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我们该怎样学会保护自己
我的记忆,始于爷爷去逝那一天,也仅仅是记住了那一刻。我看见好多人围着躺在床板上的爷爷哭,也许是出于没人理我的原因吧,我去拉着妈妈哭。父亲把我抱到屋后,砸了个核桃哄我。那时我快3岁的样子吧。之后,是6岁多的时候,我背着弟弟回家时,踩了几脚路边的土坎。从坡上铲下来的松土堆在路边,高出小路一脚还多,土坎软软的,忍不住踩了两脚。正在地里浇粪的云华叔叔走过来扇了我一个耳光,我很委曲,大声的哭了。那个时候只是觉得无缘无故挨打很委曲,没想到还有打人不打脸的面子在。
二年级夏天,放学回家时看见初中班的大同学在河里洗澡,便和另一个同学陈海跟着下了河,被回家的老师发现了。第二天课间操时,老师把我俩叫到办公室,要求回家用竹子编一块蔑芭栅,大概有60厘米正方形大小,上面用毛笔写“私自下河洗澡,违反学校纪律”。第三天课间操时,两人把学校上下课时敲的钟和牌子抬着,在舞台上敲一下喊一遍“私自下河洗澡,违反学校纪律”。自此,我再没下河洗过澡。
上初中一年级时,去亲戚家吃酒席。那是还时兴添饭(给正在桌上吃饭的人盛第2碗饭),我堂嫂问我时,我突然想到个新词,“不需要”,顺口说了出来。听到堂嫂“吔!”一声,我知道又说错话了。
经过几次记忆深刻的“教训”以后,我慢慢地变得很谨慎、很小心了,生怕做了什么大人不喜欢的事情又挨耳光。
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和我一样敏感,对些许小事如此计较,但是我想说,这只是个度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引起自己注意并自我保护的人和事。让自己吸取教训并为之改变的事情,就是我们学会自我保护的开始。
我们在生活中,慢慢将自己封闭起来,直到变得城府很深,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被认为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妈妈常常会对幼稚的孩子说: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了哦。看,连母爱都附带了条件。孩子只好舍小爱换取大爱,忍痛割爱,封闭自己这方面的联系。
其实,孩子、包括成年人,每一次强行割裂自己的喜爱,都会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自制力强,趋于理性的人,比较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但有的人是压抑自己,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是风平浪静,其实他们内心的煎熬也许更鲜为人知,离家出走,与相爱的人私奔,或者偷偷报复加害人。是压抑自己的人的普遍反应。趋于内向,理性的人,现代人干脆送了他们一个雅号“闷骚”。这个雅号让有些“闷骚”的人在玩笑中舒缓了情感,不致抑郁成疾。而如马家爵、林森浩之流,则压抑自己。“蓄谋已久”,迟早会爆发出来。正所谓“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这就是俗语说的“会叫的狗不咬人”、“不说不说,闷到搞着”那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出现一个砍死同学的马家爵,毒死室友的林森浩。
倔强的孩子会坚持自己的要求,感性的孩子也会马上发泄自己的情绪。受到委曲、挫折甚至侮辱时血脉喷胀,情绪失控是每个人的生理现象、化学反应。与父母同事甚至领导大吵大闹,打架,砸东西,行为完全不受控制,什么样的事情他们都做得出来。
不管什么样的性格,冷静下来后,多数人都会后悔,但是碍于面子,有的人会硬着头皮挺下去。“鸭子死了嘴壳子硬”、“吐个唾沫都是个钉”,多种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左右着人的行为,同样的事情导致不同的后果。所以我觉得,托尔斯泰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定义应该改改了,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美好,不幸的家庭多数是没有学会保护自己。
现代人群体中,流行个性发挥,小资生活成了主流。这本无可厚非,但大多数人都不愿自觉遵守人类组成社会的基本规则—不妨碍别人,都丢掉了人性的基本前提----爱,只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寻求个人身体愉悦,忽视情绪控制,妄图通过愉悦身体而追求幸福,实际却越来越像形尸走肉,实际是通过麻醉自己在梦中捕捉短暂的愉悦,清醒了,快乐就消失了,张扬了个性却不知不觉压抑了心灵,在追求幸福快乐的路上渐行渐远而不迷途知返,反而将这一切归结于这个社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其实,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首先是要约束自己,严格自律,才能检验到快乐与幸福。请注意,约束自己和压抑自己是两个概念,约束自己和放纵自己两样也是两个概念。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沉溺于灯红酒绿,追求新鲜刺激,必然没有时间静下心来休养生息,更谈不上审视心灵。只有静下心来、对所做的事、所面对的人怀着敬畏和爱,安心做事,静心休养,才能找到人生方向,明确人生目的,体验人生幸福!
喜欢我们该如何学会保护自己请大家收藏:(321553.xyz)我们该如何学会保护自己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