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桓容

第二百三十二章

桓容 来自远方 5153 2021-04-02 19:25

  禅让大典由郗愔主持。

  司马曜元服大婚时, 群臣对宾客之位避之唯恐不及, 各种借口推脱, 就是不想站到皇帝身边。

  换成桓容登位, 情况变得截然不同。饶是郗愔, 也费了一番力气才拔得头筹, 从谢安和王彪之手里“抢”过宝册, 成为宣读之人。

  禅让台建在台城外,四周由将兵把守,通往台顶的木阶取九五之数, 象征敬天之意。

  御道两旁,文武皆身着朝服,面禅让台而立。

  台下架起数面皮鼓。

  鼓面绘有古朴花纹, 支撑的木架皆涂有红漆, 以绢绸包裹。

  数名殿前卫身着铠甲,持矛盾立在鼓下, 十余名壮汉手持鼓锤, 用力挥动。鼓声隆隆而起, 震动耳鼓。

  典魁和许超同时拉住缰绳, 骏马打着响鼻, 大辂慢慢停下。桓容踏着木凳走下车辕,手持玉圭, 迈步走向木石建造的高台。

  司马曜一身素色深衣,头戴缁布冠, 在台下肃然而立。见到桓容, 当先拱手揖礼。桓容侧身还礼。

  二人一前一后踏上木阶,伴着鼓声登上高处。

  郗愔手持宝册紧跟在两人身后,脊背停挺直犹如苍松。谢安位于第四,手捧传国玉玺,衣摆随风翻飞,愈发显得飘逸潇洒。

  王彪之未能登上禅让台,和群臣一并留在台下。目送几人背影,随鼓声揖礼,一股躁动莫名涌上心头。

  王彪之微微垂下眼帘,遮去一闪而过的暗光。握紧双手,却始终压不住骤然腾起的野心。

  终有一日,琅琊王氏将恢复昔日鼎盛。

  到了那一天,他再不会位于郗方回和谢安石之后!

  登上高处,桓容俯视台下,莫名升起一个古怪的念头:幸好他不惧高。若是交接权利的双方和主持典礼的大臣有恐高症,那乐子可就大了。

  台顶上设有矮榻,桓容面南而坐。司马曜从谢安手中接过传国玉玺,双手托起,恭敬送到桓容面前。

  郗愔展开竹简,扬声宣读。

  声音伴着隆隆的鼓声,自半空盘旋而下,别有一种肃穆和庄严。

  “大行之道也,天下为公……”

  听着抑扬顿挫的诵读声,桓容忽然有些走神,眺望碧蓝的晴空,几缕云丝似触手可及。

  微风拂面,意识随风飘远。

  “陛下,请受玉玺。”

  郗愔合上竹简,退后半步。谢安上前,提醒桓容该走下一道程序。

  桓容仓促间回神,握了握手指,镇定片刻,起身揖礼,从司马曜手中接过玉玺。该玺以整块玉雕琢而成,相传为至宝和氏璧。在阳光照射下,发出温润的光泽。

  “受玺!”

  恰逢一阵风吹过,鼓起赤色的衣摆和玄色长袖。阳光自头顶洒落,映亮皮弁上的五色彩宝。

  光线扭曲,视线瞬间变得模糊。

  有片刻的时间,桓容看不清也听不清,只觉得脚踩棉絮,心如擂鼓,一下接着一下,震得人额头胀痛。

  知晓不是紧张的时候,桓容用力闭上双眼,再睁开,驱散眼前的迷雾,向前迈出一步。

  长身立于高台,长袖衣摆随风飞舞。阳光映亮彩宝和衣袖上的金线,整个人似被笼罩在光晕之中,俊逸恍如谪仙。

  不知过了多久,观礼的百姓高呼“万岁”之声,山呼海啸一般,大地为之震颤。

  御道两侧的文武平举双臂,肃然俯身,行臣子之礼。

  鼓声再起,频率稍慢,声响更甚,击出一阵阵古老的韵律,交织缠绕成无形的巨龙,五爪闪烁寒光,趁势咆哮而起,刹那直冲云霄。

  长空一碧如洗,呼啸而过的风团,仿佛阵阵古老的龙吟。

  王朝的气运和乱世的苦难,从这一刻开始彻底改变。

  步下禅让台,桓容重新登车,群臣簇拥新帝入主台城。

  百姓夹道,鲜花和绢绸铺满石路。

  乐声不断响起,古老的韵律夹杂着新曲,伴着女郎清脆的歌声,绘制成一幅亘古不变的美好画卷。

  人言乱世悲苦,然而,就在这个烽烟四起的时代,华夏先民的豪迈和坚毅依旧不灭。

  刚毅和热情深深映入岁月长河,留下一幕幕让人记忆深刻的画面。随河水静静流淌,最终沉入河底,供后世人畅想追忆。

  大辂行过御道,进入台城。

  禅让大典至此,仅完成三分之二。

  桓容需至太极殿更换衮冕,升殿受百官朝拜。当殿发下改元及大赦诏书,整个程序才算告一段落。

  随后,桓容还要追封父祖,祭拜宗祠,祭祀郊外,册封百官,除司马氏旧国,分封桓氏族人。一个个算下来,至少三个月内,他都会忙得脚打后脑勺,没有任何空闲时间。

  偏偏这种忙还和国事无关!

  想想都是无奈。

  可惜规矩如此,不能轻易改变。桓容只能咬咬牙,尽量在细节上缩短时间,甭管群臣是否有意见,在一点上他绝不让步!

  该做的一样不落,只是刨除不必要的繁冗枝节,将两天缩短到半天。总不能因为他的“高效率”就各种挑毛病吧?

  决心既下,坐上皇位的第一天,桓容就发挥简洁高效的工作作风,诏书简单明了,宦者宣读时都有些不习惯。

  “改明年为太元元年,大赦天下。”

  整道圣旨只有一句话,满打满算十二个字。

  群臣都有点懵。

  这和三省草拟的内容很不一样,简洁得过分,几乎砍掉了九成以上。

  桓容不以为意,一句话能解决的事,非要扯上七八句纯属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生命十分珍贵,他要做的事很多,没时间在无关紧要的事上扯皮。

  改元之事确定,桓容又拿出第二份圣旨。

  内容一样简练,奉司马曜为陈留王,不移临海郡,改留建康。除旧国,司马氏诸王皆降为侯,不留虎贲,仅留护卫十人,不日还建康。诸郡公主降县主,逝者不改封。

  “追尊先君为宣武皇帝,尊母为皇太后。”

  “封叔父豁为南平王,叔父冲为寻阳王。”

  除桓冲和桓豁,桓容未再封桓氏族人为王,几个从兄同样没有。

  按照桓冲和桓豁之意,晋初司马氏防备大臣,分封诸侯王,令掌兵权,这才有了之后的八王之乱。

  虽说贾后才是导火索,但诸侯王掌兵才是根源。如果没有兵权,想乱都乱不起来。

  桓氏今日团结,不代表今后也能如此。

  从士族摇身一变成为皇族,身份地位发生转变,难保人心还能如故。

  桓豁和桓冲屡经世故,官场战场走过,深知人心叵测,明白其中厉害。故而,在桓容登基之前,两人先后遣人送来书信,请他务必谨慎行事,纵使顾念族人,也莫要大肆分封,以免酿成隐患。

  “纵要封爵,也当以战功和政绩论。无功无能,得一闲职足矣。”

  如非担心桓容刚刚登基,尚且立足不稳,也没有可以完全托付信任的领兵之人,桓冲甚至想交出北府军。

  这绝不是演戏,完全是性情使然。

  历史上,桓冲就曾不计前嫌,大力帮助谢安。现如今,换成自己的亲侄子,更不会有太多的迟疑。

  知晓两位叔父的想法,桓容既有感慨又不免叹息。

  斟酌许久,从两人的角度出发,写成一封回信,郑重告诉两位叔父,他们担心的事不会发生。并在字里行间透出,他有志统一南北,待事成后,必会进一步开疆拓土。到时候,不怕没有地方可封。

  总之一句话,不要仅着眼于现在,要放眼于未来。

  东晋这点地盘算什么?

  他日扫清贼寇,纵-横-华夏,陆地海上同时出拳,需要驻守的地盘绝对小不了,怕是人手还会不够用。

  “族人要用,王谢等高门一样要用。”

  在信的末尾,桓容还透出一个意思:两位叔父正当壮年,无妨多生几个孩子。到时培养成才,正可接父兄衣钵,为汉室出力。

  见到这行字,桓豁和桓冲半晌没说出话来。

  以为自己理解错误,以桓容的为人应该不会如此“不着调”。

  可翻来覆去再看几遍都是一样。

  最终,两人都是放下书信,叹息一声,摇头失笑。对于这个侄子,再次有了新的认识。

  桓石虔和桓石秀接到亲爹书信,前者迅速写成回信,表示对这个决定没有任何异议。事实上,比起做个诸侯王,整天在封国无所事事,他更乐于在外领兵打仗,驱逐贼寇,护卫百姓,开疆拓土。

  桓石秀同样举双手赞同,只是在回信中表示,桓谦桓修俱有才学,且年岁渐长,应该可以托付江州政务。

  如此一来,他就能空出手来。

  诸事安排妥当之后,是否能和桓嗣一起去西域?他对丝绸古路和大漠风光万分向往,很想亲眼一观。不做官没关系,做个商人也成。

  对此,桓冲的回答就两个字:不行!

  桓石民正忙着接手陇西等地的政务,整天忙得焦头烂额。

  看过亲爹来信,桓石民想都没想,当下提笔回信:诸侯王什么的,他压根没兴趣。反倒是自己忙得脚打后脑勺,就快力不从心。

  什么时候能派几个兄弟来,好歹分担一下?

  他已经半个多月没睡过囫囵觉了。人变得形销骨立,治所上下都在怀疑他偷偷嗑寒食散,不与大家“分享”。

  对此,桓石民有苦说不出。气急了,浑身散发冷气,整个人有向“酷-吏”转化的趋势。

  相比桓豁的几个儿子,桓冲的儿子就“正常”得多。

  桓嗣已经备好行装,随时准备启程前往凉州。

  看过桓冲的书信,桓嗣皱了皱眉,提笔写成回信,字字句句都在表示,做父亲的怎能这般不相信自己的儿子?

  诸侯王?

  他想都没想过!

  他的志向是仿效汉时飞将军,带兵守卫边塞,令贼寇不敢-南-侵。如今改为西域,地方虽然变了,志向依旧未变。逢恰当时机定要出兵,让贼寇知晓厉害。

  听说西海郡靠近草原,他很想驻守该地。

  不守西海就去酒泉,一样能战上几场。

  “儿闻极西有蛮人,不识教化。官家有意开疆,儿愿为先锋!”

  接到桓嗣的书信,桓冲颇有几分担心。

  这个本该最放心的儿子,突然让他开始不放心。

  如此好战,会不会三天两头带兵“外出?”

  真的不放心啊。

  桓冲和桓豁两家如此表现,桓氏族人纵有心思,一时半刻也不敢显示出来。

  桓秘没有封王,本还心存不忿,整日饮酒,渐渐变得愤世嫉俗。

  不料想,范宁一封亲笔书信,邀他共建书院,并言是官家之意,立即让他振奋起来。不满通通丢到脑后,令人收拾行礼、准备车马,迅速赶去江州同范宁汇合。

  爵位算什么?

  如范宁信中所言,仿效圣人办学,教化百姓更能流芳百世!

  桓氏族中的问题不大,有桓冲和桓豁压着,基本没人敢起幺蛾子。

  相比之下,分封百官则要详加斟酌,慎之又慎。

  按照先时考量,丞相自然是郗愔,雷打不动。而大司马、太傅、太尉、太保和车骑将军等,则需要仔细考量。

  还有幽、豫两州刺使,必须要能托付信任之人。

  幽州是桓容起家的根本,在没有成功引士族西望北顾之前,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为此,桓容头疼数日,同贾秉荀宥几番商议,更询问了郗愔的意见,方才定下最终名单,颁布朝堂。

  桓容忙着封官时,秦璟已率兵抵达西河。八千铁骑驻扎城外,仅两百人随他入城。

  进城之后,秦璟没有第一时间去见秦策,而是策马扬鞭,直奔士族和官员聚居的城东。找到目标所在,猛地拉住缰绳,自马背取下长弓,弯弓搭箭,嗡鸣声中,一箭射中府门上的匾额。

  劲道之大令人侧目。

  数息之后,箭尾仍在颤动不停。

  如此大的动作,自然引来府中人注意。

  门房探头看了一眼,脸色顿时大变,转身飞速禀报。未过多久,大门从内打开,健仆和护卫鱼贯而出,各个手持凶-器,怒视秦璟等人。

  稍后,一名身着长袍,发束葛巾,相貌英俊的中年男子走出。见到秦璟,面色猛地一变,正要开口,却见秦璟再次张弓,箭尖直对他面门。

  “秦将军这是何意?”男子皱眉道。

  “何意?”秦璟冷笑一声,扫视探头探脑的各家健仆,缓缓道出两个字,“杀人!”

   喜欢桓容请大家收藏:(321553.xyz)桓容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