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人,得加钱

大人,得加钱 第477章

大人,得加钱 傲骨铁心 4641 2024-03-23 01:38

  翼长巴尔喇索伦出身,做过大将军王的贴身保镳,战功显赫,曾在山东临清枪打超勇亲王拉旺,宫乱之时刀劈过帽子王。

  “巴大人,这是贵部第一名新兵,现向你部移交!”

  征兵处工作人员按照行辕制度,将第一名从征服役的黄带子连同其身份户口一起向巴尔喇翼长作正式移交。

  双方各自签名盖押,程序结束,征兵处工作人员不作停留,立即赶回营门继续新兵接引工作。

  “镇国将军?”

  巴尔喇打量了一眼正在打摆子的永珊,微哼一声,冷冷说道:“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我大清的镇国将军,也不是什么黄带子宗室,而是我索伦之虎巴尔喇麾下的一名普通马甲兵!”

  “我堂堂镇国将军……”

  永珊那个气啊,更是大大的不服,他这个镇国将军可是相当于一品武官的,就算那狗屁大将军王要他出征去南方打仗,那也是应该相当于提督级别的大将,怎的就成了一名普通马甲兵的!

  可刚喊了半句,“叭”的一声,翼长巴尔喇大人手中的鞭子就结实抽在了他身上,疼得他本能“哎吆”一声,屁股跟被棍子捅着似的窜得老高。

  “记住,今后在营中只需回答是还是不是,长官没有让你说话,你就不能说话!”

  巴尔喇随手指了一名部下,“德尔塔,这个兵归你带,你现在带他去学学规矩。”

  “嗻!”

  那名叫德尔塔的军官也是索伦出身,出班上前将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是来当兵还是来坐牢的镇国将军带到了一座大帐中。

  “进去!”

  永珊被德尔塔一把推进大帐中后,就发现帐中摆放着几具泥塑像。

  看着眼熟。

  未几,反应过来这些泥像不就是在太庙供奉的大清历代皇帝么。

  德尔塔走到右手第一座塑像,也就是太祖高皇帝奴尔哈赤像前,指着太祖高皇帝手中捧着一块木板,问永珊上面写的是什么。

  永珊凑近一看,小声回道说上面写的是“跃马纵身去,茂草覆东陵。”

  “大声读出来!”

  “跃马纵身去,茂草覆东陵!”

  “嗯,太宗文皇帝手中写的是什么?”

  “是,是……”

  “大声点!”

  “是!丢尺寸之土,减一分牌图,即非我爱新觉罗子孙!”

  原来每位皇帝手中所捧木牌皆写有皇帝生前警句。

  世祖顺治皇帝的警句为:“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圣祖康熙皇帝的警句为:“挽弓策马论英雄,漫卷黄沙破帝宫。”

  世宗宪皇帝雍正爷的警句为:“朕就是这样一条汉子,朕也希望宗室人人都是好汉子!”

  “既不强取他国之寸土,亦不无故轻让我寸土于人。夫开边续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

  永珊大声诵读的这句是当今皇帝乾隆爷的。

  可是乾隆爷边上还有一座泥人像,目视前方,一手执刀,一手拿枪,看着威风凛凛,好像是照关二爷像做的。

  “此大将军王之像!”

  德尔塔很是恭敬的在大将军王像前深深一鞠躬,尔后厉声问永珊大将军王所捧木牌上所写为何。

  永珊赶紧喊道:“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

  “不错,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昔年大将军王于金川身陷敌后,为万余敌军所困,突围无望之时写下这首绝命诗,乃是告诉我大清军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是不敢面对死亡……”

  德尔塔动情的为永珊讲解大将军王的生平事迹,以及诸般赫赫武功。

  这一讲就是小半个时辰。

  讲完,再次看向永珊:“现在你明白了吗!”

  “明白,明白,大将军王是希望我们爱新觉罗子弟以列祖列宗为榜样,以他为榜样,人人都要勇当岳武穆,绝不能做那贪生怕死的懦夫!”

  永珊反应速度比开始好多了,条理也变得清晰起来。

  德尔塔听的不住点头,这黄带子水平比他还要高啊。

  态度立时变得温和:“既然你明白了,那我就不跟再废什么话了……此外,我营中只有一条铁律,那就是服从服从再服从!若不服从,轻则杖责,重则杀头,记住没有!”

  “记住了,服从服从再服从!”

  永珊也是认命,看这架势不到南方去拼回命,怕是再也见不到他娇滴滴的福晋,也再见不到他可爱的儿女了。

  只眼前,不配合立时就要挨打。

  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很好,”

  巴尔喇虎满意点头,又带永珊去领从兵部武库发来的武器装备。

  这边前脚刚出大帐,后脚大将军王手中的枪头就“吧嗒”一声掉在地上。

  却是时间紧,任务重,西城的泥人张和徒弟们光顾着给太祖太宗、历代皇帝打磨仔细,对大将军王这里稍稍松懈了些。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将军王是同太祖太宗他们并排站的。

  第739章 八旗的最后一口气

  大将军王日理万机,出征在即,自是没有空亲自去给带子兵们上课,做劳什子思想动员工作。

  故充分放权给下面人,让他们自由发挥。

  自古思想工作无非两个办法,一是耐心引导,二是棍棒教学。

  从长远来看,耐心引导效果最好。

  从短期来看,棍棒教学更胜一筹。

  不过大将军王也注意到营中出现大量自己的泥塑,说是丁副主任的意思,用于加强包括宗室在内的八旗子弟爱国思想教育工作。

  对此,贾六原则上是不同意的,他一直强调不要过于突出他,就是不允许搞他的个人崇拜。

  “最近有人讲本王是大清英雄,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难道除了本王外,咱大清就没英雄了?”

  “还有,你们把本王塑像同太祖太宗们并排放,这个会不会刺激到一些人?从而在本王出征以后在皇上那里进本王的谗言?然后搞什么十二道金牌把本王召回来?”

  “……”

  贾六有太多的顾虑。

  “当今天下,试问何人能称英雄!”

  “数风流人物,还看王爷啊!”

  “皇上真要弄什么十二道金牌,我等就保着王爷杀进紫禁城!”

  “江山轮流做,怎么着也要轮到王爷了!”

  “没有王爷就没有我等今日,王爷真要不肯再进一步,那我等也只好把王爷架上去了!”

  “……”

  在众人诚意满满的反复劝说下,以及自己的确是大清惟一英雄的现实面前,再三思量之后,贾六终还是听从民意由他们去了。

  只是强调不要太过份,不能因为抬高他就要贬低大清的列祖列宗。

  因为他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法理上自己可能姓朱的依据。

  所以,短期内,爱新觉罗的皮还是要披的。

  至于什么言而无信,收钱不办人事的指责,王爷本人并不知情。

  都是下面的人曲解王意。

  再说,收上来的钱又不是王爷自个拿家用去,全是贴补在这次出征的。

  别的不说,八旗将士的开拨银总要给吧。

  虽说不多,一人只需五两,可这么多人下来,十几万两总是要的。

  这钱朝廷是不给的,大将军王又不能自己出钱,所以只能宗室自筹了。

  同时,王爷本人是坚决不允许反战、厌战情绪蔓延的,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这次出征事关大清存亡,不管是宗室子弟还是八旗子弟,人人都要争当岳武穆。

  谁敢反战厌战,畏战怯战,谁就是大清的千古罪人!

  内务委员会正在完善战场军纪条例,对于反战畏战的宗室子弟,轻则开除宗籍发四川劳役,重则就地枪毙。

  为了表示自己与贼兵誓不两立的决心,贾六更是手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命人用长幡置于自己的正黄大纛边上。

  不管他走到哪,正黄大纛就到哪,同时“精忠报国”的长幡也跟到哪。

  不是“越是没有越要强调”的意思,而是真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这些年来,朝廷虽然多次下旨降低岳武穆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将武圣改为关二爷,但在八旗子弟心目中天下一等一的大英雄,除了岳武穆爷爷,还真是没人能当得起。

  政治层面上,岳武穆的后人岳钟琪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生战功显赫,在平定青海叛乱、逐准安藏及讨伐大小金川的过程中屡建大功,被乾隆誉为“三朝武臣巨擘。”

  “终大清一世,汉大臣拜大将军,满洲士卒隶麾下受节制,钟琪一人而已。”

  如此,大将军王以武穆为榜样,以“精忠报国”激励将士的行为,自然不会受到任何怀疑。

  军费的着落有了,保守估计能通过议罪银收上不低于二百万两的军费,怎么着也够大军从卢沟桥走到长江边。

  到时打还是不打,就看朝廷后续开不开支票了。

  这一点,贾六与他的部下意见非常一致。

  军粮这一块户部正在筹备。

  相比军费,军粮这一块相对容易的很。

  因为早在大清开国之初,朝廷就在京师、各省州县、八旗驻防区设立包括京通仓、各地官仓、常平仓、兵丁驻扎区的仓廒等在内系统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以确保军粮支出和国家的粮食供应安全。

  户部负责军粮调拨的是侍郎和珅,为了东阁贤弟能够一举平贼,挟大胜之威扶保皇上,和珅这两天忙的连觉都没睡。

  “部里已经给各地仓库发文,凡办理军需所需官兵口粮及马匹草豆,如有仓贮、厂贮未动者,一律拨来大军。”

  和珅又说除了户部直辖管理的各地粮仓外,又发文给河南、陕西、四川、山西、直隶五省,让这五省为大军供应军粮,绝对保障出征将士不会饿着肚子打仗。

  “东阁,留给皇上的时间不多了,一切都要看你了!”

  和珅走时,鼻子很酸。

  相比自己,东阁贤弟肩上的担子更重,承受的压力更是旁人难以想像的。

  为了重振爱新觉罗子弟,重振八旗的武勇,他宁可得罪宗室也绝不妥协,单这独往也的精神,就是那帮尸位素餐的王爷们远不能及的!

  “和兄放心,为了大清,为了皇上,我哪怕流尽爱新觉罗最后一滴鲜血,也绝不放弃!”

  贾六神情坚定,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已经等了好久了。

  军粮的事情是解决了,可眼下最让贾六头疼的其实不是粮草问题,而是如何筹措大军出征所需的火枪、火炮、甲衣军械、战马及其它军中耗材。

  这次出征,仅从京师出发的部队就有正白旗护军、虎枪营、善扑营,还有重建的健锐营,内务府包衣营,火器营,圆明园护军营,总兵力差不多15个团近两万人。

  贾六自己直属的亲卫部队、出来演习拉练的热河骑兵部队,这又是近五个团人马。

  光是正规军总数就达到了两万五千人。

  这边又妖蛾子似的非逼着人家宗室子弟从征,一个黄带子营,一个红带子营,两营加一起一万五千人肯定是有的。

  出动战马七千余匹,拉车的驽马和驴、骡子、骆驼等牲畜近万头。

  也就是说光从京师出发的部队就有四万人,且清一色八旗子弟,实是自和通泊之战后京师八旗的最大规模动员。

  也有人说是八旗的最后一口气。

  这话细细扳一扳的话,那真是一点也不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事。

  人多是好,武器装备哪里来?

  贾六十分头疼。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