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称雄

明末称雄 第一卷 第547章 京师大学堂

明末称雄 木子蓝色 6822 2021-03-29 14:35

  

  

  

  “京师大学筹备的如何了,明年二月可否如期开学?”刘钧询问新任教务司教务卿。

  教务司是新设机构,从原礼部中分出,主管全国的教育。教务司成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筹办京师大学。

  京师大学,就是明时的国子监。但也不完全是国子监,明代的国子监也是沿用历朝,是明代的最高学府。不但有北京国子监还有南京国子监,分称南监北监,国子监一度规模庞大,监生众多,最多时,人数过万。

  不过到了晚明之时,已不复曾经盛况。

  大汉新朝立国,百官也奏请沿设国子监。但刘钧却没同意,明代的国子监学习四五经,兼习性理大全,并律令、数等内容。但总体来说,刘钧对于明国子监的教学方式并不满意。

  做为朝廷的最高学府,刘钧希望这所学校教出来的都是国家需要的真正人才,而不是一群什么经史砖家。那样的人,大明太多了,并不需要国家再花费大力去培养一批出来。相反,朝廷现在却急需要一些真正的基层官员和吏员。

  明和以往的朝代一样,都只管官,不管吏。官是流官,吏却是世家。所多官员科举入仕,结果读了几十年四五经,钻研多年故纸堆,只会做八股,对于庶务,一窍不通。因此,上任之前,便要雇佣多名师爷,到了任上,真正的政事其实也都是交给师爷们处理。

  这样的官员,朝廷要的何用?

  刘钧希望朝廷官员能有更多担当,更积极办事,而不只是一群占着位置不拉屎,什么都不懂的人。

  因此他才改革了科举考试,但光是那样还不够。

  刘钧绝不会把那些通过科举的新科进士直接放官,那是对朝廷的不负责任,对地方百姓的不负责任。

  刘钧要让这些进士们再炉改造一下,他们会在京师大学进行上任前的专业培训。还得经过在衙门里的实习期后,才能给他们授官上任。

  不过就算刘钧提升科举录取率。但三年三千举人六百进士,这点人对于如今宠大的帝国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刘钧也有个计划,打算以后吏员。起码先把那些经制吏,也都由朝廷从科举中考选出来再培训出来的士子们出任。

  把吏职,从那些地方吏员世家手里夺来。

  不能打破吏员世代相袭的现状,想改变地方官场,是很难的。

  今年是第一次科举。因此刘钧也是非常大气的一次录五千名乡试落榜的秀才,等会试过后,刘钧还打算再录取所有两千余名落榜举人,到时再加上六百进士,都通通送入京师大学进修。

  明年新开学的京师大学,第一批就将迎来八千名学生。这八千人,学习两年之后,就将全都去京畿各部衙做一年吏员,再去地方做一年吏员。

  两年学习,两年实习后。正式授官上任。

  进士会从县丞、主簿这样的县二尹三尹做起,不会直接就任一把手知县。而那些举人,则会从乡长、镇长、县典吏做起。

  原来明朝时,一个县,正式官员也就这四个,甚至典吏都只是没入流。

  不过现在刘钧已经把县典吏纳入了品官范围之内,并且每县的六房吏,也都纳入官吏体系。此外还增加了县法院、县警察分局、县教务分局、县税务分局等机构,各部门的头也都算是低级官员。

  把吏也都纳入国家官员体系,打破过去官吏严格的界线。刘钧认为极有必要。

  大汉朝也在县以下,正式将在全国设立乡镇,把国家的管理级别向下一级。打破过去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以后朝廷会管到乡一级。

  因此这乡一级的派出官吏。自然也得纳入朝廷管辖,而不是什么乡村选举自治什么的。

  现在选拔出来的这五千名乡度落榜秀才们,经过同样的进修和实习后,拥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他们,就会成为全国几千个乡镇的基层官员。而且他们还得从乡镇的副镇干起,一步步往上提升。到时全靠他们的考绩升降。

  刘钧相信,这些通过科举出来,又有过专门的培训学习,还有着中央部衙和省府官衙中实习,有过实际经验的乡官们,会更好的替帝国管理好乡一级。

  而将来这些拥有极不错基础经验的乡官们,可以步步上升到县级甚至府级省级,这样一步步从基层上来的官员,肯定会比那些原来的旧官僚更优秀。

  县乡官和吏,将来都由朝廷选派,也就都成了流官,吏员不再是地方世代相袭,不再是土霸王,这对于吏治,对于朝廷来说,都将是极有助益,虽然这样做,会大大提升朝廷的管事成本,但刘钧认为这个成本值得。

  以后大汉中央最高学府就是京师大学,甚至将来还会专门开设一些专业的班级,比如律法学院、税务学院、海关学院等等,这样专业的部门,就有专业的官员培训出来,内行管理内行。

  在他的设想里,将来大汉的所有吏员,那都要从科举中选拔出来,但不会再是原来的科举。

  今年的科举,就是第一步,而京师大学,就是这第二步。

  “陛下,京师大学用的校舍是北监原校舍,就是目前教师和课本还没有完成。”

  原本教务司是打算直接用国子监的老师的,但刘钧否决了。不能直接沿用国子监的老师,但可以通过考核,选出合适者留用。

  “从京畿各部衙中,选一批比较优秀的官员和吏员,用他们来当教师。”

  “用京畿部衙里的官吏来当老师?”教务卿大为意外。

  刘钧笑笑,“我们京师大学教的是什么学生?全是科举选出来的,全是国家未来的官和吏,我们也不需要教什么四五经,四五经今后只是京师大学里的选修课,他们主修的是如何做好一名官员,如何做好一名吏,不能讲虚的,得实实在在的教他们如何理政处事,如何写公文。如何办事等等。”

  要达成这样的要求,不用官吏教,那用什么教?

  “陛下,前国子监的监生如何处理?”

  国子监最盛时有上万人。现在虽不复当初规模,可也还是有好几千人的。不过这里面,有好多人是捐监,许多是过去官吏子弟。

  “这样,举行一次考试。内容就按此次科举出题,对其中成绩合格者,也录入京师大学学习。成绩不合格者,哪来的哪去。”

  “以后,禁止捐监,京师大学也不许有什么勋贵官员子弟塞进来。能进入京师大学的,必须都是通过科举考选进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帝国未来的官吏。”

  “等京师大学走上正轨,教务司可以考试在洛阳、金陵、长安也再开设一所大学。用以培养优秀的帝国人才。”

  教务卿又问,“那进入京师大学的这些学生,是算官还是吏?”

  “在就读期间,一律只是学生,没有官身。但每个学生可以给予津贴,实习期间还有实习薪水,进修时成绩好的,表现出色的,还能得到奖学金和助学金。这样吧,设三百个奖学金名额。每年一选,每个每月十块银元。助学金设八百个,每个每月五块银元。实习期间的薪水,则为该岗位正式薪水的一半吧。”

  教务卿连忙将刘钧的话一字不漏的全都记录下来。

  他本来是礼部的官员。这次被选为正三品的教务卿,也是受宠若惊。

  对于教育,刘钧是很重视的。虽然说大汉这次科举,参加童生试的人都过了百万,但大汉两亿多人口,不识字的人更多。

  “以后官学也要改一改了。县学不能是只有考中秀才后才能进学。”刘钧想了想道,明代的官学,是和科举挂钩的,县学府学,里面都是那些考中的秀才。实际上,县学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教学,生员并不需要常呆在官学,他们只要参加官学里的几场重要考试就行。大多数时候,生员都是在私人的学院里读。

  刘钧希望改变这种状况,现在朝廷设立了京师大学,把那些选出来的士子统一进行任前培训实行,那原来的官学模样,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教务司今后要在全国设立分支,各省设教务厅,各府设教务局,县设教务分局。各县乡都要设立学校,但不是过去的那种官学模样,得改变。朝廷要在全国各乡都设立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小为免费教学,普及教育。三年初小完,愿意继续读、有条件读的,成绩也合格者,升入高小。

  县府则设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同样各三年。”

  “陛下,这小学和中学,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有不同,这初小,主要是启蒙,教会学生识会一定量的字,并教些简单的算学绘画等。总之,初小三年毕业,我们不要求他们能考上一个秀才,但他们起码能识得一两千字,会些简单的算术等。”

  这是一个极低的要求,但绝大多数的人家,都没条件送孩子上私塾启蒙,因为读也要给孩子备纸笔,也要给老师准备束脩。甚至很多孩子还得帮家里做事,哪怕五六岁的孩子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刘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孩子不会做一辈子的睁眼瞎。

  三年的初小,朝廷会把小学设到每个乡,会提供孩子们的午餐,读的课本纸笔,提供教师。但也只有提供到这一步了,孩子五岁入学,三年初小后也才八岁。这三年他们在家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如果有机会可以读三年,还是免费的,甚至能有顿免费午饭吃,刘钧相信会有很多家庭愿意孩子去读的。

  这笔三年免费教育的成本会不少,但刘钧认为值得。

  不过他也只能是尽量劝那些适龄孩子的家长送孩子上完初小,不会强迫义务教育。毕竟这个时代的条件就是如此,三年免费教育已经算是极致了。

  但有条件的,还可以读高小,读初中读高中,甚至将来考入金陵大学、洛阳大学、长安大学,甚至是京师大学。

  等到条件适合的时候,朝廷甚至都不需要再开科举,直接以这种学校制度来培育选拔人才。

  “陛下如此重视培育民智,圣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每个大汉帝国的子民来说,受教育都应当是他们的权利,朝廷应当尽量提供百姓受教育的机会。”

  教务卿大为感动,皇帝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这眼光确实非一般人可比。而身为一国之君,不但说出这番话,还要把教育机构单独分设出来,还要花大价推出三年免费教育,这可就不仅仅是说的好听而已了。

  “陛下,全国都推行三年免费教育吗?如果每个乡设一所小学,那全国可是有好几千个乡,到时就需要上万的小学教师,需要许多校舍,如果再给每个孩子提供免费午餐,这开销就更大了,更不说还得准备那么多课本纸笔什么的。”

  “这些你不用担心,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朝廷的职责。朝廷会尽量满足教务司这边的开支需要。”

  其实只要朝廷能真正的把税征上来,那么教育这块的开支虽然会有不少,但若与军队等方面的开支来说,只能说是小头了。而且刘钧现在的商税中,可是早就已经开征了教育附加税的。

  这部份税,如数拔给教务司的话,已经不少了。

  大汉要腾飞,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一个连字都不识的人,又能算什么人才,就是人才,也是大打折扣的人才。

  如果三年免费教育能真正推广开来,就算能让一小部份人完成这三年的免费教育,那也能大大改变未来局面。

  将来不管是军队招收士官生还是那些工坊招收技术人才,这些受过三年初小教育的人,就会成为最好的备选。

  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啊!刘钧感叹着!(未完待续。)

  ps:感谢栎阳樾、拿根棍走天下、山青盈的支持,谢谢!

  地一下云.来.阁即可获得观.】手机用户请访问http://m.piaotian.net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