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悬疑灵异 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

第1章 白事知宾

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 淹留 3078 2021-03-29 19:39

  我国历史当中,出现过很多神奇的职业,白事知宾就是其中一种。

  白事知宾是个什么呢?《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合家挂孝,受吊念经,请知宾管事,请秀才襄礼。”京剧《将相和》第四场:“明日我府宴请廉老将军,敢烦作一知宾,替我分神周旋,俾使满筵增辉。”参见“知客”。

  说白了,就是丧事上负责主持传统礼节的主持人。

  丧事怎么办,该遵循什么礼节,灵堂挂什么花,什么时辰适合上香,都有名堂。

  白事知宾有点类似现代社会里的婚庆主持人,不过要更加严格。

  在古时候,白事知宾属于‘忠孝礼义’的礼。

  奶奶就是白事知宾,她经常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传统礼仪越来越不重视,白事知宾这门传统行业,快要断绝了。现在即便有,也是殡仪馆那半吊子水准。

  现在殡仪馆的仪仗队,大多是做给逝者家属看的,并不符合人伦。但因为有面子,有气势,所以大家吃这一套。

  每一念及此,奶奶就痛心疾首。

  奶奶从事这一行六十多年,十里八乡,算是最有名的一个。

  小时候爹妈忙于生意,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奶奶那里度过,所以接触的比较多。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隔壁孙家村有个老头死了,请奶奶过去主持丧事。

  记得那是80年左右,那些年社会动荡,附近发生过命案,奶奶怕我一个人在家出事,所以带着我连夜赶到孙家村。

  办丧事的那户人家很有钱,不仅有80年代标准三大件,家里还有着一辆小车跟小洋房。

  那人就是开车接我们过去的,能有小轿车接送,我那时候开心死了。

  等我们赶过去的时候,小洋房面前亮着灯,十几个人无精打采站在门外。应该是长子的中年男人从人群中跑出来,急急忙忙塞了个红包。

  奶奶看了红包一眼,又往屋内瞄了瞄,二话不说,拉着我就走。

  我很纳闷,奶奶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只是主持个丧事,怎么话都不说掉头就走?

  长子模样的中年人追过来,拉着她不放手。

  奶奶瞥了他一眼,说了些什么。具体是什么话,由于那时候年岁太小,记不清,但应该是:这钱我不能收,这事儿我也办不了之类的话。

  中年男人还以为嫌钱少,又摸出一叠钱。加起来大概有小一百了。

  这可不是小数目。80年代初,富有的人家结个婚也要不了多少,何况这还是农村。中年男人一下给了这么多,这数目就有点大了。

  奶奶还是不接,牵着我,头也不回。

  中年男人急了,踉踉跄跄跑过来,表情非常急切,稀里哗啦说了好多。

  我听了半天,才总算知道原来奶奶并不是他们请的第一个白事知宾。

  80年代,怎么说呢。由于一些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压抑了许久的传统文化,开始了一波小爆发。在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人从操旧业,一时间百花争艳好不热闹。

  所以在乡下地方,白事知宾的数量并不少,那中年男人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请奶奶过来,而是请的同村另一位婆婆。

  那个婆婆是个老手,懂的很多。

  一开始丧事操办的异常顺利,长子请来亲朋好友,婆婆忙前忙后,挂白花,点蜡烛,煮阴米……诸如一切都非常顺利。

  出事是出在后半夜。

  老爷子死了不过十个小时,婆婆张罗人帮死者洗澡换了衣裳,在堂屋放了张床,床下压纸钱元宝,把死者放上去,然后张罗人开始上香磕头。

  结果一磕头事情就来了。

  长子首当其冲上香,可是发现香怎么都点不着。长子和老爷子关系并不好,见到香怎么都点不着,张口就骂‘你个老畜生,死了都不让人安心’什么什么的。结果这一骂,就糟了,不仅是香点不着,床头的蜡烛都灭了。

  大家慌了,人一辈子能参加多少丧事?哪里见过这种情况。

  主事的婆婆让大家不要慌,说是小事情,看她的。

  这个婆婆也是有本事的人,立刻判断出事情出在哪。把盖在老爷子额前的纸钱掀开一看。果然,老爷子眼睛睁着,死不瞑目。

  这眼睛肯定是后来睁开的。

  几个管事的吓一跳,上来想把老爷子的眼睛合上。可是,这能成吗?老爷子直挺挺的躺在床上,就是不肯合眼。

  婆婆看到这里,知道了大概情况,当即对长子说了:“你过来,磕两个头,认真道个歉。”

  长子脾气倔,不愿意。但是其他亲戚怕啊,围着说了半天,他也心虚了,老老实实过去磕了三个响头,大声说了句:“爹,对不起!”

  婆婆也在老爷子耳边说话,大概是,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要为子女着想,生前有再大的怨言,死了就烟消云散,好好让子女过日子。你也把这口怨气散了,好上路,投个好胎。

  说来也神奇,婆婆说完这些话,然后又往床上撒了一叠纸钱,一伸手,就把老爷子的眼睛合上了。

  之后事情进行的很顺利,点蜡烛,上香,吩咐后厨做一顿送行饭。

  那时候婆婆留了个心眼,并没有让长子先上香,而是在所有亲朋上过香,磕过头之后,才让长子过去。

  这里面有个说法。

  一般白事会根据辈分大小、关系亲疏,依次磕头上香。不过也有关系最亲近的人最后磕头这一做法——这个叫‘惜别’。

  长子先上,是表示的对死者的尊敬,一般程序这样走肯定是不会出事。

  但现在的情况是长子不孝,他先磕头的话,死者郁气不散,不肯离去,对这个家庭不太好。其他亲朋先磕头,将死者郁气散掉一点,再由长子痛哭流涕,好生磕两个头的话,死者一般就安安稳稳走了。

  长子听从婆婆安排,最后一个磕头。

  可是长子才磕第一个头,来送行的亲眷就吓呆了。只见到盖在老爷子额头上的纸钱,哗一下被吹飞,老爷子不知道什么情况,眼睛又睁开!

  当时婆婆就慌了,这下子任凭她再说什么,做什么,老爷子的眼睛都不肯合上。

  场间哗然,谁都没见过这种情况啊。

  主持丧事的婆婆皱着眉,她一生大风小浪无数,像这种冥顽不灵的死者还是第一次见。

  这人啊,一般只要不是怨气太重,或生前是穷凶极恶之人,死后是不会这样祸害自家人的。

  古人有云:将死之人,其言也善。

  这个‘言’在‘红白’之事当中,不仅代表言语,还代表言行。

  人一般要死了,是不会做什么特别祸害后代的事情的。

  将死之人,在白事里头,也叫弥留之人。和医学定义上,快要死亡的人不一样。

  在中华大地上,部分地方的习俗是,在人死前三天,和人新死后七天,统共十天,都被叫做‘将死’,也叫‘弥留’。

  当然,还有些地方,‘弥留’是指的人死前三天和死后三天。

  十里一乡,八里一俗,各地习俗不一,三天、五天、还是多少天,这种事情没法统一。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认知:人死后是不会立刻到阴间,会在人世停留一段时间的。

  生前执念重一些的,停留的会久一些;生前执念轻一些的,会早登极乐。

  所以佛家常劝人放下执念。

  白事知宾所行之事,就是通过种种‘礼节’,让死者安心离去,早日投胎。

   喜欢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请大家收藏:(321553.xyz)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