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 第690章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5171 2024-03-23 01:36

  “殿下!能不能站高一点,我们看不到你!”

  人群里传来了汉话,但这个条件朱由检却不能满足,因为他并没有垫脚的东西。

  “都回去吧,马上就要关城门了!”

  朱由检从人海之中穿过,被许许多多百姓包围簇拥,一些不懂汉话的牧民纷纷献上了斩杀烤好的羊肉,朱由检往往来不及吃,便被人群挤着向前走。

  除了献上羊肉的,还有一些放牧时淘到沙金的牧民将沙金献上,但朱由检让他们自己收好,用来改善生活。

  朱由检快走出人海了,但许多百姓还是没有见到他的模样。

  “冬……冬……冬……”

  暮鼓声已经响起,但即便如此,百姓们却不见离去。

  无奈,朱由检只能在锦衣卫的护送下上了马车,随后驶向了西宁的方向。

  今夜,他们注定只能在马车上过夜了。

  也与朱由检想的一样,当他离去后,聚集起来的百姓们也仿佛失去了主心骨,纷纷开始散开,只有一些骑马的牧民追了上来,用不熟练的官话喊道:“菩萨殿下,你下次什么时候来?!”

  “会来的,我三年后再来看你们!别追了,回去休息吧。”

  朱由检打开车窗摆手,示意他们快点回家。

  四夷馆的官员怕牧民听不懂,也翻译着朱由检的话给了牧民们听。

  果然,当牧民们听到朱由检的话后,他们追了一段距离便不再追,而朱由检他们也渐渐驶远。

  等天色彻底黑下来的时候,朱由检他们已经距离西宁城不过二百里。

  不想太劳累的朱由检命人扎营。

  当篝火在河谷中亮起,朱由检也下了马车,走进了搭建好的大帐之中。

  他一进帐篷,便看到了准备好膳食的周素洁,不过却没看到四小只。

  “烺哥儿他们呢?”

  朱由检在周素洁的服侍中脱下了御寒的裘衣。

  “白天玩得太厉害,刚上马车不久就都睡着了。”

  “这会儿把他们抱到了帐篷里休息着呢。”

  周素洁说这话的同时,朱由检也坐在了椅子上,而摆在他面前的则是一只香喷喷的烤全羊。

  “这……”瞧着这烤全羊,朱由检觉得两个人吃有些奢侈,毕竟大灾之年。

  “是牧民们追上来丢到辎重车上的,臣妾让人去送钱,他们不收,骑着马跑远了。”

  周素洁略带感叹的开口,同时也看向了朱由检,打量着自己虽然相处了八年,却依旧捉摸不透的丈夫。

  “你我二人怕是吃不完,给帐外的锦衣卫送去吧。”

  朱由检没在意周素洁的目光,而是用刀割下了一条羊腿,示意自己二人吃这点就可以,把其它肉送出去。

  周素洁没有说什么,而是让人照做。

  侍女们见状也只得把烤羊端了出去,供给锦衣卫们分食。

  兴许是怕朱由检吃不饱,出去之后,侍女们又端着两碗面食返回,而朱由检倒也没有拒绝。

  从正午到眼下,他一点东西都没有吃,其实早就饿了,吃点主食才能填饱肚子。

  他大口大口地吃着东西,不顾吃相,但他的吃相也差不到哪里去。

  周素洁细嚼慢咽的吃着,过了片刻有些犹豫道:“殿下,我爹的那件事……”

  “……”听到周素洁开口,朱由检停下了快子,抬头看向了她。

  她眼里带着希望,而她所说的事情则是身处东山府担任知府的周奎之事。

  作为朱由检不省油的两个老丈人,朱由检把周奎和田弘遇丢到了旧港东山府担任知府和同知。

  别说在这个时代,就算到了近代,新几内亚岛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因此周奎和田弘遇一到地方就后悔了。

  本来他们还以为随着移民不断到来,他们的日子会逐渐变好。

  谁曾想到,朱由检对东山府的移民限制是每年两万人,对其它地方则是不做限制。

  也因此,即便到了眼下,历经十二年的开发,新几内亚岛的东山府也不过只有二十四万百姓。

  二十四万百姓,又不能用力盘剥而激发民变,每年即便再怎么偷拿偷取,也不过就几百两银子,还没有他们俩的俸禄高。

  因此从天启十五年开始,这两个人就开始不断写信给齐王府,让女儿帮忙求情,请求给他们换一个地方。

  田秀英和周素洁分别提及这件事情,不过朱由检自始至终都无动于衷。

  不过眼下嘛……

  “调他们去齐国吧,让金铉给他们安排点轻松地差事做。”

  朱由检吃了一口面,给了周素洁答复,这让周素洁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不过当朱由检吃完饭,走出大帐去消食的时候,他也对跟在身后的陆元高交代道:“给吏部打个招呼,调周奎、田弘遇前往齐国,另外告诉金铉,把这两人调去齐国的金山府,给他们派五千劳改工,管理当地开矿事宜。”

  “这……金山府?”听到金山府的名头,陆元高愣了愣。

  在他印象里,金山府似乎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和国朝的北山以北有的一拼。

  “嗯……金山府。”朱由检瞥了一眼陆元高,嘴角也止不住发笑。

  所谓金山府也就是后世的阿拉斯加,既然这两个家伙这么想捞钱,那就把他们丢到金矿上好了。

  这么想着,朱由检也抬头看了一眼阴沉的夜色。

  也就在这个时候,刚刚离开的陆元高再度返回,不过手里却拿了两份奏疏。

  “殿下,这是南昆仑的文书和万岁命人发来的手书。”

  “嗯?”听到自家哥哥给自己写了手书,朱由检很好奇的接过,拆开后查看起了内容。

  【吾弟由检……】

  “呵呵……”看着这一篇长达一千多字的手书,朱由检走到了一处篝火前细细打量。

  一千多字的手书内容,通篇充斥着朱由校的牢骚,所有的表达似乎都是在旁敲侧击的询问朱由检什么时候回京。

  不过对此,朱由检除了脸上的笑容外,并没有准备回信的打算。

  他很清楚,但凡自己回信一次,朱由校绝对会舍了脸皮叫自己回去,根本不会管是他自己批了三个月假期的这回事。

  带着一抹笑意,朱由检合上了自家哥哥的手书,放到怀里收好了起来,紧接着他打开了南昆仑监察使司的文书。

  这份文书是天启十五年腊月的南昆仑监察使司情况,里面的数据已经落后了一年零三个月,但这并不妨碍朱由检了解当地的情况。

  天启十五年末,南昆仑监察使司的田地数量就达到了四百六十余万亩,东昆仑府一百六十万,南昆仑府三百万。

  】

  两府合计劳改工二百三十余万,就这点情况来看,天启十六年,两地最少有六百万亩耕地。

  六百万亩耕地,按照劳改工大部分是吃印度厮当粮食来看,这些耕地的粮食应该都是直供当地汉人的。

  “利未亚的诸藩移民和兵马合计有多少了?”

  朱由检合上了文书,头也不回的递给陆元高,顺带提出问题。

  “移民并不是很多,八位藩王,二十二位郡王只迁移了不到四万人,并且基本都是工匠。”

  “他们在当地的兵马约两万六千人,兵马和国民的粮食主要靠南昆仑监察使司供应,同时自己也在当地效彷监察使司购买劳改工。”

  陆元高把锦衣卫掌控的情报如实交代,朱由检闻言微微颌首,继而再问:“朱聿键他们没有什么动静吗?”

  朱由检提起了朱聿键,而他也是目前常驻京城的藩王世子、世孙代表。

  “近来好像在天津募兵,同时招募移民。”

  “应该是唐国那边发展的不错,估计再过两个月,他就会派出其三弟率领一营兵马和三万百姓前往唐国。”

  “至于他和他二弟,应该会在之后两年分批前往唐国,唐王世子最后启程。”

  “不过,听闻跟随沁阳王就藩印度厮当的老唐王大限将至,恐怕唐王世子很快就能成为唐王了,朱世孙也会成为唐王世子。”

  陆元高给了朱由检一个不错的消息,当年给他上眼药的老唐王朱硕熿总算要死了。

  他死之后,朱器墭这一脉就彻底坐稳了唐王的位置,而朱聿键也将成为唐王世子,作为未来唐国储君来执政。

  只要唐国、吉国、淮国三国不出问题,那齐国就可以在苏尹士运河开通前,联合他们来堵死欧洲人西出的道路。

  “苏尹士运河……”

  朱由检呢喃了一声,他倒是很希望能在自己前往齐国前把这个地方占下来。

  但眼下大明的事情太多,建设苏尹士运河的地段又还在奥斯曼控制下,这件事情只能留给朱由校或者朱慈燃做了。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我做的已经差不多了……”

  朱由检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或者说是松了一口气。

  因为他很清楚,哪怕自家哥哥不会继续走自己定下的新政路子,但朱慈燃肯定会。

  不过为了保障不出事情,朱由检得好好扶持自己这个大侄子去架空他爹。

  想到这里,朱由检摸了摸怀里,感受着朱由校的手书,不由脸上浮现笑意:“反正你也不愿意处理政务,干脆把事情丢给燃哥儿,去大定宫玩你的木头吧……”

  第560章 破屋太子

  “呜呜——”

  “车来了!车来了!”

  二月下旬,当朱由检刚从西宁离开不久,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响起,一路探访大明各地的朱慈燃也成功从杭州走走停停抵达了南京。

  他们这一路上经过湖州、嘉兴、苏州、常州,几乎将大明最为繁华的地方几个地方走了一遍。

  当地的人口几乎隐藏过半,修建铁路的人群也是浩浩荡荡。

  由于已经对江南的情况大致了解,朱慈燃没有进这几个城池休息,只是在外围观望了一下。

  不过,当他来到南京,这座城池就是他不得不进去的地方了。

  南京,古称金陵,此地自古晋代以来便是繁华富庶之地,即便是在后世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

  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的眼中,这里是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

  在统治者们眼中这里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是重要的赋税缴纳地,所以才有了“天下财赋出东南,而金陵为其会”的说法。

  大明中后期,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带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南京这座繁华商业城市的贡献。

  天启十七年,即便是北方大地被天灾搅扰的一片糜烂,南京城却依旧繁华,这也使得很多人为崇祯皇帝感到惋惜。

  当年作为拥有两京制的大明,后世许多人都在想如果崇祯皇帝能在北京城破之前逃到南京城,依靠江南之地的财力,是否有可能东山再起。

  尽管这个想法不太现实,但这也足以说明明末南京城的商业到底有多么繁荣。

  如眼下,当朱慈燃他们路过“京杭铁路”南京城东站的时候,在这里乘坐火车的百姓、商贾可谓黑压压一片。

  作为大明掌控东南的枢纽,南京城的北站与东站占地面积分别达到了一千亩,约六十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并设置了十八个站台,三十四条线路,年客运量可以达到三千余万人。

  之所以会建设这么大,主要还是因为南京的人口在天启十六年成功突破到了一百六十万人。

  “这么大的火车站都能挤成这样,这南京城得有多少人啊……”

  在火车站门口,朱慈燃坐在四轮车上,看着广场上坐在休息椅的上万人,朱慈燃很难想象广场都这样了,车站里会拥挤成什么样。

  面对他的询问,刘顺稍加思考就回答道:“我记得天启十六年六月的时候,户部就上奏过,南京城人口突破一百六十万,现在想必更多。”

  “一百六十万……”听到南京城人口比北京城多出三十多万,朱慈燃不免咋舌。

  人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繁荣程度,而几乎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时开始,南京就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城池。

  单单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城的人口就达到了七十万人。

  等到永乐皇帝登基之后筹措迁都,即便在迁都北京之时带走了十几万的商户以及手工业者,使得南京城人口下降至五十余万,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但南京城毕竟对整个江南地区有虹吸效应,因此到了成化年间,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南京开始恢复从前的繁华。

  由于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只能进城寻找生路,因此使得南京城人口暴涨。

  人口的暴涨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使得南京经济开始腾飞,加快了江南城市化的进度,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称明代江南又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

  在万历年间,就有人说南京城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人之多。

  之所以无法继续增长,是因为这座城池和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限制了南京城,让它不能再养育更多的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