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坠子书
各供销社都托她帮忙订货,先是县里,接着是临水地区,外地区她的同学也找来了,而且订货量越来越大。
这本来是好事,可当他们提出赊销的要求时,引起的悠悠的注意,这可是大事,八十年代中后期,多少国营企业就是因为三角债破产倒闭
悠悠把其中的厉害关系告诉了姥姥,姥姥又转告给胜男舅妈。于是,新的制度形成了,不论货物多少,一律现款提货。
进入7月,韩屯村的五百多亩簸箕柳,让石庙村以每亩300元的价格买走了。当然,得他们自己收割。
韩屯村只是收割了生产堤上的条子,村里五十岁以上的男劳力,晚上还是集中在地窨子里干条编,每天晚上都熬到十点多。
上了年纪的妇女,帮着服装厂打零工,这个活计比干条编挣钱。就连十多岁的女孩,晚上写完作业,也帮着订纽扣,剪线头。
今年“三夏”过后,村里来了两个瞎子说书,他们是梅庄村的两个瞎子艺人,说的是这里的传统曲目坠子书。由于说书的艺人大部分都是盲人,人们习惯的说法就是瞎子说书。
他们是两口子,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因天生的双目失明,从小就拜师学坠子书,文革以前虽然辛苦,收入还可以,起码生活没问题。
文革开始,老的坠子书被列为“四旧”,又没有新的唱本,他们俩就待在家中,尽管有队里的补助,生活也相当的艰难。
79年改革开放,收音机里开始播放,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现在,农村里有收音机的较少,一般人还听不到。
不过,说书的闻音知信,农村说坠子书的开始了。他俩把孩子交给家里人,就开始到处流荡着说书。
瞎子说书在农村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直到八十年代末,农村别说电视了,就是收音机也很少,娱乐生活极度匮乏。
按照农村的惯例,说书人住在场院里,由各家轮流送饭,报酬也是各家兑的,每天一元钱。麦后天热,吃住都方便。
十多年没听过坠子书了,看到他们两口子带着包袱和乐器过来,大伙热情的招待了他们。孩子们高兴的大呼小叫,“说书的来了,说书的来了。”
他们先找了村里的干部,询问让不让自己留下说书。看着大伙热切的期盼,几个村干部合计了一下,就让他们留了下来。并且定下了坠子书的内容:包公案,每天一元的报酬由村里同意支付。
几个热心的村民,帮他们把包袱放到场院里,并从场院里搬了桌子和凳子放到了大街中心,地窨子的前边。韩德库还是热心肠,跑里跑外的跟着张罗。
电工还专门扯过来两个电灯泡,说书人不用照明,是给大伙准备的。让大伙在听坠子书的同时,顺带着干条编。
吃完晚饭,村民都搬着凳子,每人携带一捆条子,围坐在说书人的周围。
男艺人坐在桌子后的正中间,女艺人站在桌子的右侧。桌子上放着个搪瓷茶缸,里面满满的一杯开水,桌子的前面放了个灌满开水的暖水瓶。
坠子书的伴奏乐器简单,就一把坠琴和一个脚蹬梆。男艺人断断续续的拉着弦子,调音找感觉,脚不时的蹬下梆子。女艺人手拿简板,配合着坠琴敲打。
等人到了差不多了,大家就开始催促:“人来齐了,开唱吧。”
男艺人拉起弦子先开口唱:三国战将数马超,能掐会算诸葛高,长板坡上数赵云,张飞大喝当阳桥。这是首定场诗,每位说书先生开书前的必吟诗句。
许多的老人听了就议论开了:“先生,功夫没丢,十多年了还是老腔调。”人们私下里叫他们瞎子说书,当面还是喊先生,这也是对他们的肯定。
男艺人谦虚的说:“生了,手生调也生,大伙多担待。”接着又唱:当啷啷三声响书言归正,小弦子一拉闻正风,要听文来《包公案》,要听武来《杨家兵》。老少爷们都想听《包公案》,俺们就从头说给大伙听,今晚先唱包公的《小出身》。
接着,女艺人才开始唱:书归正传,……
俩人配合着唱,有大段的叙述,有精彩的对话,还有形象的口技。唱到关键处,女艺人简板紧敲,更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男艺人的弦子拉的得心应手,与唱腔紧密结合,就如同与演员对唱一样,你唱一句我学一句,即起到了伴奏作用又烘托了演唱气氛,听起来使人还感到有些幽默感。
村里人都听的如痴如醉,就连孩子都没有出声的,整个场面安静极了,只有乐器声和说书声。
他们口干了,就端起茶缸喝口水。每次放下茶缸,就有人主动过去给他们倒满。
说书一直持续到深夜,到了夜里11点,开始有人提要求:“先生,唱段老包过阴吧,还是那个好听。”
俩艺人嘴上说着:“那是封建迷信,政府不让唱。”实际的唱词却按人们的要求,给大伙来上一段。
大约唱到夜里12.00才结束,孩子们困了,大人给盖条夹被,就睡在旁边的席子上。
他们连着在韩屯说了二十天,才把一部包公的《小出身》说完,大伙听上了瘾,留下他们接着往下说,下面还有《铡西宫》《铡国舅》《铡驸马》几个唱本。
结果全村的孩子,都跟着学会了。每晚开始的时候,坠琴刚拉响,就抢着唱上两句:咱们闲言少叙书归正,论听来倒不如咱把正本行。
两个艺人也乐意留在韩屯,他俩高兴的说:“你们村的人心眼真好,家家给俺送饭都带着肉,就是不给钱,俺俩也愿意在这里说书。
悠悠每天都把他们的唱词录制下来,放到自己的商城里出售,把后世的老人们高兴坏了。
他们的评价更绝:“这都多少年了,终于听到这正宗的瞎腔了。唱坠子书,就得盲人才能唱出这个调。”
不怕你们笑话,这些年俺俩过年也没舍得割过肉,都是亲戚给送点吃。这些天在你们村里吃的肉,比俺们过去那十几年吃的都多。”
喜欢电商穿越七零年代请大家收藏:()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