年青人和中年儒生。

  儒生道:“殿下,梁亲王传下最新军令,命令我们呆在原地不准动兵。三万人马打不过七万敌人,皇上也不会信任我们。不救是错,救也是错,做多错多,不如不做。我们不能冒险。”

  朱原显霍然转身,五官凌厉,目光凶顽。

  许规道:“梁亲王不欲救皇上。这是北疆群臣和藩王商议后的决定。”

  小梁王又转过身看着前方,神情平静,眼睛如火焰般炽热:“我知道了。军令来得晚,我已经出了兵。我知道父王的主意很正确,也知道朱元熹是个混帐,我也犹豫过要不要趁机杀了他以绝后患。但是明前说得对,我救他不是为了他,是为了万里江山与天下苍生。他死不足惜,可是他会连累着大明百姓跟他一起进地狱的。所以我会在这个关键时刻伸手拉他一把。而且我最想从虎敕关里救出的人是她!”

  他的乌黑眼睛搜寻着眼前的军营和城关。想在那浩如烟海的军营城头找到她的身影,但是看不到:“……一个弱女子尚且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这位藩王,想争夺天下的皇子龙孙,怎么可能还没有一个小姑娘有志气呢?如果连为了救百姓必须救皇上的情怀胸襟都没有,我又与朱元熹有什么区别!”

  “就如同我想救百姓就只能先救皇上。有时候我们为了达到目地,不得不连仇人也一并救了。这就是我现在不得不做的事。”朱原显的双眼温情脉脉地注视着高坡丛林下面的荒漠,和那个烟雾蔼蔼的城池关口,声音饱含着真诚:“我听了她的话,很敬佩她。她是我们当中最慈悲为怀最关怀天下的人。她知道这个道理,才故意以身涉险得进敌营代嫁。她在激我。她衷心得希望我与朱元熹不同,是个真正的能维护国体国土和百姓性命的好君主。我也确实与朱元熹不同!我现在必须要进军打败敌军救出皇上,等打败了鞑靼国,我才会挥兵进关,与朱元熹争夺天下!”

  “不必再说了。等公主和亲进敌营就进军。”他斩钉截铁地命令道,转身下山。

  许大先生气得摇头顿足直想骂娘。放过了这种老天恩赐得杀死皇上的好机会,何时才能名正言顺得再杀死朱元熹啊。杀伐决绝的小梁王怎么变得如此迂腐?都是跟那个满嘴仁义道德的无知女人学的。真气煞人也。凤景仪同情地看看他,许规大怒了:“我错了吗?为三万北方军着想,为以后逐鹿中原的大势着想,现在杀掉朱元熹才是最上上策啊。他还去帮朱元熹的忙,真是气煞我也。我们得顺应天意……殿下坚决不能娶那女人,她的眼光格局都太小了,不能当皇后。这次还进了鞑靼军营……”

  凤景仪疲倦地一笑:“你没错,他也没错。现时现景为了大局他只能这样做。想想有益的一面,我们驰援朱元熹,在天下人心中我们起码是正义无私的。最重要的一点,那里面有一个人,他必须要救出来。比起这个混帐皇帝,她更心性高洁善良正气,更能感动天下人。她比他重要千万倍,我们救的是她不是他。”

  许规感受着他的口气,眼光森严:“你呢?光替别人牵线做嫁衣了,你打算怎么办?我觉得这个出身有问题的乡下女孩跟你蛮投缘的。一个劫匪女儿不能做皇后做个臣子夫人还行。”

  凤景仪扑哧笑了:“许大伯你可真奸诈!别替我担心。事情不到真相大白,谁也不知道谁是丞相、劫匪女。我们还等着那个结果呢。我好像已经抓到了结尾的影子了,说不定我会赢的。我们去准备吧,大战就要开始了。”

  *

  *

  *

  婚事在两军对垒的气氛中谈成了。张徇张老丞相做为使者多次出入鞑靼营,与鞑靼大将军脱利协商婚事。他经受了无数的刁难,在鞑靼南院大王李崇光抵达军营的头天,与脱利达成了婚事。隔日进行“和亲典礼”。

  鞑靼人对李崇光与益阳公主的婚事很欢迎,说他们进北疆也是为了大王迎娶大明公主的。大明皇帝对这件婚事推三阻四,鞑靼人才一怒之下地进北疆包围了皇帝行营。说得这位鞑靼国第一猛将南院大王李崇光是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多情种子似的。

  元熹帝也是坚决地促成婚事。大臣们各有意见。张徇张老丞相为了和谈成功极力赞成。刘诲被伍怀德打了一枪后越发惜命了,怕死了凶残的鞑靼兵,也很赞成。伍怀德被皇帝关了禁闭,不发表任何意见。范勉像是对眼前的局势感到了心灰意冷似的,一语不发。四位心腹大臣多半都赞同与鞑靼人结亲。不过,是“真”结亲,不是“假”结亲。张老丞相与刘诲这对不共戴天的仇敌居然联合起来,一起劝元熹帝别听崔悯和梁王的计策。把范小姐封为公主真嫁给鞑靼人吧。鞑靼人凶残,欺诈他们无疑于“以卵击石”。万一计策失败君臣都没命了。

  元熹帝却一反犹疑的常态,赞成着明前假冒公主代嫁。他素来自卑又自大,被明前骂过亡国昏君后,遭受到了奇耻大辱。因此横下一条心命令崔悯和明前去诈婚。她竟敢蔑视狂骂他这位至尊皇帝?朱元熹恨不得立时把她送进敌营,五马分尸,凌迟处死。崔悯小梁王的眼睛都瞎了,看不出她是个疯子吗?他压抑着极度的愤怒,厉声驳回了张丞相和刘诲的话:“让她去代嫁!朕决定了!不用再说。”

  于是婚期就订在明日。鞑靼大将军脱利传达了李崇光的命令,成亲后就放元熹帝归南。人们闻讯又惊又喜。

  * * *

  “和亲”是指一国国王为了免于战争,与异族统治者进行的皇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做法。是指两个敌对的国家结成亲家,停止战争,重新建立起友好关系的行为。从大汉到大元,中原国家与疆外国家已经有了一百多次的和亲。多是中原国家的公主下嫁给外域国家的可汗或实权人物。

  这一百多次和亲,更是充满了各种悲喜忧欢的变数。有时候和亲公主确实能左右局势。如隋朝的安义公主嫁于当时突厥国的始毕可汗。可汗如鞑靼人一般趁着隋朝衰弱,在雁门关差点困死隋炀帝。隋炀帝派人向安义公主求救,公主立刻报假讯说北边有急诈回可汗。解了围。

  也有的和亲公主出嫁后被异族国家的大汗冷落虐待至死,成了和亲的牺牲品。如西汉,匈奴铁骑屡次踏入河套地区,劫夺财产人口,给汉朝带来灾祸。国力微弱的西汉只能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的安宁,连嫁多位公主给匈奴异族,还是没有友好相处,而是备受欺凌。汉武帝之后国力变强,武帝两次大败匈奴国,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自愿当汉家女婿,再求取公主,“昭君出塞”便成了千古美谈。此后几十年大汉与匈奴保持了友好关系。

  所以,“和亲”是一场弊多利少,前途渺茫的婚事。“和亲”也是一种暂且缓解局势的险招。公主都是牺牲品,能否嫁得幸福和保持住两国睦邻友好关系,还得看中原王朝的实力。所以历代都被儒家文官们鄙视。

  真正的和亲过程也很麻烦。

  通常先由两国君主通过书信确定婚事,再确定门当户对的和亲人选,之后交换国书,定好结亲的时间地点及聘礼。再之后公主选定护送队伍出发,赶到两国边界。结亲国家则派出大臣和人马迎接,接入吉城,选择吉日进行和亲大典。

  和亲公主还会带着大批陪嫁,她为了国家出嫁异族。皇室会厚赐给各种的乘舆服御,派遣各种属官宦官,还有成千的医师、文士、工匠,长史,侍卫,奴仆农户等等。还有一生足用的衣料,数十万银钱和千匹绫罗绸缎等等,倾尽国力去准备丰厚的嫁妆。以使公主和所嫁异族君王满意。

  但是,这次大明元熹年间的益阳公主的和亲与往不同。大明开国以来,公主和亲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被诸多的清流儒家们誓死反对。皇上也是冒着大不韪偷偷以“求佛”名义把公主嫁到疆外的。可是现在皇帝被鞑靼军围困在虎敕关,张老丞相等清流就立刻转向同意了皇上送公主和亲,还请他务必嫁个真公主给鞑靼人。这态度改变得令皇上也咂舌不已。这场和亲的嫁妆也不多。出京时不敢多带,在大泰岭遇匪又丢失一些,开赴虎敕关又放弃了一些笨重的辎重,最后只勉强凑齐了百十个大箱子的嫁妆。

  ——这一场“和亲”。假公主,薄嫁妆,满怀阴谋的算计,在被围困的两军战场,在刀压脖颈的亡国亡命时刻,在大臣太监们都反对“诈婚突围”的前提下,在暴怒的元熹帝一意孤行下,在人们胆战心惊得等待着血溅敌营大闹一场的大灾祸下,就要鸣锣登场了。

   喜欢不识明珠不识君请大家收藏:(321553.xyz)不识明珠不识君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