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人,得加钱

大人,得加钱 第277章

大人,得加钱 傲骨铁心 4882 2024-03-23 01:38

  后边贾六过来了,轻咳一声,见四下无人,竟是拍了拍阿思哈的肩膀:“有个项目,大人要不要了解一下?”

  第430章 汉八旗代表团

  按规矩,得在乾清宫敲钟召集在京文武开会,正式宣布皇上又他娘的回来了。

  谁定的规矩?

  不知道。

  引经据典的话,大概有两个出处。

  一是前明景泰年间徐有贞、石亨、曹吉祥拥戴朱祁镇夺门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敲响钟鼓,召集群臣宣告太上皇复辟。

  二是前明甲申年间李自成大军包围京师,崇祯命太监敲钟召集百官商议御贼之事,然无人前来。

  不管是应哪个出处,乾隆四十年冬月十七响彻在紫禁城上空的钟鼓声,听着都不太吉利。

  至少,贾六认为晦气。

  伴随钟声,无数脑袋从满城的四面八方探出,神情一个比一个疑惑。

  “谁敲钟?”

  “新皇登基了?”

  “……”

  聚集在汉军正蓝旗衙门的上百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议论纷纷。

  这些人有老辽东,有新入关,半数是各旗说得上话的人物,比如开国重臣洪承畴的重孙子洪大德。

  作为汉军镶黄旗屈指可数的重要人物,洪大德在前天夜里乃至昨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为他趁汉军镶黄旗都统、大学士舒赫德出差的机会,趁乱带人攻占了汉军镶黄旗都统衙门,并宣布接管汉军镶黄旗的指挥权。

  当然,洪大德没忘给自己披上大义的名份。

  什么大义?

  当然是为了大清稳定了。

  洪大德能够成为汉军镶黄旗公推的“大当家”,除了他曾做过西安参将外,主要原因是他家在旗中独领一个佐领。

  准确说,洪承畴的子孙在八旗之中有点特殊,有两个佐领的单独指挥权。

  世祖爷在世时只给了洪承畴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但圣祖爷那会感念洪承畴为大清所立的汗马功劳,因此不仅将洪承畴的孙子洪奕沔抬入满洲正黄旗,又亲自做媒将镶蓝旗固山贝子谷尔麻哄之子、辅国公凹山的女儿许配给了洪奕沔。

  因此,洪家在八旗实际有两个传承,一是抬入满洲正黄旗的洪奕沔这一支,另一支则是留在汉军镶黄旗的洪承畴的另外两个孙子。

  不管是入满旗的这一支,还是留在汉军的这支,康熙都给了洪家后人各领一个佐领的权力。

  说起来,圣祖爷比他爹世祖爷厚道多了。

  佐领以前叫牛录,能领牛录的那都是八旗重要人物。

  一代代传承下来,如今在满洲正黄旗的洪家当家人是洪佳元保,母亲就是辅国公凹山的女儿。

  留在汉军镶黄旗的这一支的家主就是洪大德。

  当时乱起时,谁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这个时候莫说手里有一个佐领,就是有几十个忠心的包衣奴才都能决定一旗命运,况有一个佐领。

  洪大德控制汉军镶黄旗后没忘记抬入上三旗满洲的本家,带人成功保下堂哥洪佳元保一家,并顺势将堂哥指挥的那个满洲佐领也拿到了手上。

  如果全部动员的话,洪大德现在可以调出不低于三千的人手。

  能不能披甲,能不能打仗另说,反正这三千人实打实的摆着,任谁都得尊称一声洪大爷。

  很自然的,汉军八旗各路英雄齐聚正蓝旗都统衙门召开善后大会时,洪大德这个汉军镶黄旗的当家人自是位列“汉军八柱国”之一。

  另位七位柱国分别是汉军正黄旗的李奉尧。

  李奉尧能为汉军正黄旗代言人除了他是御前侍卫,祖上是李永芳外,与其哥哥李仕尧任两广总督脱不开关系。

  另外,李奉尧同原四川总督,现正在宫中主持大局的新中堂富勒浑关系密切。

  汉军正白旗的代言人叫郝元安。

  祖上是左良玉麾下副将郝效忠,随左梦庚降清后官至湖南右路总兵,授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爵位。顺治八年在与孙可望指挥的大西军战斗中被俘,不屈被杀,堪称大清好汉。

  郝元安也任过武职,在福建水师当过两年提督。

  汉军镶白旗的代言人叫马勇。

  祖上是明朝参将马宁,曾随陕甘总督孟乔芳平定米喇印等发起的回民反清运动,因功升都督同知。

  汉军正红旗的代言人叫高拱之,祖上是同吴三桂一起镇守山海关的总兵高第。

  汉军镶红旗的代言人吴国魁,祖上是做过甘肃提督的吴汝玠。

  汉军正蓝旗代言人是祖建昌,原本商量是由贾大全代表汉军正蓝旗同其它七旗商议,但贾大全却是百般推辞,非让祖建昌上。

  无奈,祖建昌就成了八柱国之一。

  镶蓝旗代言人邓通,祖上是随祖大寿降清的明将邓长春。

  邓通也是镶蓝旗第一个带人响应正蓝旗血洗上三旗满洲的。

  原因是邓通的表哥叫常福。

  各旗有头有脸人物基本到齐后,乱哄哄的也没议出个什么。

  召集者祖建昌、常福、刘万全等人其实也没主意,因为六子给他们传的话只是让他们把汉军八旗的人拢住,等侯下一步通知。

  这马上天都要亮了,六子的通知还没来,众人也纳闷着,索性就在都统衙门杀羊宰猪,让各旗头领们先填饱肚子。

  正吃着,宫中传来召集百官进宫的钟声。

  照规矩,四品以上在京文武都要入宫。

  六子也派人来通知大伙进宫开会,并告诉叔伯乾隆复位了。

  几个老家伙商议先进宫看看情况再说。

  尔后祖建昌出面对各旗有头有脸的头领讲话,也没说别的,就是让乱糟糟的众人先安静,然后按资论辈选出“代表团”进宫开会。

  什么意思?

  “大伙祖上都是大清的开国功臣,但事关我汉军八旗前途命运,关系我三十万汉军子弟性命,因此得有个主心骨共同商量着来办,要不然进了宫你一个主意,我一个主意,你有这想法,他有那想法,咱汉八旗的心肯定就不齐了,这不齐心的后果是什么,大伙不用我说也当晓得……”

  祖建昌的提议得到了前来开会的诸多汉奸四、五、六代的热烈支持。

  问题是大家祖上都是汉奸,先前的清洗行动也都有功,那选谁进宫开会?

  又以什么标准选呢?

  常秉忠他爹老常福出主意说就按国史馆修的《贰臣传》为标准,甲编后人站前面,乙编后人站后面。

  众人议论之后觉得这个标准靠谱,于是很快形成八队。

  秩序井然。

  相互间也都服气。

  “大伙祖上都是功臣,不管老辽东的还是入关后新附的,说白了大伙都是自己人,如今这局面,我们汉军八旗可得抱团才行,进宫之后大家也要见机行事!”

  强调了下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后,以“八柱国”为首的汉军八旗代表团开始入宫。

  每旗抽调三百子弟一同入宫,避免发生不测。

  蒙八旗,下五旗满洲也在选举人员进宫,独那些在京各大衙门的官员不必跟人商量,听到钟声后就穿上朝服,老实进宫。

  第431章 富中堂拳打乾老四

  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昀自打满城突然生乱后,一直躲在国史馆,这位虽不知道怎的突然间皇上就成汉人了,也不明白为何北京的局势瞬间就变得无比紧张,到处充斥皇上要血洗宗室的谣言,但却清楚不管宗室和皇上怎么个斗法,国史馆都是这满城内最安全的地方。

  谁会对史官下手呢?

  皇上究竟是满人还是汉人,纪昀也说不出什么来,相关谣言同禁书他也偷偷看过几本,除却有些书中描绘的种种污秽不堪,纪学士不得不承认皇上登基以来的种种举动,看着似有些反常。

  例如先帝支持的,皇上反对;先帝反对的,皇上支持。

  但要就此断定皇上是汉人,又或者不是先帝骨肉,似乎又太过儿戏了。

  只不过这场大戏不管哪方,都是纪昀得罪不起的,也不是他这个侍读学士能掺和的。

  因此,纪昀选择明哲保身,将自己关在国史馆,每日不是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增删修改,就是完善他所编撰的《热河志》。

  看着对外界的争斗充耳不闻,一心只读圣贤书,但内心深处纪昀未必没有换一个皇上的念头。

  因为,伺候乾隆,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这些年纪昀可是被乾隆整治的惨了,不仅被乾隆骂成娼妓一般的人物,尊严被践踏为零,还被发到乌鲁木齐吃了三年沙子。

  回京刚消停两年,又因为在九江任通判的次子汝传渎职拖欠赋税受牵连,被乾隆判为降三级留任。

  翰林院侍读学士只是五品官,只不过当年乾隆认为纪昀学问优胜,特意加的四品衔,这下好了降三级留任,搞的纪昀成了大清开国以来品级最低的侍读学士。

  内心烦燥苦闷,哪里敢与人道?

  随着乾隆年事越来越高,纪昀这官当的也是愈发提心吊胆,唯恐哪天一个对答不慎,再被乾隆发到宁古塔去。

  因此,从个人“安全”角度出发,纪昀倒是有点希望宗室能够大获全胜。

  他实在是被乾隆的性子搞怕了。

  呆在国史馆的其他官员可能抱的都跟纪昀差不多想法,一个个把自己塑造为尽忠职守的好臣子,私底下却是不断派小吏出去打听消息。

  那消息也是一个比一个惊人。

  先是哪家王府突然失火,再是皇宫也起了火,接着是上三旗满洲突然被汉八旗和下五旗围攻,再之后是什么皇上退位,宗室掌权……

  更悬乎的有人说太后复活了!

  从棺材里蹦出来拿着先帝遗诏要杀皇上呢!

  纪昀了解的最新消息就是皇上退位,宗室们要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推立新君。

  这个消息让纪学士内心很复杂,虽然他很怕乾隆,这位皇上也不把他当人看,可毕竟君臣相处了也有二十年时间,哪能没有感情?

  一个人闷坐在办公室抽了好几两黄山烟丝,以致外面的人以为纪学士房中失火了呢。

  紫禁城的钟鼓声传到国史馆后,品级够得上进宫的官员们陆续从办公室走出,你看我,我看你,最后双双叹息一声默默向宫中走去,准备迎接大清的新主人。

  纪昀从满是烟味的办公室走出,看了看空荡荡的国史馆,长叹一声换了衣服也要进宫。

  别看他现在是七品,却是留任侍读学士,所以按本职工作岗位,纪昀是有资格进宫的。

  再说,新君登基,身为大清人人皆知的大才子,他纪昀要是不进宫,恐怕会被小人进谗言说他心念旧主,那样可不妙了。

  走到半路,看到一熟人——应该在家为父亲守孝的刘墉。

  刘墉比纪昀大四岁,他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纪昀是乾隆十九年的进士。

  二人早些年没有交结,刘墉回京为父守孝后常到国史馆找书看,一来二去同纪昀有了些接触,双方对彼此观感都不错。

  纪昀对刘墉这人唯一的不满在于刘墉好起文字狱害人,其它倒罢了。

  要说清廉,二人大哥不说二哥。

  刘墉是刑部议斩的贪污犯,纪昀也是刑部议革职的贪官。

  这么说吧,大清朝就没清官。

  最近发生的事对刘墉的冲击同纪昀差不多,不过刘墉却是忠于乾隆的,因为乾隆待他刘家不薄,去年乾隆还因思念其父刘统勋的功绩,特意传旨诏授刘墉内阁学士一职,只待其服父丧期满就往南书房任职。

  这让刘墉看到了大展手脚的机会,只一夜间皇上换人了,刘墉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

  尽管是服丧,可他也是三品官员,既然在京,肯定要进宫的。

  “晓岚兄,你怎么看这事?”

  “崇如兄……”

  哥俩同行,路上少不得交换彼此知道的情报消息,均大同小异。

  很快二人共同关注点都聚焦在新君人选上。

  纪昀猜测可能是先帝其他子孙承继帝位,刘墉却认为可能是从圣祖爷其他子孙贤良推立。

  各有各的理。

  最后,则开始猜测退位的乾隆皇上待遇问题,是被尊为太上皇,还是什么的。

  来到午门时,发现把守午门的不是护军,而是一支从未看过的白衣白甲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