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的战火四下燃起,首先最有野心的就是奥斯曼帝国的哈米德二世,如果是跟远东作战哈米德二世会有所顾忌,但是小小的汉志王国,根本就不在他的眼里,再加上开战之后英国人的暗地许诺,这更加让哈米德二世肆无忌惮,野心勃勃。
根据汉志王国的实力,哈米德二世估计自己的奥斯曼特卫部队,最多也就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彻底击溃汉志王国北部的防线,一个星期就可以打到麦加城,但却在奥斯曼帝国数十万吨的炮弹打完之后,汉志王国出现了一支精锐的部队。
清一色的6.5毫米口径的步枪,虽然枪口径小,但射击精度较好,给特卫军队造成了不少的伤亡,同时他们还装备有了新式的山炮和迫击炮,这让奥斯曼的特卫部队,吃了不少苦头,同时推进的速度也大大减低下来。
十九世纪以来,步枪作为陆军士兵的主要武器,但结构还是简单的,一般多采用毛瑟步枪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口径在6至7.5毫米范围内,这样的话步枪在射击的时候后座力较小,易于士兵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准确度。
但是枪弹口径过小的话,弹头虽然飞行稳定,侵彻效果好,但停止力反而不高,威力自然就稍嫌不足,但口径小枪机闭锁时极为牢固,一般不会发生膛炸、枪管爆裂、枪栓突耳断裂等情形。
这批新武器出现在战场上之后,哈米德二世自然高度重视,因为他最担心的就是远东在这里插上了一脚,在一番考证之后,这批武器与远东集团所使用的不同,哈米德二世也准备放下的时候。
内志王国方面传来了一条消息,告诉了他这批武器装备,是小日本在准备侵华的时候,被远东集团缴获的武器物资,现在远东把这批武器出口给了汉志王国,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哈米德二世很快就验证出来。
紧接着,哈米德二世就与英国中东地区代表,驻也门地区的总督柏拉图进行秘密协商,两人很快就达成了一条协定,随后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外交代表同时向远东提交了抗议,要求远东收回已经出售给汉志王国的武器物资,并且保证以后不在中东地区出售武器装备。
但立即就遭到了远东方面的拒接,这次代表远东出面的是黄松,李宁宇在看到俾斯麦转来的电文之后,当场就气的咬牙切齿,先不说谁对谁错,凭什么其他国家可以在中东地区出售武器,而远东集团就不行。
所以李宁宇干脆直接派出黄松,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同时还发表声明,远东集团目前没有出售给汉志王国任何武器装备。
其实李宁宇这句话只说了一半,他的意思就是这批武器第一是环宇集团出售的,第二这批武器不是远东生产的,而是缴获小日本的。
但这句话,彻底将大英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推到了墙角,英国驻也门地区的总督柏拉图,立即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国内当局,本来就密切关注这件事的爱德华七世,立即亲自给李宁宇发电,语气要委婉很多,主要还是希望远东不要站在汉志王国那边,并且暗示如果远东想一起瓜分沙特阿拉伯地区,可以与众人一起。
看到好友爱德华七世的电报,李宁宇心情也稍稍的缓和了一些,但随后还是回了一封电文给爱德华七世,说明了一些情况,比如远东这次进入中东地区,并不是来侵略和吞并,只是单纯的结交中东国家,但谁想李宁宇的友好,却招来了别人的子弹,所以这样的羞辱,李宁宇必须要亲手解决。
可以说李宁宇的电文,几乎说出了所有的实情,但是在英国当局和哈米德二世的眼中,就不是那么回事情了。
爱德华七世刚刚接位不久,再加上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所以一些王公贵族纷纷向国会提出,要借这次机会,好好的敲打一下远东集团,要知道远东可以在亚洲称霸,并不代表可以来中东地区撒野,这里可是英国人的后花园,在说当时要不是英国人站在远东这边,南亚的战役,远东与法国胜负还不一定呢。
英国人这样想问题,一点也不奇怪,但是他们忘记了一件事,如果没有英国人的改投阵营,那么远东最多也就是陷入苦战,最后的胜利者还不知道是谁,而远东说不定现在已经打到了印度去了。
英国与远东的分歧,跟奥斯曼帝国无关,但是英国人的态度很重要,所以两国直接达成了共识,英国地中海舰队与公海舰队同时起锚前往亚丁湾地区,似乎准备围堵远东海上的运输线。
随后就连不信任海军的哈米德二世,也紧跟其后的命令奥斯曼帝国海军舰队,从金角湾,准备配合英国人的动作。
其实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对于奥斯曼帝国当时在欧洲的扩张,起到了很多贡献,1517年远征北非地区,包括阿尔及利亚、埃及、希腊,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国王阿齐兹,希望加强奥斯曼帝国海上的军事力量,以及奥斯曼帝国对海外地区的控制力,并尝试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规模希望是在英国、法国以后最大的海军。
所以1886年的时候,英国巴罗船厂就开始建造奥斯曼帝国首艘潜艇,但经济崩塌的奥斯曼帝国无法能支撑需要大量经费的海军,接任者哈米德二世一直就不信任海军,认为昂贵的海军在当时的俄土战争中毫无用处,于是大部分战舰锁在金角湾内。
这次也是为了表面上配合英国给远东施压,所以哈米德二世干脆就将自己不看好的海军,给派了出来,看起来一副支持英国,其实就是假惺惺的在作秀,不过暗中却加大了在汉志王国北线战场的投入。
欧洲,一直是远东情报最重视的区域之一,所以英国与奥斯曼的异动,李宁宇很快就知晓,这三只舰队的情况,也出现在了李宁宇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