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袁大头的革命
汤化龙其实说的没错,在李哲等人的眼里,国内的不管是腐朽不堪的满清政府还是上蹿下跳闹腾的厉害的革命党们,其实都是这个国度中的井中之蛙
带着超越时代的眼光,有着后世的各种数据的佐证,远征军上下自然能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汉口事件,看似蛮不讲理,但是却正是适合这个时代的国际行为的处理方式。
这个时代的国际纷争,并不像后世那样的复杂。这看似纷乱的国际局势,其实其核心秩序只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利益,一个就是拳头这看似野蛮而又原始的手法在这个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这个时代中的日本能有什么说实在的,比起工业实力来说,比大清甚至还颇有不如,在财政上更是糟糕的一塌糊涂,按照后世的国家综合实力来算,恐怕能排到大清后面老远去,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已经成为列国公认的列强之一,为什么就是因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国运的赌博,人家赌赢了亮出了一双小有威力的拳头
而这个时代真正的第一工业强国,美国,工业实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大不列颠,呈压倒性的优势,但在这个时代的国际政治博弈中,甚至还没有说话的余地,被欧洲的老牌列强们死死的压着,为什么无非是因为美国的军事力量不行,而且也缺乏够分量的战争证明自己的拳头的有力
没有拳头,就没有威慑力。自然也就没有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了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规则,赤裸裸的丛林竞争法则
在这种国际规则下。中国的崛起,也必定是踩着列强的尸首爬起来的,不可能有捷径一个大国,想要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唯一的手段,就是战争
而此时的中国,实际上真正需要面对的敌人,并不像国内坐井观天的人所想象的那么多。那么强大
汉口事件,在国内外闹得沸沸扬扬,最终大部分各国列强唯一发出的也就只有谴责而已,其中的美国,甚至还和武汉政府达成了协议,就两国通商贸易达成了新的协定,最新传出来的消息说。关于租界和治外法权,美国甚至有主动放弃的意向。
听到这个消息,各国高层都是气得够呛,美国这个世界列强中的二五仔,每次都不守规矩,这世界局势。就是这样的国家给搞坏的。
列强们纷纷打听,美国在和武汉政府谈判的过程中,究竟是收到了多么大的蛋糕,才会做出这么大的让步,这些老牌国家的列强们。此时还不了解,美国这个新生力量所尊崇的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国际规则。
而紧跟着在声音中做出截然不同的改变的是德国。猛地一下从刚开始的狂暴,猛然转向了和缓,这种大角度的外交口吻上的转变甚至都让人感到诧异了
作为大英帝国在远东形势幕后的总导演,朱尔典本能的感觉到了不对。日本、美国、德国,这些人的动作都脱出了他的掌控,眼看着大英帝国努力维持的均势就要雪崩,到时候,远东局势崩溃,其影响必将遍及全球,影响到大英帝国的战略布局。
顾不得在保持架子,他主动的找上了袁世凯的好友徐世昌。
“为了我们共同的利益,我们必须尽快行动。南方,武汉的乱党步步紧逼,北方,我们的朋友日本也在摩拳擦掌,我不知道你们的动作究竟是进行到哪一步了,但是现在必须加快,否则,很有可能就要失去机会了。趁着大英帝国的威慑力还在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将我们共同的朋友扶上本来就属于他的位子”
徐世昌,猛然得到了朱尔典这样目标明确的表态,自然是喜出望外,他近些日以来,一直在为袁世凯奔走,各国那里的关系岂是都走通了,现在就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的声音,现在英国肯站出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于是,朱尔典等人在北京,使出浑身解数,联合法俄等列强力量,最终在千钧一发之际,压下了满清向日本借兵的企图。袁世凯,在满清即将覆灭的最后一刻,背后带着众列强的支持,携大势回到了北京
他做出的第一个动作,就让所有人震惊
“什么他老袁也要革命也要驱逐满清,他这这这,他难道就不担心留下了千古骂名了么”
袁世凯回到北京,手掌大权之后的的第一个动作就出乎了海内外所有人的预料,他一手调兵入京,第二镇,第三镇,第六镇齐聚京城,直接清除了第一镇的武装,发动兵变,数万荷枪实弹的北洋军人,转眼间包围了紫禁城和各家朝廷大臣的府邸,然后通电全国,他袁世凯竟然是要革命
一时间舆论大哗海内外人声鼎沸,有指责的,有大骂的,有支持的,有赞誉的。几乎所有人都被老袁吓了一跳,任是谁都没有想到老袁竟然有这么一招
接下来一切进入单行轨道,满清政府下台,紫禁城被封存,满清皇族被从他们盘踞了几百年的皇宫里清除了出去,段祺瑞作为满清皇族善后总办,为宣统皇帝负责,将其和一帮子大臣一股脑儿圈禁了起来。
整编经武,接下来宣布各种改革措施,还明文通电邀请南方革命党北上洽谈组阁,组织联合政府事宜,言语中有云:
世凯身背骂名,行此霹雳雷霆之事,实属大逆不道某自下决心以来,心胆俱裂,战战兢兢,如今大事既定,却已身心疲惫,仍百死难辞其咎。然为华族之未来,为中国之百姓,此事又不得不为,此罪袁某一身当之。于斯时,袁某已行完自身可行之事,待罪于京,静待全国上下诸贤群集,赴京决断国家大事,决定中国之未来。
袁某自身唯求一死,以谢天下
在武汉,李哲接到了北京事变的消息,啪的一下将手中的茶碗给碎落到了地上,沉默良久,事毕只给了一句评价,好一招以退为进,好一个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