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点,孔子提出中庸之道。
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意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意思。
中庸之说最先见于孔子所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后人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不仅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而且还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实,《中庸》第五章已经阐明观点,万事万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是非对错等,却可以“用其中”,无过而不及,不偏不倚,言行要折中适中,调和适度恰如其分,不偏向任何的极端,并追求对立两端的统一中和。
比如北宋的理学家程颢说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王夫之也说过:“道之至者,人不可违也,则中庸而已。”
而儒家的“道”是指宇宙和社会的天然秩序。
“中庸”之道主要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圣知行合一的理想人物。
做为标准的“中”,不止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龚总看看外面的天色已黑,抬手看看手表,准备结束今天的发言,他刚准备说,李主任接过张副总的话,于是只好先忍下来,过会儿再说。
李主任声情并茂地继续说道:“世界广告最初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它已经在遥远的中国古代形成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考据古代出现广告的初级形式的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盖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
这面悬在门口的“帜”就是人们日常看到的酒旗。
商业的发达为广告的初步发展提供生存土壤。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对于当时的社会的贸易活动,城市繁华情况,并做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描写,对当时的各地特产和民风民俗描写得更为生动。其中有句话: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
意思是说:节俭勤劳是谋生的正道,但是富有的人获得财富一定通过某种方法。
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里就有广告的存在。
商品必须保证产品质量,同时传播了产品口碑。
沿街叫卖的口号也是当时的一种广告初级形式。
到了宋代,宋代的商业发展很迅猛,商人注重打广告,比如北宋东京的饮食店“皆大书牌坊”,牌坊就是广告招牌,上面写着标新立异的广告词。
宋朝的商业街头,广告随处可见,《清明上河图》中画家描绘了广告有几十个,其中广告幌子有十面,广告招牌有23块,灯箱广告有4个以上,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有5座。
比如孙羊正店大门前,有立体招牌,写着“孙羊”“正店”等字样,立体招牌便是今天的灯箱广告,这种广告牌应用了当时的照明技术里面放上蜡烛,夜间明亮照人。
直到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灯箱广告的形式,日本韩国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广告形式。
几千年来的广告形式多样,目前统计共有五种形式:
1。草标。为了表明产品的出售,而在该产品上插一跟草标,这是幌子的原始形式。
2。实物。将买卖的实物挂在门前,开门时挂出,关门时取下。比如餐具商店的勺子笊篱等,粮油店的几穗谷子,高粱或玉米棒子,杂货店的笤帚,墩布,肉食店的整匹羊,整头牛等。
3。还有模型,剪刀店放把大的剪刀模型,五金店挂把纸板做成的大钥匙,海产品店挂只螃蟹或者鱼的模型。
4。图画。古时候的中药店悬挂一串上下三角形,中间的四角形涂上半圆的圆形黑块的膏药幌子。
5。文字。店铺从事的行业一般不容易用实物表达,或者比较容易与其他行业混同,而又无其他形式借用的,就写一个大字在旗上木牌上,悬挂店前。
比如刚才说得酒幌。
在幌子上写一个大的“酒”字。
茶馆在木牌上写一个“茶”字。
调料品店写上“酱园”两个大字。
典当铺的门口正中写一个“當”字,算卦的写上“卦”字,或者画上太极阴阳图形。
中国的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广告吸收了国外泊来的新鲜形式。
理发业的的招牌广告采用红白蓝三色斜纹条转动圆筒。
饭店采用的罗圈彩带挂幌。
而以幌子广告的形式可以清晰直观地招揽生意,甚至造型奇特色彩鲜艳的幌子还可引得顾客的注意。
这是发展到民国和建国初期的广告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告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尤其最近十几年来,制作广告的工具,展示广告的媒介和广告的形式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我想讲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
我想问问大家什么是中华,什么是中国,又什么是传统呢?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使用了中国一词:“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此处的中国是中央的意思,不仅是方位,还代表着中道自然,对各方都一视同仁。
因此,中国是符合中道的国度,中华的“华”字,古代词语中通“花”,“花”代表精华纯净繁荣。
因此中华有着符合天道的成就象征,中华传统是正统,是公道正义的传统,是“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传统。
“华夏”的说法产生于夏朝。
当时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于是,当时的夏朝人形成了一个笼统的“夏族”,也叫做“华族”或者“华夏族”。
夏是广大的意思,“华”是花的衍变,与古人对美丽的追求有关,“华夏”,意思是广大而又美好的地方。
周代时,周人拥有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并制定了礼乐制度,在文化上明显的区分于其他国家。
人们产生了族群认同感,“华夏族”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春秋左氏传》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古代的早期文献中,经常以“华夏”代指“中国”,后世之人常以华夏代指中国。
事实上,整个历史都是中国“华夏”化的基本旋律之一。
中国历史上都存在着中原汉族扩张到蛮夷之地并同化蛮夷,或者蛮夷迁居汉地,统治汉地区域并被通化的现象。
因此,中华民族是汉族与多民族不断融合和睦相处所形成的民族,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喜欢以前我是苏东坡请大家收藏:(321553.xyz)以前我是苏东坡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