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714章

  可在饱受重压的情况下,能清醒思考的能有几人?

  没准那个时候华佗一时半会想不开,或觉得那曹操和狱卒不识货,干脆就一把火烧了算了。

  “既然如此,无论此景是真是假,老夫都在这里多待两日。”

  华佗豁出去了:“待我完成青囊书之后,再交给你,你务必要让这本书流传后世,务必要让天下的百姓少生病,活得快活一些。”

  “您真不怕晚辈心术不正?”

  “老夫一生阅人无数,不说算无遗策,但看人还是准的。”华佗正色道,“你,可信。”

  “那,晚辈恭敬不如从命,多谢先祖。”

  江逸拱手而拜,说实话他还是对青囊书兴趣不大,但必须得先把这位老祖宗稳住了,等他看到后世之后,没准自个就想留下来了呢?

  毕竟,这些精通中医的老祖宗,要是看到西医当道,心底能服气?

  尤其是华佗先祖,从他在应对曹操这件事情上,就足矣看出他的傲气。

  现在看来,就差最后一把火了……

  第1125章 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华神医,还有个人等着您救!”

  太宗皇帝在一旁着急了,怎么会没人需要华佗呢,他的女儿可一直饱受气疾摧残!

  想起当年的观音婢就是因此而死,太宗皇帝无论如何也不想再承受失去李丽质的痛苦。

  “谁?”华佗问道。

  “我的女儿,李丽质,她如今才十八岁,便已染上了气疾,我找遍天下名医都毫无办法,不知华神医,可有救命之策?”

  华佗一听是气疾,神色这才凝重一些:“既是气疾,的确可为重病,你且带老夫去看看你女儿。”

  带不了啊……

  江逸寻思着,他现在还没办法能带古代人到另一个古代。

  太宗皇帝看了眼,见江逸一脸为难,便知这事情行不通。

  但江逸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在心中快速思考主意。

  中医最厉害的地方之一就是望闻问切,不能切,望闻问总行吧?

  古代的“气疾”,包括“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

  用今天的话说,当年的长孙皇后,和现在的李丽质的病,有可能是呼吸道系统疾病、心脏病、肝病、肾脏疾病等。

  这几种病就是现在的医生要治疗也十分困难。

  他打开时空之镜,上面出现了李丽质在御花园里游玩时,不小心咳嗽的模样。

  华佗定睛细看,问太宗道:“这症状何时开始初显的?”

  “孩童时,但那时症状并不重,而且太医开的药都能压住,后来那些药的效用越发减弱,现如今太医也束手无策,只有短暂调养之方,无法根治。”

  “让她伸伸舌头。”

  华佗说道,看到这画面,他大概就知道自己见不到这个女孩了,也就没办法把脉,只得从身体的其他特征来分析。

  江逸心念一动,让李丽质可以听到太宗皇帝的声音。

  太宗皇帝很快按照华佗的吩咐,让李丽质把一切都照办。

  “这样,老夫先开一副药方,让她按照此法服用三月,以观后效。”

  华佗拿起毛笔快速书写了一份药方:“现在开始医治不算太晚,要是再晚个一年,恐怕只有神仙才能救了。”

  “江逸,快,快把这药方给丽质!”

  太宗皇帝把药方塞到江逸手里,向华佗连连道谢,一点也没有皇帝的架子。

  江逸看着这样的太宗皇帝,心中感慨万千,要说这李世民,其实命也不好。

  作为李世民的结发之妻,一个和李世民留下千古佳话的皇后,长孙无垢三十六岁就去世了。

  而那一年,李世民自己也才三十七岁,相当于不到四十就失去了无可替代的发妻。

  想想吧,当一个功高盖主的男人在外南征北战,刀口舔血,却在朝中有不少对手时,

  当一个皇宫里上至嫔妃,下到宫女等等都已经在太子的笼络之中,随时可以谄媚李渊杀掉他时,

  有这样一位妻子,代替丈夫孝顺他的父皇,并主动同后宫妃嫔交往,以弥补丈夫与皇帝的嫌隙,让皇帝舍不得对自己的丈夫下死手。

  当自己的男人登上皇位,自己贵为皇后,自己的哥哥也可以享受从龙之功,让本家荣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

  有这样一位妻子,让她的哥哥舍弃从龙之功,辞去高官厚禄,以防本家势力太大,对自己的丈夫产生威胁,始终把丈夫放在至高无上的第一位。

  再想想,当一个男人在朝堂上和那个铁头王吵得不可开交,一次次被铁头王搞得下不来台,想要做掉他,干掉这个铁头忠臣时,

  有这样一位妻子,转身回自己的宫中换上朝服肃立于庭中向这个男人行礼,恭贺他道:

  “妾闻主明臣直,如今魏征如此耿直,自然是因为陛下已经是明君,我怎么能不向陛下道贺?”

  哄男人的最高境界在那一刻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既安抚丈夫的心,又保下了一位重臣,不让丈夫做出会后悔和阻塞忠言的事。

  当一个男人突然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时,

  有这样一位妻子亲身照料,衣不解带的侍奉他,还在自己的身上随身带了一包毒药,对这个男人说:‘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最后系毒药一事被部分后世质疑为《资治通鉴》虚构。

  原因是认为,当一个皇帝重病,你把毒药随身携带,又瞒着皇帝这不是找死么?

  之所以这是长孙无垢瞒着太宗皇帝藏在衣服里的,出自这两句话:

  【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资治通鉴》】

  【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资治通鉴》】

  前一句是太宗皇帝重病时的记载,后一句是长孙无垢死前的记载。

  细细一看,从前面一句无法得出长孙无垢瞒着李世民。

  在这件事情上,光是后半句字面意思就是:

  长孙无垢经常把毒药系在衣袋上,说:“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从前半句的上得疾来看,话题的主语是“上”。

  也就是说,长孙无垢是在李世民病榻上对他说的,你若有不测,我义不独生。

  如果这是对别人说的话,在‘若有不测’前的曰字必定会再来一个主语。

  古人写史可能有主观成分,但一群史官成书时的严谨程度应当无可置疑。

  怀疑者的观点是认为:一个皇后随身带着毒药侍奉皇帝,若皇帝真有不测,长孙家铁定脱不了干系,绝对会被世人怀疑是长孙无垢害死了皇帝。

  这个观点把大唐的其他机构当成了虚设。

  首先就把太医当成了蠢货。

  皇帝是不是病死,皇后是不是服了自己荷包里的毒而死,一群太医会分辨不出来?

  当然,也有观点会认为,长孙家势大,完全可以收买太医,把太宗是被毒死的事情隐瞒,说他是病死的啊。

  这就相当于把大唐的其他文武当成了蠢货。

  贞观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房玄龄、程咬金等其他和李世民出生入死,又同样手握重权的文臣武将能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能任由你长孙家胡作非为?

  再加上魏征那个铁头王在,别看平时吵吵嚷嚷的,太宗皇帝真要没了,他铁定比谁还要伤心,一旦有所怀疑,能不查个水落石出?

  更何况那时候的李世民顶多也就是三十出头,那些文臣武将可都还忠着呢。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长孙家也不可能瞒得住真相。

  因此,欺瞒太医,伪造死因这个可能性完全可以排除。

  自然,皇帝就算真死了,也可以被证明和皇后的毒药没关系。

  一旦太宗皇帝真有不测,皇后服毒自尽,只会成就又一段佳话。

  但这还有一个大疑点:皇帝万一活下来了怎么办?

  第1126章 女则?女诫?

  事实上,这恰恰更能证明长孙无垢对李世民的爱。

  一来,长孙无垢已经说了,我把毒药放在了身上,你死我就死。

  从李世民的角度来说,开始可能会想自己真的会被毒死。

  但一旦病愈之后,长孙无垢所有的付出和冒险,都只会让皇帝觉得她是一生所爱,因此不需要担心。

  只不过从这开始,长孙无垢似乎就有把毒药藏在身上的习惯了。

  以至于才有了下面记载的那句

  在临死前把衣中毒药取出来,告诉李世民说:

  “臣妾在你当年重病那时,发誓要以死和陛下同去,绝不成为第二个吕后。”

  这里又有一个争论点,就是长孙皇后动不动把毒药带在身上,万一李世民哪天心血来潮亲热的时候发现了怎么办,会不会认为是要把他毒死?

  毕竟,李世民不可能天天生病。

  但按照一些史书的记载,似乎长孙无垢从李世民大病之后就经常把毒药带身边了。

  要是李世民健康的时候在长孙无垢发现毒药,怎么也得怀疑她对吧?

  其实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一来,这个毒药是藏在腰带上的荷包里,只占了荷包的一小部分,从外面根本摸不出来,李世民可不会闲到打开一个荷包去看,发现的概率微乎其微。

  至于其他人,就更不可能发现了,长孙无垢连老李都能瞒过去,一群妃子而已,被长孙无垢压得死死的,谁又能发现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发现了也没事,既然是她随身携带的东西,就不会在人后被发现。

  大概率就是李世民哪天真的吃饱饭没事干,想看看荷包里有什么,然后长孙无垢解下荷包,一点也不隐瞒地说出她里面放着的东西,说:

  “二郎,这里面藏着一种毒药,是你当年重病的时候臣妾放进去的,臣妾那时便与你说,你若有不测,我绝不独活。”

  “后来你的病虽然好转,但臣妾的心病一直都在,放在身上是为了警醒自己,臣妾的命将与二郎同生死,亦是警醒臣妾务必时刻照顾好二郎。”

  这短短两句话,当然站不住脚。

  但若是再搬出一本女则,再加上长孙无垢从十几岁开始就伴随李世民,以及当了皇后之后的种种以身作则,以老李对长孙无垢的喜爱程度十有八九就信了。

  那么,《女则》是什么?

  江逸脑海中,回忆出了关于《女则》的信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部分后世开始对长孙无垢产生了偏见,认为她言过其实,就是因为她写了《女则》。

  女则,单从名字上来看,似乎是女性准则,写的好像是关于对女性的种种束缚?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就开始仅仅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这些,然后想当然地认为女则是祸害妇女、束缚妇女、宣扬封建道德的书。

  事实上新旧唐书上都对长孙无垢为什么写女则有着清楚的记载,只是人云亦云者太多,单从字面理解的人太多,导致长孙无垢莫名背了一个黑锅。

  《旧唐书・长孙皇后传》就有如此记载:

  【后尝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

  又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

  且戒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闲耳。妇人著述无条贯,不欲至尊见之,慎勿言。”】

  《新唐书・长孙皇后传》同样有类似记载:

  【后尝采古妇人事著《女则》十篇,又为论斥汉之马后不能检抑外家,使与政事,乃戒其车马之侈,此谓开本源,恤末事。

  常诫守者:“吾以自检,故书无条理,勿令至尊见之。”】

  这两段的意思虽然大致相似,大意为:

  【长孙皇后经常采集古代妇女的事迹写成一部书,取名为《女则》,一共十卷。

  在书中,她写论据驳斥东汉的明德马皇后不能抑退外戚,让外戚参与政事,使得送礼的人有许多,这才埋下了祸根,没能防患未然。

  长孙皇后对侍从说:“这本书是我用来自律的,而妇人写书条理杂乱无章,请不要让陛下看到。”】

  虽然。《女则》已经失传,但新旧唐书上的记载,无不实打实的佐证了长孙无垢写女则的用意,根本就与祸害和约束女子没有丝毫关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