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公元1037年1月8日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公元1057高中进士。公元1061年,授大理评事,在凤翔府做判官。
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他为父守孝,服满还朝。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时,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同,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和平世界”了。
苏轼因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加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就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大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历史上称这一件事为“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没有实权,而此时的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鬼宝的糊涂道理:伟大的诗人都是忧郁有压力的!)
于是,于是呢苏轼在工作完成的闲暇时间里呢,就带着家里人去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这也是“苏东坡”和“东坡居士”的由来。
还有一件比较悲惨的事情,就是在宋神宗…也就是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妖折,汝州旅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来神宗也批准了,只是当苏轼准备返回常州时,这个神宗驾崩了。
年幼的哲宗即位,由于这个哲宗皇帝年龄太小,只能高太后听政!这个高太后执政后,以王安石为首的**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宰相。苏轼复职为朝奉郎,四个月以后,以礼部郎中之职被召还回朝,在朝半月后,升了官,叫“起居舍人”(当然了,不是太监)苏轼做了起居舍人三个月后,被升为“中书舍人”,又过了不久,苏轼升到了翰林学士知制诰(等于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官,三品!)知礼部贡举。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重要了王安石的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了改制的转折关头,就发生苏轼的乌台诗案。这个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监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为“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调到湖州,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苏轼心里很明白,他自己外放一定是**做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进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的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眼里的笑柄。
李定(御史中丞)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讽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意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本来是苏轼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指是讽刺皇帝没有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说:“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最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
喜欢鬼宝的时光之旅请大家收藏:(321553.xyz)鬼宝的时光之旅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