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村位于祈云山旁边的冲积平原,整个平原大约有三百余户的村民,其中有一户人家位于王家村的村尾,位置相当偏僻,后方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流,两侧山峦围夹,围一的一条出路,便是前方通往王家村的道路。
这户人家相当于独处在村里的后半部分,前方的土地种植面积并不小,本来这块土地上还有几户人家,但因为各种原因而渐渐搬离;不是搬到村里的聚集居处,就是搬到县县里。渐渐的,最后就只剩下这唯一的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的户主,王大传,敦厚老实的庄稼人;妻子张翠云,因其父是名秀才,所以识得几个字,但因父母早年已经逝世,最后在叔伯做主之下,嫁给王大传为妻。
王大传与张翠玉婚后生有二女三子,分别是大儿子王立夏,二女儿王文月,双胞胎的三儿子王立秋和四儿子王立冬,最后生了五女儿王文玉。
王大传是王家大儿子,他还有一个相差十二岁的弟弟,王二德;王大传的父母去世的早,王二德相当于是王大传亲手带大的。早些年前,王二德在县里凑巧遇见酒楼招聘学徒,他便跟着酒楼掌柜开始学习;王二德学有所成后,娶了掌柜女儿,成了酒楼的的新掌柜,并在县里安家了。
王家只剩下王大传待在乡下,原来的几间旧房子以及五亩田地,王二德索性放弃继承,给了王大传;随着儿女越生越多,王大传在前些年丰收之时,趁着身边有剩余银钱的时候,干脆将房子给整修一遍。
现在王家房子的布局可以说是座三合院,正房的大厅堂是吃饭的地方,正房的左边房间是王大传与张翠云的房间,右边则是澡间以及厨房;东厢房分成三个房间,分别是由三个儿子分别居住;西厢房也是分成三个房间,其中两间是由二个女儿居住,另外一间房则是当成仓库使用。
正房正面对应的是院子大门,三个房子用围墻连接,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院。院子里面种了几颗果树和以及一大块的菜园;院子里面还有一块不小的地,被王大传用围篱给圈住,围篱里面则是被圈养了诸多鸡鸭。
这天上午,王大传和张翠云田里忙完后,看着太阳渐热,准备回家。这几日,因为学堂负责教学的夫子身体不适,无法授课,所以这几天三个儿子都在家里帮忙。
王大传和张翠云推开院门走进家门,把锄头和篮筐放到大门旁后,在院子里洗了洗手,就见二女儿王文月走出厨房。
“爹、娘,饭好了,我去叫立秋、立冬起来吃饭。”
张翠云看着二女儿说完后就走向东厢房,然后眼睛瞄了眼大厅里摆饭碗的立夏和乖乖坐在椅子上的小女儿文玉,没好气的对王大传说道:“这都什么时辰了,立秋跟立冬还赖在床上!”
王大传擦脸的动作顿了顿,有些无奈的笑说道:“还不都你惯出来的,怪谁呢?”
张翠云瞪了眼自己丈夫,说道:“谁惯了?这不是还小吗!”
两人走进了大厅,看着饭桌上的饭菜,满意的点了点头;两人坐下后,等着五个子女全数到齐后,这才开始吃起午饭。
张翠云和王大传一边吃着饭,一边看着五个子女的脸庞,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交谈,心里面透露着满足,从小拉拔他们到现在,真不容易啊!自己对这几个儿女从小就开始教他们启蒙、读书识字,但若说要她教导他们大本事,那可就是不够看的。
张翠云的目光停在大儿子王立夏的脸上,心中有些欣慰;大儿子今年就满十四了,自小就聪明懂事,她对大儿子可以说是寄予厚望。
教导他识字的时候,张翠云明眼就看得出他就是块读书的料,跟丈夫几经商量之后,六年前,他们便决定让他开始去县里的学堂上课,获取更多的知识。前年的满十二之后,王立夏就已经通过童试,准备继续考取秀才。
张翠云的目光移到坐在王立夏的旁边三儿子和四儿子身上,不自觉的皱了下眉。
三儿子王立秋和四儿子王立冬,今年满八岁。王立秋是她和丈夫最为头疼的一个孩子,若是说读书的本事,三儿子的脑筋也不输大儿子,但偏偏这小子的心思却一点也没有放在学业上面。村里面的人看到自己家里头出了一个童生,哪个不是羡慕忌妒的盯着她和丈夫。
今年年初,他们便下定决心,将立秋跟立冬两个都送到县里面的学堂。不是为了功名,他们只是想让这两个孩子也能跟着立夏一起去学堂开拓视野,若是两个儿子真不适合读书,那就算了。
不过,今年家里头还真有些吃紧,这三个孩子的束脩加起来是个不小的数目,只希望今年是个丰收年啊!
张翠云刚感叹完,就看到王立冬伸手夹走盘子里面的最后一块肉丝;这四儿子立冬,个性活泼好动,一根肠子通到底,有什么就说什么,和他的孪生哥哥立秋截然相反。
三儿子立秋,心思细腻、温和友善,不过,这些都是外人对自家儿子的看法;自己儿子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温和友善也不过就是这小子的面具罢了!他心里面的鬼主意可多了去,这小子个性实则狡猾、说起话来可是左右逢源,村里人可喜欢他了。
张翠云看着旁边沉默吃饭的小丫头王文玉,头又更疼了;文玉这丫头今年六岁,沉默如金、不爱说话,半天都可以不吭一声。
这丫头年纪虽小,但却也乖巧懂事,家里的活多少也会帮忙一下,不哭也不闹,看起来是最让自己放心,但实际上却是自己心里最放不下心的。张翠云不知道这小女儿将来年纪大了,出嫁之候,这闷葫芦的性格又该怎么在夫家立足?不过好在,她虽然不爱说话,该懂的道理都明白,识得的字也不少,想来只要两老多多挑选,她未来的夫婿应该不是问题。
整张大方桌,张翠云和自己丈夫坐北边,大儿子坐东边,三儿子和四儿子坐南边,剩下的西边就是二女儿跟小女儿的位子。
说到这今年满十岁的二女儿,这脾性也不晓得是遗传谁,在家里面不但个性霸道,而且脾气火爆的很;但奇怪的是,只要她人一到外面,却又礼貌文静的跟什么似的。
村里面的人对这二女儿可以说是诸多称赞,什么孝敬长辈、温柔和气、礼貌恭敬,只要王文月走出家门碰上了长辈,总是会乖巧礼貌的叫人;碰上了平辈或小孩,她也总是笑脸迎人,在外面给足了自己跟丈夫面子。
不过,令人无奈的是,这二丫头一踏进家门就整个全然变了样。她倒也不是说二丫头哪里不好,或者是不做事;相反地,二丫头回到家后,便会把家里给打理得井然有序、饲养家禽、打理院子的菜园、主动做饭。
可是,这丫头回到家后,只要是家里的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或不对,她马上就会开始动手教训!尤其是三儿子跟四儿子,就他们两人最常挨她的揍。若是只要自己看不过眼,且伸手阻拦的话,二丫头的脾气整个就好像被炮仗一般,马上引爆。而且这后续的情况反而更是严重,甚至还会对自己大小声。
不过,自己的丈夫王大传反而乐见其成,乐的松手让二丫头管教自己的弟妹,甚至还会让张翠云别管这事。王大传也只有在事情严重的时候,他才会出手管教或者是阻拦。
张翠云看着静静坐在桌前吃饭的二女儿,自从前天二丫头被自己揍了一顿后,她便一直是这番不冷不热的态度。
张翠云在秀才爹的指导识字之下,她便有自己的价值观,不似某些农家妇女般的偏心男丁;这些年来,她对五个子女皆是一视同仁,只要其中一个孩子拥有,其他的孩子她也会尽力补全。
不过嘴巴讲归讲,五根手指或长或短,多多少少自然也会有些偏颇。
张翠云最喜欢的是大儿子,听话懂事、脑筋聪明,脾性又温和,而且还成功考上了童生,准备继续念书考取秀才。
最不喜欢的就是二女儿,这几年不停的闹腾,对弟弟妹妹的管教也越发的让自己不满。像前几天,立秋也不过只是拿了她房间的一个铜板出去跟行脚商人买个小糖块,她便出手把立秋的屁股给打了满片青肿。等到自己回家的时候,发现立秋的伤势,这才下了狠手抽了文月几棍藤条。
张翠云知道她下手有些重,但她并不后悔。这二丫头为了一个铜板就能把立秋狠揍成这样,还敢对自己大小声,真是胆子大了!不过,她自己心里也明白,这立秋是真的做了错事。所以,后来她也让立秋对二丫头道歉,并让立秋罚站了一晚。
可是二丫头在前天晚上被她揍过一顿后,一脸愤恨的离开大厅,回房睡觉去了。等隔天起来后,这丫头的神色就有些不太对劲,这一脸面无表情的,反倒是让张翠玉有些看不懂了。
喜欢沐春归请大家收藏:(321553.xyz)沐春归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