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南橘北枳
吴辰的行馆门前车水马龙。倒不是有哪个吃饱了不开眼的官员去见他,而是东交民巷子里的洋人纷纷过来谒见,有驻华的公使、领事,还有东交民巷兵营里的武官,在这北京城里公干的洋人外交官们,早就听闻了吴辰的大名,都想见一见。
吴辰不太喜欢交际,可是该有的礼节功夫还是做足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督抚驻在京城里的下级官员也都来拜访,督抚派人驻京,这是自唐宋以来的老规矩,一来是观测朝廷的动向,二来是多在六部九卿衙门走动,好歹也能多要点儿款项,结交些大人物,将来也好关键的时候使上劲。
京官们不待见吴辰,并不代表那些督抚们对吴辰没兴趣,现在的吴辰,隐隐已成为地方督抚之首,一个总督。混到能左右朝局的地步实在不容易,这愣头青简直就是督抚们的楷模,是学习的榜样不是
朝廷发生剧变,新成立的维新督察衙门的钦差委员们都已上路,开始前往各省监察新政的实施情况,这个风口浪尖上,要把握风向自然是重中之重,这新政该怎么个实施,推广到什么地步,皇上到底有多在意这事儿,恭亲王是怎样想的,吴辰是什么态度,这一些都得把握住,绝不能出了差错。
吴辰疲于应付了几天,就受不住了,向光绪上折子说要回朝鲜去,毕竟他是朝鲜总督,总不能天天待在京城里,这像什么话儿
光绪哪里肯放他走,倒不是忌惮他,现在局面刚刚稳定,朝鲜新军驻扎在京城多一刻功夫就等于上了一道保险,于是立即驳了回来,吴辰原本就是做做样子,这京城的事儿还没有料理干净,怎么舍得走于是装模作样的扭捏应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他闭门谢客,天王老子也恕不接待了。自个儿躲在行馆里看三国演义,这个时候的书籍他能看懂的不多,因此这三国演义就成了他的至宝,原原本本的看了一遍,眼看到蜀国就此完蛋,心里头是落落的,后来猛然一想,他娘的,这小说里的曹操和司马昭不就是和自个儿一样吗日,将来有一天,大清朝要是给自己灭了,会不会有人惋惜这事儿还真说不准,他心里便开始琢磨着狠抓娱乐导向的事儿,他的想法是这样的,找个文笔不错的家伙来,赞助他写一本小说,书名可以叫之类的,反正要用小说的笔法掺杂点真实的历史进去,他吴辰自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大英雄,敲诈法国人、汉城里抢银子的事儿与他无缘,重点要突出他征战的事迹。他想了又想,倒是觉得这事儿有很大的可行,不过得先搁着,等什么时候大清朝完蛋了再说。
说起来吴辰这些天实在郁闷的紧,更令他头疼的是大清朝眼下说不准什么时候完蛋,吴辰还得给它撑着,多少让这个朝廷多撑个几年,他的实力还不够,不足以威慑住督抚、军阀,一旦大清朝倒台,极有可能演变成军阀乱战的局面,这是他不想看到的,虽然这混战中他有极大的把握和资源最终来收拾这烂摊子,可战乱就是战乱,战乱死的不是一个人,是数以百万千万计的人,他宁愿让旗人们多过些好日子,也不愿意这事儿发生。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秋末,金灿灿的朝晖,渐渐染红了东方的天际,那巍峨的紫禁城里,高高的红墙,紧闭的宫门,栉比鳞次的屋脊,还有望不到底的深宫大院都仿佛染成了一片昏黄,慈禧被请去瀛台已历经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光绪精神抖擞。大刀阔斧的继续推进他的改革,康有为等维新人物四处奔走,监督新政、在京城里开设大中小学堂,颁布各种各样的维新条款,光绪满以为没有了慈禧、荣禄的阻力,新政将继续推行下去。
可是很快,就碰到了麻烦,这个麻烦是他无法使用强制手段解决的,譬如学堂是建起来了,可是没有人愿意去就读,虽然朝廷三令五申,许诺将来开设新学科举,可是这毕竟是没影儿的事,在朝鲜,就读新学是触动利益根本的事儿,毕竟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读了书,就可以找一份轻松的工作,体面的拿着比寻常人要高得多的收入,而这大清朝,学了新学也难有着落,朝廷说是弄出个新科举出来让新学的人考试做官,可是这科举原本就是挤破头的事儿。此外,现在买官已经泛滥,一个七品的缺也不过千来两银子,有这功夫寒窗苦读,还不如去做点买卖,如今是做生意的升官最快,真要走科举途径,还不知哪年哪月能到头呢。
况且这学堂聘请样教师,建印书局,朝廷投入了这么多下去,现在到处都需要银子。不可能继续持续的投入,要维持学堂的运转,这学费可就不低了,一年下来,满打满算要几十两银子,这绝不是一般人家所呢个支付的,就是小富之家都颇有些舍不得,至于那些大富之家,有的是世代诗书传家的顽固守旧派,打死都不入新学的,有的是富商,这种人宁愿砸个万来两银子拿个道台、县令的差,也不愿意去受这份子罪。因此,各省的学堂都建起来了,至今为止,就读的也不过数百人,在这四兆兆人口的泱泱大国里,这些人不啻于杯水车薪。
还有准许旗人出京自谋生路的事儿,大清朝过了这么年,在京的旗人也由数十万迅速的扩大到数百万之多,从前朝廷还能养着,现在是实在养不起了,光绪才打起了这个主意,将旗人的包袱甩开,将这些银子用到更有用的地方去,现在的旗人已不再从前的风光了,数百万旗人,许多人连饭都吃不上,整日还四处闲逛,惹是生非,这旗人是结结实实的成了寄生虫。
寄生虫能保住这大清的江山吗光绪绝不认同,他看过许多西方的书,西洋国家的贵族可不是这样,他们都会接受最好的教育,各自谋生,虽有特权,却不会让他们光吃饭不干事儿。旗人应该自个儿知道世道的艰难,让他们去做军官,去开工厂,去学习知识成为维新政要,这才是他们的路,至于那些仍死不悔改的,不愿意干事整日闲逛的,那就让他们自个儿自生自灭吧,朝廷供不起他们。
光绪的心思其实并没有错,可是旗人的表现却令他大失所望,除旗兵应有的钱粮之外,其余的全部停发,几个委员已经开始彻查那些领空饷的旗人,这就让许多双饷、三饷的旗人一下子减少了大半的开支,还有裁撤八旗,说是要将老弱病残剔除出去,这一来二去,旗人真正能拿到钱粮够自己过活的连一成都不到,光绪心里头想,没有了生计,你们这些旗人总该接受朝廷的安置办法,出京去谋生路了吧,可是结局令他大失所望。
旗人们怨声载道,这原本是光绪有所预料的,因此也没在意,可是叫苦是一回事儿,没米下锅又是一回事儿,出京他们却是不肯的,偶尔有几个出京的,往往会被人唾弃,大部分旗人宁愿饿死,也绝不出京城的大门一步,许多人没有了营生,这京城的治安可想而知,三五成群的旗人溜到茶楼,仍旧带着鸟虫潇洒的过半个上午,等到要走时,却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不付账,茶楼的店伙有的忍气吞声,有的倒是倔上了,于是这打架的事儿是三头五日的发生,旗人们是不怕事儿的,打架也最多是八旗都统衙门管,可是这茶楼这边犯了事就不一样,况且成日的殴斗,这生意还怎么做不要帐的话这京城里旗人比狗还多,难道还要贴本儿进去养着这群爷
不止是茶楼,戏班、饭堂、澡堂子、成衣铺、甚至是卖冰糖葫芦的,走街窜户的小贩,走在哪儿都能碰到这些三五成群的旗人,这些旗人原本还是要脸的,到了这个份上,连脸都不要了,一个个高声嚷着:“天下是咱们祖宗打来的,拿你点东西怎么了咋的看不起爷是不是”
这些人被逼疯了,既不愿出京城,又不能挨饿,好在还有点特权,就算闹了事,除非八旗都统衙门,谁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因此这些旗人干脆不要了脸面,四处游荡,吃霸王餐、诱人赌钱,勒索外地的客商,甚至替人行凶杀人的都有,几日的功夫,这京城已是乌烟瘴气,许多店铺不得不关门大吉,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平日里熙熙攘攘的景象不见了,连卖糖葫芦的,都不见了踪影。
新政的宗旨本是劝农兴商,增强武备,可是光绪如何也想不到,眼下这北京城却是商贸萧条,形同鬼城。
吴辰能做到的事儿,难道朕就真的做不了光绪真是又气又急,原本那些制定的制度都是引进了各国的精华,仿制的是英吉利国的君主立宪,可是颁布出去,却满不是这么一回事,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自个儿到底错在哪里。
第二章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