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十章 舆论控制

我的大明新帝国 摇摇-欲坠 8969 2021-03-28 21:08

   永乐十七年的小年,整个皇室和亲近的勋贵家族都多了一份浮躁。

   南洲这块大肥肉,已经发现在的几座金矿,无一不让整个阶层为之疯狂。

   虽然大明人还讲究一些自矜,明面上表现的不是那么疯狂,但是实际上,都已经为此做了许多准备。

   朱棣自然清楚地知道这些,所以他在进入武英殿的时候,首先就说道:“今日是小年,朕与诸位亲眷欢聚一堂,今日不谈公务。”

   他一个皇帝不谈公务,难道有谁敢跟他谈逛窑子,谈风花雪月……别开玩笑了。

   一顿饭吃的波澜不惊,但是朱瞻基的身上被无数勋贵的视线都要烧化了。

   在永乐十五年出门之前,许多勋贵和宗室还将海外看做是蛮夷之地,打死也不去。

   但是现在知道那边也不是很危险,还有大片无人耕种的土地和金矿,现在大部分人都想去了。

   即便是那些荒无人烟的地方,只要有金矿,有能耕种放牧的土地,慢慢总能发展起来。

   那里总比西北要强得多吧,西北不仅荒无人烟,还有蒙元人一些部落作恶,而且又要打仗了呢!

   就连朱瞻墉这个小财迷,都在跟张氏哀求,想要去南洲。

   舰队在后世的珀斯遭遇了流感,导致在那边待了一个多月。也是那段时间,在船上憋的太久了,朱瞻墉才真的把兴趣放在了南洲。

   那里大片无人耕种的良田,到处都是小河和金矿,让他在考虑自己的未来之余,心动了。

   在大明当一个有名无实的王爷,哪里有去南洲当一个占地几千里的实权王爷好。

   身为朱瞻基的亲弟弟,他也从朱瞻基哪里得到了确定的消息。知道珀斯那里不仅金矿多,发现的那座金矿,是数一数二的大。

   别说是一座金矿,朱瞻墉愿意去南洲,愿意去珀斯的话,他能把后世的珀斯附近,一百万平方公里都封给他。

   这可不仅仅是照顾自己的亲弟弟,更是立一个标杆和榜样。

   太孙的亲弟弟都去了南洲最偏远的角落,你们其他人还有什么好挑挑选选的?

   当然,那里的千里良田和几十座金矿会被故意忽略了。

   虽然那里的土地册封给他,金矿也赏给他,但是并不是就让他在那里当个真正的土王。

   因为大明册封王爷,王爷仅仅是有抽税权,除了王府属田,其他田地都要缴税。就连那金矿,身为王爷,最多也只能得三成,相当于是管理费。

   另外的大部分,要交给朝廷,另外还有矿工俸禄和勋贵的抽成的费用。

   因为朝廷不仅要给那里移民,还要驻军,还要给藩王修建王府,每一方面都要耗费不少资金。

   不过如今大明财政还算平稳,朱瞻基又带回来了两千万两白银的财货,有足够的资金来操作这件事。

   封藩,肯定是分几级的。

   首先是宗室封王,宗室不可能是光棍一个,还有那些勋贵家族的没有继承权的孩子们,只要过去,也能混个封爵。

   在大明之外的封藩,虽然没有先例,但是基本的统治构架,肯定是要完整的。

   否则的话,大明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最后那里却想要独立,不想纳税不可能的。

   在东方文明大一统的思想下,像西方那样的完全独立式封藩,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儒家的好处,所以后世的儒家虽然腐化,堕落,但是现在还是可取的。

   朱瞻墉的想法在宗室里面不少,但是朱瞻墉的想法在张氏面前是不可能得到允许的。

   别的不说,他现在都还没有成年,也没有成亲,就想要独自去海外,连朱瞻基也不会同意。

   最起码,也要等朱棣去世了,朱高炽登基,他成亲了,才能封爵封藩。

   但是他不行,其他符合条件的宗室和勋贵却很多,如何分配这里面的利益,就连朱棣也头疼。

   因为一切开发都只是开端,更重要的是要带着其他人一起发展到底的农业,只有农业逐渐发展起来了,才能养活更多的人。

   若只是重视金矿收益,打着去捞一笔就回到大明的想法,这样的人也不能寄予厚望。

   金矿总有挖完的一天,将南洲变成大明不能分割的疆域,才是长久之计。

   席间,来跟朱瞻基敬酒者络绎不绝,谁都知道,南洲如何划分,他的意见将会至关重要。

   这一幕,看的朱高炽都是眼热。

   而汉王朱高煦,此刻的眼神里只剩下了失落。

   永乐十四年,他被朱棣削藩,发配乐高。原本乐高没有汉王府,他们一家还能住在青州汉王府,但是在山东都指挥使靳荣被调任西北凉州,新任山东都指挥使曹猛以皇上有旨,收回了汉王府。

   他们一家寄居在乐高县衙一年有余,才被移居到新汉王府,而新汉王府比原本的规制小了一半有余。

   朱高煦现在是一介平民,新汉王府其实是赏给他的大儿子朱瞻壑,在整个宗室内部,他已经完全被边缘化。

   纵然他有万般不甘,但是现在太孙朱瞻基势大,不论民间,还是军队,都视太孙为正统。

   支持他的靳荣被调走之后,如今他想出乐安,都不能行。若不是这次沾了朱瞻基的光,得到恩赐可以入京,他还被软禁在乐安。

   来到应天府,看到如今的应天府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厂。一座座火炮,一杆杆火枪被大量生产出来,而这些全部都掌握在他这个侄儿的手里。

   他已经认命了。

   这次来京,他就想着父皇能顾念父子之情,宽宥他这一支,让他带着儿子们能远离大明,出去当个藩王。

   不仅他这样想,赵王朱高燧同样也是这样想,只要还有一点追求,都不愿意像猪一样被圈禁在王府里生孩子。

   但是,由于朱棣如今还没有拿定注意,所以,如今谁也没有得到准信。

   朱棣坐了一会儿就先行离开,饭前得到朱瞻基给的文档,又听朱瞻基说了那么多改革的想法,朱棣的心里一直还装着这件事。

   年纪大了,虽然今日朱家宗室,勋贵汇聚一堂,但是人太多,吵的他脑仁疼。

   他一走,朱瞻基身边登时热闹了许多,跟着朱瞻基一起下了一趟西洋的宗室们,各个更是将朱瞻基当做了指望。

   就连朱高煦也放下了架子,给朱瞻基敬了一杯酒,但是请求的话一直说不出口,还是朱瞻壑代替他说了他的想法。

   作为胜利者,朱瞻基这个时候十分大度,直接应承道:“侄儿带宗室出海,目的就是为了在海外开疆拓土,然后让我朱家子孙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四海扬威。

   除了南洲,西洲,还有东洲这几年也要派人过去。不论如何,任何人都有一大块封地,不小于我大明一州一府。”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朱高炽很清楚,封地封在哪里才是最重要的。地盘再大,如果土地荒寂,又没有矿产,还是难以生存。

   所以他这个时候顾不得面子,平揖说道:“这几日我也打听了一些海外各地风物。如今南洲人口稀少,没有纷争,各宗室勋贵无不想往南洲。

   但是西洲是昆仑奴的地盘,那里东部有大片平原,南部也有不少土地适宜种植,据说还有金矿。故此……还请瞻基在父皇面前多多美言。”

   朱瞻基心中一动,这朱高煦的眼光好啊。南州虽然大,没有纷争,但是除了矿多一点,良田主要在南部。而南部那些地方,各大宗室无不虎视眈眈。

   西洲也就是非洲的北部是阿拉伯人地盘,大多是沙漠。中部瘴气横行,但是物产丰富,黑人众多。

   现在人口稀少的南部地区,不仅土地肥沃,而且金矿众多,在那里发展,其实比在南洲大部分地区更有发展前途。

   因为南洲孤悬海外,谁也不会去那里。但是西洲在今后的几百年,都会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

   朱瞻基不敢受他全礼,还了一礼,也不虚头虚脑,直身后直接说道:“南洲南部大约有我大明中原一直到南粤这么大,如此大的地区,最少要封十几个王爷。不过越是向南,地盘越小,在跟昆仑奴接壤之处,地盘会大的惊人。二叔可以好好想想,究竟是选安全一点的小地方,还是选地盘更大的北方。”

   朱高煦斩钉截铁地说道:“不用考虑,我选择北方。我半生戎马,想去西洲,就是为了打仗的。在那里为我朱家打下一片天地,也算不负此生。”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好,等到尘埃落定,定不负二叔所托。不过,这件事可能要过两年才会定下来。”

   众人纷纷奇道:“如今朝廷尘嚣日上,为何又会耽搁?”

   朱瞻基哈哈笑道:“别忘了皇祖父可是一直念念不忘西征,可不愿因为开发南洲,西洲分兵。”

   不管是去南洲也好,去西洲也罢,开发都需要人手。

   大明朝初建,如今土地充裕,除了岭南,福建山多地少,百姓都不愿意背井离乡。

   如今大明最大的移民集团不是老百姓,而是军户。只有这些军户,才不怕迁徙海外,提供开发的人手。

   所以,朱棣不西征,不把帖木儿国打趴下,战争不结束,移民恐怕都还是一个梦。

   朱瞻基这样一说,众人也都明白了过来。不过今天得了朱瞻基的这句踏实话,封藩人人有份,他们心里也踏实了。

   哪怕再等两年,也没有任何人会不愿意,那些勋贵甚至还想着跟朱棣一起出征,捞点军功,回头也封一个大一点的地盘。

   “瞻基……”

   朱瞻基回头一看,行礼喊道:“有炖叔。这几日太忙,还想过后就找你叙话。”

   朱有炖清减了许多,整个人更显得玉树临风了。他露出一丝苦笑说道:“你可是把我给推到风头浪尖上了啊!”

   一帮宗室哄然大笑,但一个个脸上露出了羡慕的神色。

   这可是在朱棣废了朱氏担任宗人令之后,宗室里唯一出仕的,而且担任的还不是闲职,而是礼部五品郎中。

   其职责有二,一是掌管天下戏曲编撰,排戏,采风,监管教坊司。这个职责还不算什么,以周王世子的身份,还有些大材小用。

   不过监管教坊司,也是个容易拉关系,油水丰厚的职位。因为那些罪臣之后想要除籍,都要通过他。

   而且他又掌管天下刊物,话本小说出版,这个权力可就大的惊人,因为等于控制了天下读书人出书成名的渠道。

   他说哪本书能出版,才能出版,他不点头,哪怕是“衍圣公”府想出书,也不行。

   朱瞻基当初点了一把火就走,朱有炖坐在这个位置上战战兢兢,生怕那里做的不好牵连到了周王府。

   但是正因为他行事谨慎,又不需要看其他人脸色,只向皇室负责,所以反倒做出了一些成绩。

   朱棣原本只是看在朱瞻基的面子上,安排了朱有炖负责这两项工作。但是当有个自己人坐在这个位置上之后,他逐渐发现了好处。

   首先,大明那些靡靡之音的戏剧少了许多,许多弘扬英雄主义,宣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戏曲和小说却多了许多,对于引导民间风气,有很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如今大明建立了出版法规,严禁盗版。

   这样一来,出书不仅不用自己花钱,销量好还能赚钱,不至于让那些无良书商一边收作者钱,一边收读者钱。

   而且,朝廷直接控制住了各地的出版标准,那些鼓励造反,甚至是扭曲是非的书籍,戏曲,再也不能上演和出版。

   虽然朱棣还没有领悟到舆论宣传的深层重要性,但是已经看到了规范出版,规范演艺市场的好处。

   所以朱有炖现在颇受朱棣重视,并且让內监印书坊,刊印了周王的《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四本农书,每本刊印了万本,总计四万本。

   这四本书由朝廷统一分拨各地县衙,并要求各地县学要教学生们会辨认野草,食物,知道各种能救命的本草。

   这一下可让周王出了大名,天下无人不知。除此之外,竟然还有六百两银子的稿费,朱棣还另嘉赏了三千两。

   能千古留名,还能有“稿费”,宗室众人无不羡慕异常。

   当然,坐在这个位置上自然会面临无数的指责和抨击,被无数人恨之入骨。

   可以说,要不是朱有炖的宗室身份,他恐怕早就被那些读书人给弄死了。

   朱瞻基虽然了解不多,却也知道,这两年,发生了好几起处死多人的案件,全都是因为不服朝廷出版条例,刊印造反倾向书籍的。

   大名鼎鼎的“衍圣公府”,自以为有天下读书人庇护,刊印了一本《蒙元溯正录》将蒙元统治划为正统。

   这件事被朱有炖举报给了朱棣,朱棣直接派人将孔府围了,削了衍圣公爵,让他们换一个家主,并且收回所有已经售出的书。

   这件事闹的沸沸扬扬,朱瞻基下西洋回到柯枝的时候,就接到了这方面的汇报。

   对此,朱瞻基只觉得大快人心。

   想到他们在明末的所作所为,朱瞻基就觉得恶心。俗话说虎父犬子,但是这一家子,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孔夫子要是在天上看到这一切,不知道会是什么感受。

   也有因为寓意不详,被要求修改内容的,其中就包括了《西游记评话》。

   在来这个时代之前,朱瞻基一直也认为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但是他最多是个汇编者,并不是原作者。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他们在朱瞻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

   而在朱瞻基出生之前,也已经有了《西游记评话》只不过,现在的西游记与后世大相径庭。

   现在的西游记只有不到二十万字,原本是戏曲,因为大受欢迎,出版了白话版的小说,专门给那些说书人说给老百姓听。

   而且这里面的故事情节也非常简单,只有后世的大约三分之一,有孙悟空拜师学艺,有大闹天宫,也有去西天取经,只是没有后世那么细致。

   因为是戏曲改编,前面的内容几乎一样,但是后面的内容大不一样。

   这里面,就有孙悟空到底是佛教弟子还是道教弟子的区别。

   明末清初,寺庙的势力庞大,比蒙元统治者的土地还要多,他们也是大明最大的地主和富豪。

   所以,在他们的安排下,原本拜道教菩提祖师为师的孙悟空就被赶出师门,最后入了佛教。

   这个时代,也是三教合一的时代,老百姓们不在乎孙悟空到底是属于哪一教的,儒释道都三教合一了,还用分那么清楚吗?

   但是朱瞻基很清楚这种影响力有多大,这本在如今还是一本上不了台面的小说,在后世的吴承恩汇编以后,就变成了古代四大名著。

   这种几百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直接让所有人都接受了这种文化的熏陶,认可了佛教的正统地位。

   所以,朱瞻基直接就跟朱有炖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将所有版本的西游记全部搜集起来,然后进行统一汇编,以后形成只有一种情节的小说,而且还是以道教为尊。

   后世版的《西游记》,在大闹天宫以前,孙悟空无人可挡,在大闹天宫以后,一个小妖怪就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关键就是因为和尚们的改编。

   朱瞻基就看过道教身份孙悟空的小说,孙悟空是道教身份,违反天庭法令,被压五指山。

   玉帝不是道教身份,虽然不敢明说是皇上,但是差不多人人心知肚明。

   如今这个时代可不是满清,在朱有炖上任以前,并不以言定罪,也没有文字狱。

   如今的大明有了这方面的法律,也是受到朱瞻基的影响,并且舆论环境比较宽松,跟满清的文字狱根本不能比。

   孙悟空违反天律,是被菩提祖师压在五指山下,根本不是如来佛。

   后来天帝自觉天下教派太多,要儒释道三教合一,便于管理,才将孙悟空放了出来戴罪立功。

   孙悟空是道教,猪八戒也是道教,猪八戒的九齿钉耙都是太上老君打造的。

   他跟孙悟空一样属于戴罪立功。

   这个时代的西游记,受到了现实三教合一的很大影响,内容基本都是佛教和道教的合作。

   所以唐僧,沙和尚出错,就是道教的神仙出来安慰孙悟空,猪八戒。若是猪八戒,孙悟空出错,就是佛教的神出来擦屁股。

   看到这样跟后世完全不同的西游记,虽然处处隐射现实,但是的确很有趣。

   这就相当于两家公司合作,然后派了四个人,成立了一个项目小组。

   项目小组里面勾心斗角,而上面的神仙打架,他们也要遭殃。

   而后世吴承恩汇编的,变成了前半部分是道教大,后半部分是佛教大,而道教的孙悟空,猪八戒,最后竟然被佛教封佛,真是滑稽。

   朱瞻基当然是要求将孙悟空与猪八戒继续写成道教,然后进行汇编,形成一套完整的小说,而不是现在简略的话本。

   至于隐射现实,连朱棣都不在乎,更别说朱瞻基了。

   有时候无聊了他就在想,后世的西游记大变样,大家可别怪我哦。

   听朱有炖兴奋地抱怨了一番,再跟其他宗室联络一下感情,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一帮小孩子想要看烟花,但是宫中明火管理甚严,这事必须要朱棣做主。

   派人去跟他说了,他的心情不错,立即答应了,但是要求多派内侍防备。

   其实烟花燃放都是在武英殿之南,宫中御河的南侧的演武场,这里远离其他建筑,在宫城的西南角,还从来没有因为燃放烟花起火过。

   数百人冒着寒风移驾演武场,宫中没有执勤的宫女和太监们也都凑过来看热闹。

   朱瞻基十几个孩子,还有其他宗室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一百多人,兴高采烈,就连吃饭时候要睡着的霏儿这个时候也跟哥哥姐姐们一起激动不已。

   这个时代,好玩的事务太少了,过年是每个小孩子一年到头的期盼。

   当光彩夺目的烟花升上了半空,也宣告着永乐十七年,走到了尾声。

   永乐十八年马上就要到了!

   (一夜没睡,完成了第二章。总计一万两千字。这一章本来开始写到西游记那里都有六千字,但是关于衍圣公和西游记的内容太敏感了。最后删了大约一千字,又重新修改了很久,争取不那么引人争议。)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