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分等级
结果,赵芳没来,宝山奶奶也没来,宝山的父亲来了。他把包袱系上,提起来就走,嘴里连连道歉:“孩子这就结婚,这些东西不能卖,你们多担待。”
这件事情,被村里人议论了好久,都说宝山奶奶做过了,哪有奶奶卖孙女嫁妆的,宝山的奶奶得有十几天没出门。
到了晚上,一家人在一块,对收来的布鞋,做了简单的包装,主要是分清型号和款式。
这么多的鞋放在一起,手工的优劣就明显的看出来了。特别是绣花鞋,绣工的差别立显。即使是男式的布鞋,做工也能分个三六九等。
这些具体的细节,还是让舅姥奶她们费心去吧。在悠悠的商城里,这个年代妇女的手工活,是从小练就的基本功,都能称得上优质品,后世人的手工活,拍马也赶不上。
到了第二天,石庙和周楼等附近的村庄,来卖布鞋和鞋垫的人就多了,每个人都带着个大包袱。
姥姥和舅姥娘俩人根本忙不过来,只好临时请来“老骡子”和韩道伟的母亲帮忙,她们俩比较清闲,算账又快又好,也敢说敢道的,不怕得罪人。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而且人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远,看来到春节也消停不了。
姥姥就对她们俩个说了,每天给她们一块钱的工资,请她们长期的帮忙。她俩开始还不好意思,直到舅姥娘说不要钱就请别人了,她们才算把钱收了。
钱花的是真快啊,每天都是三四千的往外支,光是石庙村就四百多户人家,那家不存着十来双布鞋和鞋垫,一家就是三四十元,光是这一个村,就得近二万元。
现在是冬闲季节,自从悠悠家开始收购鞋垫和布鞋,各村的妇女,做布鞋和鞋垫的多了,赶集买绣花线和鞋面的也多了。
平城县梅庄村的妇女,带着布鞋和鞋垫来卖,姥姥也收下了。洪城县其他公社的人来了,也照样收。
“老骡子”和韩道伟的娘,两个帮忙的,还真负责,她们俩质量关把的比较好,账算的又快又准。难怪她俩在村里,是大伙公认的明白人。
还真亏了她们两个,质量把的严。通过收布鞋和鞋垫,悠悠知道了,农村人可不都是憨厚老实的,贪小便宜的大有人在。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卖的大多是以前的存货。十几天过后,就有新作的了。一些人为了加快速度,质量就下来了。
鞋底纳的稀针大线,绣花专挑简单的花样,就连鞋垫也减了一层布。
好些人看到大型号的鞋贵一毛钱,就转做大号的鞋,其实比起小号的鞋来,大号的也费不了多少工夫。
碰到这种情况,她俩就一句话:“这活俺们拿出去,丢的是韩屯的人,你们还是留着自己用吧。”
刚吃过早饭,人少的时候,她俩就帮着包装整理。基本上,每天的货物,当天就能简单的整理出来。悠悠在商城里,再进行精包装。
绣花的门帘,还真收了十几个,尽管规格是一样的,可是每个都不相同。门帘和布鞋不同,件件是精品。
悠悠先挂出了十件绣花门帘,销售采取的是网上拍卖形式,一个星期的时间限制,最高的一件拍到了38888元,最低的也达到了36888元。
悠悠在商城里开设的手工鞋专柜,更是当天就卖火了。后世的人们注重保健,对纯手工的布鞋,那是好评如潮。
没人计较做工上的些许瑕疵,还有人说这些许瑕疵,是鉴定手工鞋的真伪的标志。
悠悠让姥姥看了这些评论,姥姥嘲笑得说:“你那里面的人神经有问题,有毛病的东西反而成好的。”
收购这些手工活,带的悠悠家的代销点,也红火了起来。这里不仅有红白糖和肥皂洗衣粉等紧缺货物,还有各种物美价廉的服装、鞋袜和床上用品。
悠悠姥爷也跟着忙,收购东西在原来的卫生室里。东面的代销点里,姥爷经常忙的不可开交,不时的喊姥姥过来帮忙,每天的营业额都过千元。
姥姥只好再增加人手,让“大一号”的二伯娘来帮忙。“大一号”今年又怀孕了,她大伯娘给她看孩子,俩老人盼着她再生个儿子,就一家一个男孩子了。
自七六年上大水,他们三家就合在一起吃饭,喂的牲畜都在一起,有“大一号”掌管。村里的分红,各家是各家的。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的,让村里人眼热。
“大一号”的大女儿景芝,今年19岁了,已经找好了婆家。这两年韩屯村出了名,他们也准备倒插门。
本来说好了今年结婚,结果“大一号”怀孕了,就让他们推到明年,等“大一号”生了再结婚。女婿进了门,丈母娘再生孩子,总让人感到别扭。
到了年底,全县的服装加工厂发展到327个,工人一万余人,每天的加工量就达到了十万多件,几乎天天都有货车来运服装。
韩屯村,每天的管理费就是一千元,一个月就是3万元,成了村里的一项重要收入。
每件衣服的平均利润3.50元,也就是说,这些加工厂每天带来35万元的收入。分为四份,每份接近9万元,一个月就是270万的收入。
这些服装,还不到悠悠销售量的一半,大量的货物,是悠悠在商城里订购的。那些货物的利润,就是悠悠家自己的了,每个月大体上是1500万元。
深南那边两个公司加起来,每个月3000多万的收入。
临水地区的收音机厂,给自家带来的利益,反而是最小的,每个月才20多万的收入。
李保国的震宇分公司,每个月也能有100万的提成。这些加一块,大体上能支撑住在临水地区,收购手工制作的。
幸好每年不足半年的农闲季节,悠悠每年还能剩下一半的收入,可以干些别的事情。
尽管悠悠尽心尽力,可是这些钱分散到各家各户,每人一个月不到20元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还真是难啊。
喜欢电商穿越七零年代请大家收藏:()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