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开了四个多小时,下午五点钟到达呼兰县。因为赶时间,除了飞机上那顿飞机餐也没找地方吃饭,所以到达目的地,所有人都揉着肚子,不矜持的直接嚷饿了。
“先找地方吃饭。”陈久发话,瞧着应珊的神色。
应珊点点头。
然后去哪吃饭又起了分歧,一拨人要去宾馆吃,干净,一拨人要吃当地菜,特色。两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眼神都瞄向应珊,虽然陈久是导演,但车上的都知道真正说话管用的是这位。
应珊笑道:“先去接个人,你们还有时间争论出个结果。”
去接的是燕回声的家人。燕回声当年拍戏赚了钱给了家里一些,所以他们从花家屯搬到县城买了房。
呼兰县城不大,天色渐晚,看上去灰蒙蒙的,没有什么高楼大厦,稍看得过眼的都是住宅小区,也就6层的住宅楼,估计电梯房都没有。
比起车上人来的地方,这里像落后了一二十年。
道路到是规划的整齐,红绿灯也有。不一会就到了燕回声家人出的地方。
小区的大门模仿的英伦风格,估计在当年也是比着高档小区造的,可惜有了点年头,又维修不善,现在瞧着有点落魄的味道。
大部分人没下车,坐在座上张望,只陈久和烟瘾犯了的下去抽烟。
这儿和陈久的家乡挨得很近,一进了城陈久的心跳就有点加速,近乡情怯啊。
武原没动,应珊看了一眼,也没打算问他怎么不下去抽烟。保持距离,和工作无关的话一句也不说,现在这么挺好。
燕回声的家人很快来了,一五十多的中老年人,和陈久差不多大。是燕回声的堂弟。
堂弟年轻的时候也投奔过燕回声,可惜他没长演戏的筋,就回来了,等燕回声出事,媒体影迷调查人员一波一波的找,后来又和左毅的家人谈判,也算见过了大场面,如今见着满车的帅哥靓妹也不怯场,还挺热络。
车上人的还在为哪儿吃饭争执,堂弟知道大城市来的人就爱尝个鲜,好好吃饭不要,非得自己拔个菜钓个鱼吃起来才香,这几年农家乐很流行,堂弟眼红也想开一个,可是他也没啥本事,这么多年过去也没人惦记燕回声了,想捞钱也没得捞。正愁的头疼,竟然有人联系他说要拍燕回声的生平,要他的帮助,唉吆喂,这可是瞌睡了就有人递枕头,老伴提醒他,左家那边可是和他们有约在先的,他满不在乎,什么约都是有时效性的,这都三十年过去了,早失效了。后来听说左家也签协议了,他最后一点担心全没了。
堂弟立刻堆笑着插话:“我知道有一个地方,那里的菜品好吃又便宜,不少市里的人假期特意开吃来找这家店吃饭的。”
车上的人兴致吊起来了。
有人问:“有小鸡炖蘑菇吗?有猪肉炖粉条吗?”
堂弟笑的脸上的褶子跟开花一样:“一听你就没来过东北,这些菜都是蒙外地人呢。今儿带你吃真正的特色。”
堂弟有东北人特有的嘴贫,熟了之后把满车人逗得直乐呵。
车子到了堂弟指的地方,一农家小院,院子里已经停了不少车,看来生意是不错。
下了车,一行人站在院子里,看着店名,笑喷了。
这店名简单粗暴,就叫好吃熏肉大饼。
“别笑嗨,半个省闻名的熏肉大饼起源就是这儿,我们这是寻到根了。”
堂弟走前头找老板安排地方。
这里的装修风格也走的是东北的农家风,成串的辣椒、蒜头,大红印花包的窗棱,铁锅、簸箕,桌子建成灶台的样,上面搭着木头台面。
饭店上座率挺高的,来的多是当地居民,拖家携口老少三代。
老食客懂得,当地人多的店,口味差不到哪去。
看来老燕没蒙人。
陈久一行人打量别人的时候,人家也在看他们。
呦,浩浩荡荡的一群,都什么人啊,大晚上帽子压那么低,还带着大口罩。
老燕找了领班,急匆匆的过来。
“包房只剩一间了,其他的人得委屈坐大桌。”
众人走过去,啥就叫包房啊,屏风隔成的单间,门口挂着蓝印花布当做门帘。老燕打岔,好吃熏肉大饼就是一土家菜馆,只求好吃就成,其他没啥大讲究。
比较容易招惹是非的脸坐到单间里头,其余的外面围了两大桌。
“老燕你给介绍介绍。”
“好咧。”
“首先必点的熏肉大饼、大拉皮、大拌菜、大酱骨、炖豆腐、炖苔磨、拌豆皮、锅包肉、杀猪菜……”老燕整的跟报菜名似得,到这磕愣了一下,“也不知道这菜尊客们吃不吃得惯,要能吃,还有道蒸猪血也是好的。”
跟蒸猪血同类,那杀猪菜差不多也知道有点啥了,应珊还特意跟陈久求证了下,陈久告诉她里面一个配菜叫血肠,应珊不懂,陈久细解释了下就是猪血灌到猪小肠里。陈久瞧应珊的面色不顺,体贴的问要不要把这菜去了,应珊摆手不用,总有勇于尝试的。
说话的功夫老燕把剩下的都给点上了。点完了老燕想去外头坐去,被陈久他们留了下了。
“花家屯那是你们的祖屋?你们搬上来了,哪儿还有人吗?”
老燕敛了笑容。
花家屯的老宅属于燕家的,那边现在只住了一个人,就是燕回声的母亲。
按说嫁出去的女儿是没资格回老宅住的。他父亲和燕回声的母亲是亲兄妹,燕回声的母亲是个苦命人,孩子还没生下来,丈夫就出了事身亡,燕回声算是遗腹子。夫家那边一直骂她克死了自己儿子,等到她生了个女儿就更容不下她,燕回声的母亲只好带着尚在襁褓的女儿回了娘家。燕回声的母亲相貌出众,就算守了寡上门说亲的还是很多,大都是鳏夫或是家境困难的,她是烈性子,为了女儿愣是都给拒了。幸好她哥嫂还通情达理,也没强迫她,只当家里添了两双筷子。
哥嫂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后来又添了一个老三也就是在座的老燕。那时候条件都不大好,也没啥好争好抢的,所以一大家子相处的也算其乐融融。
燕回声长到十六岁的时候,花家屯来了个采风的队伍。也就是这个时候燕回声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大,采风的队伍没走多久,燕回声也离家出走了,留了信,要闯荡世界,挣大钱,回来孝敬母亲。
她妈差点没哭瞎眼,燕回声真闯荡出名声了,寄了钱回来,要把她妈带走,她妈怎么也不肯离开家乡,把这笔钱给了大哥。老一辈对故土有浓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开,小辈们有了燕回声的带头都想出去看看。大哥家的三个孩子先后离开了花家屯。
“大哥和二姐跟着子女享福去了,我那儿子刚成家要享受二人世界不让我们过去,前几年父母先后离世,如今还守着故土的也就剩我了。”老燕摇着头感慨。
应珊听得认真,听到这儿蹙了眉询问:“老宅那是不只剩了老太太一个人,老太太年纪得有八十多了吧,她能行?”
“我早就劝我姑搬上来,她不肯,犟着呢,说死也要死在那。我每周都去看她,我姑身子骨还很硬朗,眼睛当年哭的狠了有点不好,其他都棒着呢。”
蒋成把应珊的茶杯端起来递到她手里:“喝点茶,这儿茶有点特色,咸的,也不知道什么泡出来的。”
应珊喝了一口,还真是。
两个人凑着脑袋把茶壶悄默转过来,揭了盖,黑咕隆咚的辨不清。跟孩子似得互相捣鼓,你问,你问,谁也不肯先张那嘴当个没文化的。
等菜的间隙,桌上的人也三三两两和身边的人聊开了。
好些人是初次见面,飞机上和客车上没机会熟识,正好趁着吃饭的时候加深感情。
魏蓝也跟身边的搭讪:“先生看着好眼熟,是不是演过哪部片?”
身边的人很高冷,默默喝着手中的茶,一杯不够,转台面拿了茶壶又添了一杯。
怎么不想着她也喝完了给添呢,魏蓝心里腹诽,但还是热情的搭话,她特意挨着他坐,就是想伺机劝说人入行,没办法,谁叫她印总上身,见到合适的都不想放过。
近看真是觉得这男人MAN爆了,瞧这脸部曲线,多刚毅,看这下颌线条,绷的多深刻。抿住唇,赶上刀凿斧刻了都。魏蓝越来越觉得这等绝色怎能只自己欣赏,必须让世人也见识到还有一种美叫阳刚美。
“我的名片,请多多赐教。”
玉指葱葱捏着张薄薄的纸片,鲜红的蔻丹与黑底烫金摆放在一起冲击视线,武原脑海立刻显出另一幅极具冲力的画面。
喜欢再爱我一次请大家收藏:(321553.xyz)再爱我一次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