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岂敢与君绝

第12章 青梅竹马

岂敢与君绝 闪闪儿 4250 2021-04-02 13:14

  谭阅之的家不小,四室两厅的房子,房子看起来有了年头了,装修虽然也很漂亮但略显陈旧,不过家里物品摆放却很有序,甚是干净。

  女儿出嫁以后,她的卧室就改成了客房,另一间卧室,就是谭阅之的琴房,谭阅之在那里练声,给学生上课。客厅里除了沙发、茶几和一个大点的液晶彩电外,就是一套好的音响,音响旁边放着一个精美的小柜子,里边分门别类的放着谭阅之出的各类专辑,落地窗旁还有几盆好看的盆景。

  吃过了午饭,谭阅之借故出去了。谭嫂子招呼沈兰一起在客厅坐下,倒了水,拿了水果。

  “沈兰,我病了”。谭嫂子很坦率,直截了当的说。

  “是吗?你哪儿不舒服?”沈兰用关切眼神看着谭嫂子。

  “最近,老是头晕恶心,四肢无力。”谭嫂子甜美的声音有些细弱。

  “去医院看了吗?医生咋说?”沈兰盯着谭嫂子的眼睛,她的眼白泛着黄色。

  “去了,各种检查都做了。你哥和谭冉都不让我看结果。可能不太好吧,要不他们干嘛不让我看结果呢?其实病在我身上,不告诉我我也清楚,这次很不好。”谭嫂子的神色黯淡下来。

  “什么不好,别那么悲观嘛!现在的医术多先进呀,啥病治不好呢!”沈兰没有大惊小怪,她不想让谭嫂子加重心理负担。

  “可能治不好了。”

  “别这么说嫂子,医生有的是办法!”

  “我女儿女婿都是医生,看不好的病多了!其实病,我是不怕的。唉……沈兰呀,这辈子我很知足。我嫁了你哥,无论怎样都值了。”

  “是啊,谭老师那么优秀,找了这么一位好老公你多有福气呀!还是赶快去医院治病,治好了好好的享福!”

  “最近我常常想,如果我走了,对他可能是一种解脱。”谭嫂子重重叹口气,眼圈红红的。

  “嫂子,咋这样说呢?”听谭嫂子这么说,沈兰吃了一惊。“你和谭老师那么好,谁不羡慕啊。他在专访中都说过好多次,他的军功章全是你的呢!”

  “唉,沈兰,你是不知道,我从小就是他的累赘。”谭嫂子眼睛里溢出了泪水。

  “从小?”沈兰赶忙抽出纸巾递了过去。

  “我和你哥是邻居,我比他小三岁。”谭嫂子轻轻地说。

  “那你们都认识几十年了啊!”沈兰惊奇地睁大了眼睛。

  “我今年四十八岁,我们也就认识四十八年了。”谭嫂子浅浅地笑了笑。

  “青梅竹马呀。”沈兰羡慕地说。

  谭嫂子细声细气地讲起了她的故事。

  杨茹家和谭阅之家是邻居,他们从小就在一个大院里住着。住的是家属院的排房,房子紧挨着,厨房也是公用的。两人的父亲都在一个单位上班,又是邻居又是同事,所以两人的关系很好,两家人关系当然也特别好。谁家大人不在家,孩子们也有人招呼,都不会饿着。有时候两家人还会把做好的饭菜都端出来,放在院里的石桌上,拼在一起吃。两个妈妈做些拿手好菜,两个父亲喝杯小酒,孩子呢边吃边玩,两家处的像一家人一样,那气氛是其乐融融。

  杨茹的母亲生杨茹的时候年龄有些大了,得了产前高血压,整个人处于昏迷状态。医生无奈用了吸盘器和产钳,又是吸又是夹的才把她弄出来,费了好大力气才保住了母女俩的性命。

  杨茹生下来时像个怪物一样,脑袋变了形,头又大又软,五官也不在原来位置上。医生拎着她的脚在她的背上拍打,但无论怎么折腾她就是不会哭。她身体很弱没有力气哭,偶尔咧一下嘴,也发不出声音。产科医生便赶紧把她送进了儿科急救。大家都觉得她活不了。

  杨茹的奶奶特别喜欢女孩,坚决不放弃,不分白天黑夜的看着她。听不到杨茹呼吸,不知道是不是还活着,就扯下半截线头放在她鼻子边,线头动一动,才看出孩子还有口气儿。

  医生帮老太太找来一个实验室用的吸管,从嘴边一滴糖水一滴奶的浸进杨茹的嘴里,点滴更是没有停过。就这样熬过了四天,她居然能够很均匀的呼吸了。她第一次哭出来的声音,比猫叫声还细小。奶奶把耳朵贴在她的小嘴上,才听出是她在哭,就这也把老太太高兴坏了,激动地喊着:“谁说我孙女不会哭,谁说我孙女不会哭!”,弄得病人护士都伸出头观望。全家人闻讯过来,围着杨茹高兴的直流眼泪。

  谭嫂子说的很慢,描述的很详细,说到家人对自己的呵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沈兰看谭嫂子有点累了,就拿一个大的靠垫给谭嫂子放在背后:“你躺一会吧。”

  谭嫂子靠着靠垫坐好:“你哥不让躺在沙发上,他说沙发只能坐。”

  沈兰心里说着真讲究,嘴上劝着嫂子:“他不在家,你就随便点嘛!”

  谭嫂子笑笑,勉强地斜靠在沙发上。

  等谭嫂子坐好,沈兰又从果盘里拿出苹果,削好后,切成小块,用牙签扎好,递给谭嫂子。谭嫂子很是感激的接过来:“谢谢,你也吃。”

  “嫂子你命真大,你一定是全家的宝贝!”

  “那可不,我有两个哥哥,都大我很多,我最小的哥哥也大我五岁呢!本来,妈妈是不想再要孩子的,奶奶非想要一孙女。”谭嫂子笑的很好看,很幸福。

  “你想想,我妈生我那么难,我身体又不好,能不把我当宝贝吗?好吃的都给我,好穿的更别说,两个哥哥都让着我,我都染上公主病了。别看我整天生病,长得还丑,出去不受人待见,可我家人疼我啊!我奶奶更是把我捧在手心里,幼儿园都不让我上,她亲自带我,怕我受欺负。”

  沈兰仔细的打量着谭嫂子,心说:不化妆是有点不好看。以前,沈兰觉得谭嫂子说不上很惊艳、出众,但是还是很耐看的。加上她很会化妆,穿着上又有自己的风格,所以沈兰觉得她很是安静贤淑,有点林黛玉的韵味,还带点超凡脱俗的气质。

  杨茹的生命抢救过来了,但是体质却是十分的柔弱。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的流行病,杨茹都要得上一回。直到四五岁还没有完全脱离治疗。杨茹的奶奶有点护短,谁要是冒犯了小杨茹,只要小杨茹的小嘴一撇,她立马就和人家不客气。杨茹有时候很渴望和小朋友玩耍,但是大杂院里的大人们都吩咐自己的孩子,不要和杨茹玩,怕出现什么问题要担责任。杨茹的哥哥们都大了上学了,他们和杨茹玩的时间也很少。于是杨茹就只有找邻家大哥谭阅之和他妹妹玩了。

  谭阅之的妹妹和杨茹同岁,两个小丫头整天一起流着鼻涕跟在他的后面,缠着他和她们一起做游戏,给她们讲故事。谭阅之很不愿意和她们两个女孩玩,有这两个小丫头跟着,他不能随便跑出去和同龄孩子玩。他想甩掉她们俩,可大人们却要他照顾两个小妹妹,他很无奈。院里的其他男孩儿嫌谭阅之带着两个小丫头累赘,慢慢的也不和他玩了,所以谭阅之的朋友也慢慢少了,谭阅之只有和两个小丫头作伴了。

  两个小丫头到了上学的年龄,谭阅之已经上三年级了。那时候就近入学,于是三个人就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于是,两家大人们都嘱咐他:你是哥哥,在学校要照顾好妹妹。于是这句话就印在了他的心里。他就很用心的照顾她们,哪天他放学早了,就在学校门口等着她们一起回家;他放学晚了,两个小丫头就等着他。回家就监督两个妹妹写作业,还为两个小丫头讲解习题。

  在学校,杨茹的朋友也很少。她身体弱,又那么丑,同学们有点排斥她,玩游戏不带她,文体活动不让她参加,一些调皮的孩子,还老是欺负她。所以,她很依赖谭阅之还有他的妹妹,上学放学,三人都一起。

  有一次轮到谭阅之值日,两个小丫头饿了,就商量着单独回家。刚出了校门,一群小孩就偷偷摸摸跟在了她们后面,趁杨茹不注意,猛地跳出来大喊:“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喊完便一哄而散。杨茹气得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妹妹连忙跑去找来谭阅之。看着杨茹哭成那样,谭阅之发誓要找那群孩子算账。第二天,谭阅之远远地跟在两个妹妹身后,那群孩子又出来嘲笑杨茹时,他就一下子冲出去,一个人和一群孩子打了起来,结果鼻子都打出血了。

  这件事以后,几个孩子的关系更铁了,杨茹觉得谭阅之就和自己的亲哥哥一样,是自己的保护神。家里给了她好吃的,她不让两个哥哥吃,而是把最好的留给谭阅之,有了好玩的也要和谭阅之分享。谭阅之有了好吃的也会给杨茹留着。看个电影,参加个活动,谭阅之也都是和杨茹还有妹妹一起。一个院里的老奶奶们看两个孩子关系那么好,有时候会开玩笑说“看这小两口多好”之类的话。两小无猜,小孩们不懂得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害羞,还是整天粘在一起。那个时候的孩子很单纯。

  杨茹上初中的时候,谭阅之考上了本市的重点高中,于是他们就分开了。十三、四的姑娘豆蔻年龄,心里有了男女的概念,不太好意思和男孩在一起玩耍了,加上谭阅之功课紧,两人见面就少了。于是,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两人竟然不说话了,有时候走对面,也不好意思打招呼。

  但是,情窦初开的小姑娘是有心思的。尽管杨茹不和谭阅之说话,但她更加的关注谭阅之,天天都盼着能看到他。看到谭阅之就算是不说话,杨茹心里也觉得踏实。

  童年的回忆事美好的。谭太太忘却了她的病痛,人也显得精神了很多。沈兰只恐怕把她给累着了,几次打断她,要她歇一会儿。但谭太太意犹未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不紧不慢地讲述她的故事。

  看看时间有些晚了,沈兰就站起来准备去做饭,谭嫂子回过神来,挣扎着想站起来。沈兰连忙劝阻谭嫂子,边往厨房走着,边问:“嫂子,想吃点啥?”

  “你做吗?你做的疙瘩汤你哥很爱吃,那就辛苦你了。”谭嫂子跟在沈兰后边,也来到了厨房。

  “客气什么呀!”

  谭嫂子轻倚在门框上,看着沈兰忙活的身影淡淡地说:“我不跟你客气,你做的饭你哥挺喜欢吃的。”

  “是吗?”沈兰回头笑了笑。

  “还是咱们一起在西北的时候,你做过几次,你哥都爱吃。还有那饼也爱吃呢。”

  “嗨,不就是家常便饭吗,有啥好的!”

  沈兰和谭嫂子聊着天,边接些水放在炉灶上。“嫂子,面在哪呢?我和点面,烙两个饼。”沈兰明白谭嫂子是想要她做烙饼。

  “在橱柜里,沈兰你就把这当自己家啊,千万别客气。”看着沈兰麻利的在厨房忙活着,谭太太眼睛里满是赞许。眼睛里满是赞许。

   喜欢岂敢与君绝请大家收藏:(321553.xyz)岂敢与君绝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