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585章

  如岳爷,如辛弃疾,他们分明是为了百姓和家国大计,才选择义无反顾去匡正朝廷,劝君王能明辨是非,做出更好的决策,并都愿意身先士卒,浴血奋战。

  为此,他们总是会得罪人。

  可他们又不蠢,又不是什么没有脑子只会打仗的武将,怎么可能看不懂这么浅显的道理?

  可为什么总有些人要去抨击他们呢?

  或许,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太过害怕皇帝和权臣,虽没有生在封建时代,但心还一直封建着吧。

  为众人救火抱薪者,不可使其冻雨风雪。

  也许有人觉得,这是思想上的一种进步。

  他们从各大典籍上知道岳飞、辛弃疾这些人做的不少事情得罪了很多人,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很愚蠢的,认为他们应该从众,不要去触霉头,所以才会抨击。

  可光是在封建时代,都敢于真正为百姓请命的人,到头来却遭到不少后世百姓的抨击。

  这,能算是思想上的进步么?

  江逸不由沉思起这个问题。

  只可惜,他暂时没有想到答案。

  但这个问题埋在了他的心里。

  他想,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先祖能告诉他原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就在他沉思之时,先祖的声音徐徐响起。

  第903章 穿越时空的词诵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江逸见先祖念完第一句就不念了,便靠上前,郎朗诵道: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一听后生念了,辛弃疾眼眸一亮,放光地看向江逸,跟他一起道: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江逸见状,就把自己的声音压得很低,只充当一个牵引的作用,让先祖尽情地吟诵出这首诗。

  他可不认为,自己干了段时间主持,读出来的词能比先祖本人诵的还好。

  见先祖彻底投入之后,他就越发降低声音,到后来直接无声划水。

  反观辛弃疾先祖代入进去后,声音越发抑扬顿挫,浑身上下瞬间多了些中气,只是整个语调都透露着忧思和无奈。

  他像第一次登临北固亭那般,想起了孙仲谋和刘裕。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曾经,自己只是老之将至,现在却已两鬓白发。

  岳爷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如同重锤般敲打在自己心中。

  可他已经尽力了啊,不管朝廷给他个什么职务,他都会力所能及的做到最好,争取能让朝廷看到自己的付出。

  只是,到了现在,朝廷又怎么可能再用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呢?

  一念及此,辛弃疾不禁仰天叹息: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的话音响彻雨夜,大雨好似尖锐的石子般砸在他的身上。

  他闭上眼,又再次睁开,周围的世界茫茫一片,就像他的人生再无方向。

  忽然之间,他像是想起什么似的,立即定神看向江逸,打算唤个下人拿伞过来,不要淋着了后生。

  可二者眼神交汇的瞬间,他从江逸的眼神中,看到了一股出奇的自信。

  任凭雨下得再大,他也没有退回亭子,而是默默地站在他面前,把身子挺得笔直,好似一杆标枪挺立。

  青丝,他的头上,唯有青丝无白发!

  今天的他,不就是昨日的自己吗?

  辛弃疾不由如此想着。

  江逸和他隔着半米的距离,一青一老,看着距离很近,又似是十分遥远。

  二者两两相望,共同吟完了这么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音冠绝古今,无数观众的耳边余音绕梁。

  他们,一个似乎看到了曾经,一个似乎,看到了未来。

  多年以后,江逸和许多年轻的观众也会和先祖一样,长满白发。

  而正值白发的先祖,何尝不是当初的青丝少年?

  江逸冲着他,伸开双手,合掌抱拳,躬身一拜,以今敬古。

  先祖神色郑重地等他行完礼,问道:“后生,你怎会这首词?”

  江逸郑重道:“先祖,不仅仅是晚辈,后世的数以千万计的读书人,都背过您的这首词。”

  “背词?”

  辛弃疾诧异道:“背词作甚?”

  “很多诗词,不过是我即兴抒怀之作,你们为何要背?”

  一听到这问题,华夏观众顿时喜笑开颜。

  “看到了没,先祖都说不用背!”

  “先祖这可是您亲自说的啊,我们要是不会背您这首词的话,您可千万不要怪我们啊!”

  江逸说道:“后世背诗词,就像是先祖看古代的典籍一般,孜孜不倦。”

  “哈哈,江神你敢不敢再夸张一点,我怎么没看出来自己孜孜不倦了?”

  “楼上你懂点事情好吧,难道江神能当着先祖的面说:啊,先祖,我们都是迫不得已才背您的诗的?”

  “嗯嗯有道理,到底是我年轻了啊,江神你要是被威胁了就眨眨眼!”

  观众们一下子就乐了,这不是在逢后世说后世话,逢先祖说先祖话嘛。

  果然,聊天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方开心。

  一些外域人听到这诗词,除了一头雾水别无所获。

  但看江逸和辛弃疾朗诵起来如此上口,再配上这雨夜气氛,竟是有一种即便听不懂,也让人倍感肆意的感觉。

  他们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懂那个什么封狼居胥,什么元嘉草草,竟是如鲠在喉,若有所失,不搞明白总感觉有些膈应。

  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走在大街上,偶然听到了一首很好听的英文歌,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该怎么打出这个单词一样难受。

  “有没有哪位学过中文的同胞,可以详细告诉我一下这首词的意思和背景不?”

  不少外域人用英文彼此询问起来,第一次发现自己像是个文盲似的,明明看到了很不错的意境,也能够被声音代入进去,看得懂画中人为何满面惆怅,却硬生生不知道内在的意思。

  “唉,看得我都想学中文了,这个民族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

  “我觉得这些诗词不亚于许多的现代诗人,可是我们看不懂……”

  “我之前在华夏看到过这首诗,我也试着用中文读过它,可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其中意境,大概是我不知道它的背景吧!”

  “现在我知道之后,再从节目里听到,再去读,发现这里面真的有许多我当初错过的精华!”

  一个曾经在华夏学习过中文的外国人,激动地敲击着弹幕:

  “我现在才知道,江逸为什么说华夏不仅仅有秦皇汉武,更有诗词歌舞、锦绣文章了!”

  “若是真正了解了这些,我想每个人都会被华夏先祖的志向和情操感染,光是看这些诗词,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时代的景象!”

  这一刻,越来越多的人,打开了想要了解华夏诗词文化的大门。

  他们原本以为,这些诗词加起来,充其量最多几百首就完事了。

  但在后来,他们越了解越觉得不计其数,干脆查了查具体数字……

  宋词作品存世约:20,000首……

  唐诗作品存世约: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

  第904章

  “oh!my-god!华夏的唐诗宋词,光是现存的就有七万五千七百三十首!”

  看到这个数字,一群外域人顿时就懵逼了,嘴巴微微张开,眼睛忍不住撑大,好像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就典藏华夏对华国的那些朝代来说,除去唐宋之外,他们华夏还有秦汉明等各大时期,这些时期的要加起来,会不会更多?

  脑海中,响起一阵海啸席卷,“哗啦哗啦”的声音。

  他们瞬间觉得自己好似乘着一叶扁舟,在华夏文明的茫茫大海中,如同蝼蚁一般渺小。

  “华夏拥有的文明实在太过强大和璀璨了!”

  “我越来越想了解那个东方古国了怎么办?”

  “讲真,若是华夏人能多点有骨气的人,再加上身上承载的这份文明,那他们真就值得全世界仰望了!”

  “可惜可惜,他们那里崇洋媚外的人太多了,我们瞧不起他们不是没有原因,恰恰相反,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足够的理由和根据。”

  外域人在弹幕中不断的交流着,许多华夏观众心里可都憋起了火。

  一个曾经来过华夏的外域人,在竖屏直播间下的论坛打字道:

  “我也曾因为仰慕这份文明涉足过华夏,那里的底蕴是真不错,说是世界之最一点也不为过,光是兵马俑就令人叹为观止。”

  “可是,那里许多人似乎都有股骨子里的自卑感,我最开始会把他们当成天朝之人,足够尊重,甚至羡慕和崇拜他们。”

  “可总有些人对我却像是供爷爷和父亲一样,整得我在那里越来越觉得自己高他们一等,说实话那里的确可以算作是我们的圣地。”

  “只不过,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瞧不起他们了,他们本该是骨子里和文明上的巨人,本可以挺胸抬头的和我们相处,却对我们卑躬屈膝。

  我若是华夏先祖,看到这一幕必会对这部分人失望至极。”

  说完,屏幕前的白毛老人撤回敲击键盘的手。

  这话,他是说给华夏人听的,他希望华夏人能够意识到这点。

  虽说是外域人,但他并不仇视这个民族,可拥有这样文明的群体,竟然有不少人是跪着的,怎能不叫人唏嘘?

  果然,此话一出,瞬间激起了无数华夏观众的热议。

  “华夏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你们要抓盯着那部分人看我们没话说,他们确实丢脸,但代表不了主流!”

  “华夏的同胞们看到没,我们的骨子里要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别人又怎么可能看得起我们?”

  “尊重,从来不是靠卑躬屈膝求来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民族立场和自信,只有这样,无论碰到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能昂首挺胸!”

  屏幕前,越来越多的华夏观众,心底都燃起了一团火。

  这团火叫做――文化自信。

  我们本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明有多璀璨和值得骄傲,可不知何时这团火居然趋于泯灭,但不要紧。

  只要心底还有一丝星星之火,我们都能让它化作熊熊大火,燃烧整片平原。

  这是我们生来就有的能力,我们的祖先早已把它刻在了我们的血脉之中。

  烽火已经传承到我们手里,纵然微弱了些又如何?

  大不了,重燃便是。

  辛弃疾听后世居然背得孜孜不倦,更加疑惑了:“你们如此爱我的诗词?”

  “诗词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华夏后世对唐诗宋词一直都有所涉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