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上交给国家!

六爻

上交给国家! 青律 6881 2021-04-02 11:46

  “如此说来, 也颇有些道理。”穿着巫师袍的妇人不紧不慢地点了点魔杖, 一个包裹凭空出现,外包的牛皮纸被扎的紧紧的:“下半个月, 我们可以在交流会上更深入的聊聊。”

  “甚好。”囚牛笑了笑,随口道:“这是什么?”

  “用巨蜥血和其他几样值钱的货色熬制的魔药,”妇人轻笑道:“你我相识已久, 送点安神的魔药, 不成敬意。”

  “那就多谢了。”囚牛缓缓起身,起身任她送自己离开医科院的办公室。

  魔药么……

  他指甲轻划便破开了结实的绳子,牛皮纸尽数剥落, 露出里面小小的玻璃瓶子。

  啧, 帕来品还真没尝过。

  囚牛用指甲轻轻碰了碰瓶口顶端镶嵌的鸽血红宝石, 是真的呢,玛格丽特夫人果然出手大方。

  他小心的旋开华美的瓶盖, 一股类似止咳糖浆的味道溢了出来。

  ……尝起来也像止咳糖浆。

  不过自己年纪大了, 喝点安神的东西也正好辅助下为数不多的睡眠。

  一小瓶刚下肚,囚牛眉头一皱, 突然感觉到学校远处的灵力突然大幅度地波动起来。

  这样子,像是哪个有道行的人物发起飙来。

  什么人在这里撒野?囚牛皱了皱眉, 扶着手杖向波动的方向走了过去。

  “哈?!跟我没完?”崔同一手直接把镊子啥的拍在桌子上,冷冷道:“这位同学,你不会是想在这种学术圣地打一架吧?”

  赵恣没有吭声, 眼睛里却隐隐的可以看见怒气。

  韩荣见他不多反驳以为他怂了, 得意地笑了起来:“也就嘴头威胁两句?我看你也就这点本事。说中医怎么啦?他们使用的草药经过临床试验毒理试验吗?神农尝百草是不是跟大禹治水一样都是编的?”

  教授刚好有事出去了, 留下他们在这里解剖。这里动静一大,其他人虽然假装还在干活儿,注意力却也被吸引到这儿了。

  赵恣却明显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压着怒气看着周围这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喃喃道:“你们都觉得华佗不是医学家,而是跳大神的骗子?”

  “麻沸散有用还用得着国家专门设学科派教授培养麻醉师?”崔同越来越不耐烦:“同学,你要是觉得中医好,自己滚回去嚼草皮子去好吗?还来这里学西方的一套做什么?!之前你跟别人侃什么五行八卦的时候人家只是忍着你,YY小说看多了吧?!”

  “安静。”忽然一个苍老的声音冷冷道:“再吵就都停课。”

  赵恣抬头一看,竟是之前雍和宫里见过的囚牛,心想这货不是生科院的吗,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南教授……”崔同的脸上却露出惧怕的表情。

  难道……这囚牛还仗着寿命长读了个双料博士?

  也是闲得慌。

  “在吵什么?”南院长扫了一眼解剖室里的情况,心想赵恣身为道长怎么会这么容易动怒。

  “在吵……关于中医的事情。”崔同犹豫了下,还是低头把事情原委都讲出来了。

  来龙去脉一听,囚牛就大致懂了赵恣为什么难得的发火。

  中医讲究五行调和,亦是阴阳之术,与道教也有相当大的渊源,这么一骂几乎是在问候他的信仰。

  但是自己,其实在这方面也有些无奈。

  作为医科院的教授,他不是没有听过这样的言论。

  一群人拿着网络上胡乱找的偏方,又或者号称“包治百病”、“绝无副作用”的假药自己百度着吃了,然后病情加重又或者不见好转,转而大骂中医都是江湖游医,各个都是骗子。

  这又能怪谁呢?

  “手中的活儿都放下。”他看着眼前狐疑的学生们,忽然心里有个念头动了动,沉默一刻后开口道:“你们是怎么看这个的?”

  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支支吾吾地,谁都不肯表态。

  “那这样好么,你们之前也有人问过我中国古典文化的问题,质疑榫卯结构或者是武功拳术,不如今天一齐解决掉。”囚牛笑了起来:“这几天,你们好好的比试一番,也省的各自积压着怨气。”

  “什么?”赵恣愣了下,看向那老狐狸。

  “不是觉得中医误人么,医院里给你们挑两例相同的病患,一同施治看看效果,出了事我担着。”囚牛心想这些学生都是课程压力太大了才喜欢窝里斗,还不如开阔下眼界。

  “教授,这事儿可以这样,但是他作弊的事情怎么算?!”崔同不满地补刀道:“上次医用高等数学考试,赵恣同学作弊了吧?”

  “有这事?”囚牛愣了下,看向赵恣。

  这小子丢了纸鸟去偷窥答案了?

  赵恣摊摊手:“我自己用自己的算法算的不行?”

  “你那是算法?明明是笔在纸上胡乱画迷宫,好意思说这是演算过程?”韩荣伸手从兜里掏了张纸,抖了抖展开给其他人看。

  考试完了不是把草稿纸都收走了么?赵恣愣了下,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任由他四处给别人看自己的草稿。

  那上面……确实不是草稿,是他用云篆算的六爻。

  有的题目太过繁杂冗长,自己懒得算,直接卜了一卦得了结果,随意填上。

  他忽然懂了其他人对自己的敌意——在这种学术氛围极强的地方,自己没有泡图书馆考试还“作弊”拿高分,就是个不折不扣异类。

  “你把纸给我,我给你解释我写的是什么。”赵二狗叹了口气,从兜里掏出三枚铜钱,上面有四个字——“雍正通宝”。

  “——他真的拿那三铜板儿给算出来了?”郑璞一口茶喷了出来。

  “对啊噗哈哈哈~”玄粹抱着鱼缸笑的水花到处溅:“那群学生都傻了,完全不懂他拿着那鬼画符叽里呱啦在讲什么!”

  “话说,这高数题目真能拿这玩意儿算出来?”笑归笑,郑璞好奇心被激发了,一脸期待的看着玄粹:“教教我呗。”

  “这有什么难的。”玄粹随口道:“高数是什么?”

  ……

  勉强的解释了一番,又给了道他根本没看懂的例题,郑璞撑着脑袋等着看这龙崽子想干嘛。

  玄粹踩着拖鞋蹬蹬蹬跑到书房翻了本周易出来,玄淳跟着拿钥匙转身出门。

  诶诶?不是要算题目吗?这是要做什么?

  客厅的茶几被清理出一个正方形的空间,东搁打火机,南搁一杯水,北搁一把刀,玄淳拿回家的鹅卵石放在西边。

  郑璞眉毛抽了抽:“赵二狗在解剖室也这么干的?”

  “当然不是,”玄淳忙着帮忙摆东西,头都没抬:“我们学艺不精,这些是用来增强准确度的。”

  “铜钱有么?”玄粹一本正经的看着他:“最好是一个朝代的。”

  “他像是收集古玩的人么。”一旁趴在沙发上的邱北懒懒道:“我这儿有三昨天买汽水剩下的钢镚儿,要么。”

  “哎,钢镚儿就钢镚儿吧。”玄粹站在阵前,把三枚硬币放在手里,瞥了眼题目:“那个SIN怎么读?”

  郑璞简短道:“塞恩。”

  “那个这个读扣死对么?”玄粹不熟练的读了下题目。

  “扣塞恩。”

  “行,扣撒恩。”玄粹放好一旁用来记录的纸,心中慢慢念着题目的问题,开始专心致志的丢硬币。

  客厅里一鬼一人两妖,沉默了一分钟,盯着他丢了六次硬币。

  正面被记为6,背面被记为9,玄粹低着头把每一次的结果抄在纸上。

  666被记为“--X”,669被记为“---”,699被记为“--”,999被记为“--0”。

  “喏,六为阴,九为阳。”玄粹怕他看不懂,小声解释道:“这种666即为老阴,999为老阳。”

  “669为少阳,699为少阳。”郑璞随口接道。

  兄弟两一齐愣了下,心里想这家伙也研究过这个?

  郑璞也愣在这里。我从来没学过这个啊?这想法怎么就突然的冒出来了?

  玄粹心里想着题目,也没多在意,他把卦象从下往上倒了个次序又抄了一遍,又把三个变爻都标注出来。

  “这个标错了。”郑璞皱了皱眉:“这是艮卦。答案已经出来了,本卦为艮卦,变卦为震卦,你翻《易经》的时候以本卦为主就可以了。”

  “啊对,好久没弄这个了。”玄粹愣了下,伸手按他所说的一一改正。

  一瞬间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邱北忍不住打破了寂静:“你真的是郑璞?!”

  一圈人七手八脚的检查他脑子哪里出了问题,忽然郑璞想起来之前吞的那颗龙珠。

  “我吞珠子的那天……脑子里出现好多别人的记忆,都是奇奇怪怪的东西。”他犹豫道。

  “那没错了。”邱北一拍巴掌:“灵力啥的能抽出来放回珠子里,记忆可不能。”

  赵二狗回到雍和宫,一开门就相当沉默的往自己房里走。

  重瓣端着新摘的石榴果子,欢快的凑过去:“要尝尝吗,相当甜的哟~”

  赵恣冷冷地“嗯”了一声,头都不回继续往房间里走。

  “怎么了?”隔壁屋里专注撸游戏的孙三胖感觉他气压不太对,丢下手柄跑出来看他。

  赵二狗倔强的扭头过去,咬着嘴巴看着他们:“他们……他们欺负我!”

  “谁?”重瓣轻描淡写地撸起袖子:“杠他。”

  ※※※※※※※※※※※※※※※※※※※※

  感谢烛的捉虫=3=

  唔,雍和宫里的几只要和医科院里的顽固学生们杠架了!

  感觉重瓣这种妩媚型的穿上白大褂会有种特别禁欲诱惑的美感!【咳

  其实我一直在默默地萌赵二狗憋问我为什么!

  【资料区】

  1、六爻

  六爻八卦预测,是古人观察大自然运行规律总结出来的一项法则。起源于周朝时期。起初是用55根蓍草,到宋朝时才有了“以钱代蓍”。

  预测人将三枚铜钱放于手中,双手紧扣,思其所测之事,让所测信息融贯于铜钱之中,合掌摇晃后放入卦盘中,掷六次而成卦。配以卦爻,及动变以后。结合易经的爻辞,以及测卦当天的年月日的干支,而判断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简单地说,丢六次硬币以后有六个结果,ABCDEF,然后按照FEDCBA的顺序从上到下写好,前面三个是一个卦象,后面三个是一个卦象,就酱。=

  2.三帝钱(文中被删减内容)

  乾道嘉即“钱到家”,是指清朝三帝钱,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个皇帝的在位时铸行的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3种铜钱,三帝钱寓意取自乾隆、道光、嘉庆三朝前三字的“钱到家”,解释为“乾天中日、运走昌隆、家合平安、富贵永庆。”

  民间盛传佩戴可以辟邪聚财保平安保平安,居家室内悬挂可以挡尖角冲射、飞刃煞、枪煞、反弓煞、开口煞;放在身上或者常用的抽屉里可以避邪转运,不被邪灵骚扰,或是手提包装着,或用链子穿着挂在身上,可增加自己的运气。

  3、推荐一本自己很喜欢的书——《问中医几度秋凉》

  这个不是网络小说,也没有男女主相爱相杀的啥狗血情节,是一个老中医的女儿写的回忆录。

  但是!一点都不晦涩!看的让人觉得有种刷新世界观的感觉!!!

  律酱厚颜无耻的把第一章放上来!【侵权即删保证第一时间删除

  母亲是个中医。

  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地坐在母亲面前,把手一伸,母亲便诊脉。摸了左手脉,又摸右手脉,之后看看舌苔……

  这像一场考试。估计全世界只有中医看病是病人掌握着看病的主动权。虽说是病人来求助于医生,却由病人先对医生进行能力测试,这个病人可以完全不懂医学,但却是权威的考官,因为他手里掌握着试题的正确答案。

  中医的诊室从来都是病人团团围坐在医生周围。医生给一人诊脉,大家全看着。于是,这考官就不是一个人而是全屋的病人,每个人的病都成为大家的趣味考题。

  诊完脉,轮到母亲答题了。她一样样说清病人的病症、感觉、起因、病理……病人像主考官一样绷着脸听着,渐渐地露出笑容,最后伸出大拇指赞道:“好脉条,好脉条啊!就你给治了,下药吧!”这时,一屋人也都展露出舒心的笑容。

  千百年来,中医就是在这样的检测下生存和发展的,这也是自然生成的法则。

  中医的拿手本事是说出病来,说不出来,说的不准,那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西医的看家本领是拿出病来,拿不出来病,让人看不到,那么西医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于是,中医要说出病在哪,病症和感觉,病的前因和后果等等。医生说的必须要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吻合,得到病人的认可。比如我听母亲说病人出汗,应明白出汗有很多种,母亲会明确指出病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什么样的汗。于是我明白了盗汗之所以叫盗汗就是人一醒汗就停。如果中医说不明白病,说的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这一答案对不上,那么这个中医就被病人判错,也就无法将医生再当下去了。这就决定了中医注意整体,层层深入,注重事物间关系,抓住主要问题的特点。

  西医要给病人做透视、化验、检测等等,有时还要从人体上摘下一块组织做病理,或者干脆来个剖腹探查,怎么也得找到病——病变、病灶、病菌、病毒,也就是拿得出、看得见、测得到的具体的病。这决定了西医向精微方向发展,因为这是西医的立身之本。

  母亲说病说得准,不仅通过诊脉说出患者有什么病,还能说出什么时候会流行什么病。

  每到春季,母亲便会根据她对气候的感知开方让我去抓药,然后配制为成药,赶在流行病来到之前早做准备,她说到时现制药就来不及了。

  有一年春季,母亲也是这般催我早做准备。但给我印象颇深的是,她告诉我,这一年春天得病的将是孩子,症状是发烧、气喘,而且烧得两个脸蛋其中一个脸蛋红,另一个脸蛋却是白的。我不信,发烧怎么会是半边脸红?我从未注意到这一现象。母亲指着她开的方子中一味名为“葛根”的中药说,这味药就是这个方子的灵魂,将使疗效奇佳。

  我把药买回,粉碎、碾压、过筛,制成散剂,坐等病人上门。

  还没等病人上门,母亲又开方,让我再准备一付药。她说,流行病一旦暴发,一部分人会找中医用中药,另一部分人会到西医院住院治疗,而从西医院出院的孩子将会小脸青白、虚弱、厌食、啼哭不止……于是,其中的一部分还会再来找中医治,这付药就是给他们准备的。

  我正在配制第二付药时,第一批孩子如约而至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一个个烧得呼哧带喘的孩子全是一个脸蛋通红,另一个脸蛋是白的!

  病人来得太多了,我成了药剂师,忙着分发药品。很快,第一批药就分发光了,我又加紧赶制第二批药。这时,那些从医院住院回来的孩子也上来了。一个个小脸青白,啼哭不止。我又开始分发第二批药。

  第二批药发放完了,这个春天就过去了。

  秋天,母亲也是备好药等病人来。当有病人问起病因时,母亲说:“你家是过日子人,过冬的准备做得太早了,‘十一’就封了门窗,早早就生了火……”病人惊道:“你怎么知道的啊?真是这样的,我家早早就封了窗户……”

  母亲不仅提前预见时令病,还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预知什么样人会得什么样病,也是提前备好药等病人上门。

  母亲有个大木头箱子,里面放着几十个瓶子,里面装着配好的药,瓶底贴着标签,写着“温胃散”、“护心丹”等药名。那时我以为这些药名是全国一个叫法,可后来在中成药中我并没有见到这些药,才知道是母亲自己的组方。

  有时母亲不在家,来了熟人喊胃疼,我要是认为这病是从寒凉上来的,也敢包上两包“温胃散”给人吃。但母亲有时会把两瓶中的药兑配到一起给病人吃,还可以搭配着早晚服用不同的药,这我就不行了。

  如今的中医也很少像我母亲这样成批给人治病了。时令病、流行病、瘟疫,是母亲做医生时需要先行感知的。母亲治病很像一个作战指挥员,分清层次,主战场、分战场……她不仅仅针对一个个来到她面前的病人,更是针对人群,看人群疾病的整体走势。

  我之所以回忆有关母亲治病的事并不纯粹是忆旧,任何历史上的今天都是今天的历史,历史具有今天的意义,而时间是历史底片的显影剂,母亲当年备受家人责难的、连她自己也说不清的好多做法,到今天才显现出意义。我之所以用叙述的方式从我母亲开始谈中医,只想尽可能展示历史原貌,我相信形象的信息是全面的,事实自己会说话,我希望读者帮助我解读其中的意义,或者帮我判断我的解读是否正确。

   喜欢上交给国家!请大家收藏:(321553.xyz)上交给国家!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