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 第36章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5018 2024-03-23 01:36

  辽镇兵马之空饷程度、前所未有也。

  按照正兵十二两银子,辅兵五两来算,熊廷弼裁撤空额前,每年辽镇吃空饷就要吃掉近百万两银子。

  便是眼下,也要吃掉三十万两银子的空饷。

  这还只是饷银,另外还有军粮、甲胄、战马。

  眼下辽东一两银子一石粮食,一人一年十二石粮食,外加其他辅粮和战马草束,名义上买的战马银,空饷高得吓人。

  这样一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辽东与努尔哈赤开战不过两年半,但是却消耗了近一千二百万两银子。

  这些银子中,恐怕只有三分之一能派上用场,三分之二都被吃空饷了。

  这么吃下去、等到七年后小冰河大旱爆发,连续十几年的全国大旱,大明只有死路一条。

  朱由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对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下手了,按照之前那样派驻浙兵和白杆兵可行吗?

  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让辽东军门集体反叛,倒戈向后金?

  就目前来看、熊廷弼是可以镇得住场子的,而且辽东百姓也比较相信熊廷弼,因此他绝不能杀。

  要保住熊廷弼,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去辽东军门化。

  不过如果真的慢慢来,那辽东的百姓撑得住吗?

  辽东百姓最多不过三百万人,三百万人养十万职业军队。

  以辽东一亩地不过百二十斤的粮食产量,辽东连百姓都不一定能养活,拿什么养活十万职业军队?

  驻军太多、引发当地粮食价格飙升,百姓吃不起粮食,就只有去北逃投靠后金和蒙古人。

  可如果不驻大军,建虏大军转瞬即下,辽东被夺,仅靠辽西走廊,连两万大军都养不活。

  这是一个死循环,但要解开他并不难,那就是控制一个大粮仓,走海运直接将粮食运到辽东,禁止军粮在当地购买,以此平缓粮价,让辽东百姓能活下去。

  但怎么控制一个大粮仓?又怎么突破江南官员的封锁直接走海运?这是一个弄不好就会引起江南民变的事情……

  第72章 忠贞秦良玉

  “改稻为桑!”

  这四个字是嘉靖年间搞出来的一个政策,将浙江大半田地改造成为了桑田,生产丝绸。

  用比较现代化的话来说,这叫产业升级。

  但这样的升级,导致了一个尴尬的事情。

  南直隶的百姓见到浙江百姓日子因为改稻为桑变好后,他们也纷纷效仿,然后就导致了南直隶和浙江都改稻为桑,大半田地都是桑田。

  这样一看,因为改稻为桑,百姓有了更好更舒服的生活,朝廷也可以用杂项增加税收,似乎局面大好。

  但这样的大好下隐藏着一种危机。

  南直隶和浙江聚集了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如果大明朝实际上有一亿五千万人,这里最少就有五千万人。

  原本当地的耕地种田后,不仅可以养活五千万人,还能产出多养活一千万人的粮食,因此可以北上支援北方,这是一件好事。

  可正如刚才所说,这样的好事是有一种危机的。

  那就是改稻为桑后,原本能养六千万人的耕地被砍去一半,现在只能养活三千万人了。

  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是五千万,因此也就代表有两千万人需要进口粮食来吃饱肚子。

  他们的粮食从哪里进口?很简单,只有四川和湖广、江西三地的粮食能满足他们的胃口。

  因此、他们将漕粮转移到了这三省身上,并且三省漕粮运抵江南后,还会被扣下,先用高价卖给江南的百姓,攫取利润。

  漕粮被扣下盘剥,养活了江南的百姓,但北方可还需要粮食呢。

  因此利己的江南商贾集团就开始利用另一种手段来攫取利润。

  三省粮食收获的时候,他们会用高价将粮食购买储存,随后将漕粮卖给江南百姓,攫取第一笔利润。

  朝廷会责问南方漕粮为什么不到,四川、湖广、江西官员会把责任指向江南,但江南会找各种理由搪塞。

  这个时候北方因为漕粮晚到,粮食开始涨价,甚至出现饥荒。

  到了这个时候,原本在原产地不过三百文的一石粮食,运到北方就能卖出八九百文一石,利润翻三倍。

  在这个时代,能翻三倍的利润,可以说完全激起了人心之中的恶念。

  因此、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开始崛起。

  朱由检想要运漕粮直接前往辽东?可以,百官不拦着你,但是你的海船只要有一艘出事情,朝廷上属于齐楚浙三党的官员就会弹劾你。

  好像你遇难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整批漕粮一样。

  至于那艘船是怎么沉的?谁得利自然便是谁动的手。

  与增收商税不同,粮食是这个时代所有党派获利的一个最简单,最容易获取的牟利工具。

  商税和杂项对于齐党和楚党并不重要,对于浙党比较重要。

  但是对于粮食、谁动便死……

  历史上沈廷扬在崇祯支持下运漕粮走海运,只是运一批漕粮,就为崇祯省下了数万两银子,让北方稍微喘息,可见粮食的重要。

  但当时的局面是,天下已经被流寇霍霍了,齐党、楚党、浙党、东林党之中的能臣,都被天启、魏忠贤、崇祯三人二十几年的制裁中干掉了。

  剩下一群酒囊饭袋,只能糊弄崇祯,却不敢坑崇祯了。

  因为他是真的敢杀人,而且一杀就是杀全家。

  只是眼下、有政治眼光和手段的人太多了,别说朱由检,便是把好皇兄一起绑上贼船,估计结果也是两兄弟落水而亡。

  所以想出一个稳妥,又不刺激得利党派神经的办法,是朱由检必须要做的事情。

  他从满桂的讲述中走了出来,并在第一眼就看向了杨涟。

  “杨给事中认为,若是走海运,运粮食前往辽东可行否?”

  朱由检一开口就试探起了杨涟,只因为杨涟是东林党中,少数背后没有既得利益团体站队的大臣。

  如果连杨涟都不敢直面海运,那么其他东林党就更不敢了。

  朱由检的话,让所有人看向了杨涟,而他也不是傻子,只是开口道:“若是事情对朝廷有益,自然可以办事,但殿下需要想想,大明朝还经得起殿下折腾几次。”

  杨涟隐晦地提醒着朱由检,这也摆明了,杨涟想做,但他如果做,东林党内部肯定也会反对。

  东林党的支持者都是乡绅,他们也是靠粮食土地吃饭的,很难保证他们和漕粮的事情没有关系。

  大明朝眼下就好像一个百病缠身的老人。

  若是小心翼翼,一点点的把各种小病祛除,那么还能再活一段时间,但大病还是会爆发。

  可如果一下就想着把最大的病痛干掉,那么只会让它猝死。

  要动海运,必须先把皇帝的威严推到最高,而推动皇帝威严的事情,无非就是打仗和政治手段罢了。

  要么如嘉靖一样,把整个朝廷玩在股掌之间,要么就像明成祖、明太祖一样,连番大胜。

  又或者、如朱由检老祖宗中的明宪宗朱见深一样,两手抓。

  可朱由检不可能又去耍政治手段,又去打仗。

  因此他只能靠好皇兄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收起心思,对满桂、孙应元、戚金等人道:“我明日会启程返回京城,返回京城之后,会要求各地布政使司张贴告示,将御马监募兵的要求,还有开垦燕山脚下荒地的事情传告百姓。”

  “满桂你派人回宣府招兵,顺带看看戚老将军的练兵之法,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暂时监督代管羽林三卫。”

  “化淳你留在军营,明日替我接待石柱兵和秦将军,后天工部的武功三卫工匠抵达,便可开始动工修葺皇陵。”

  说完这些、朱由检没有再说什么,戚金三人拱手作辑,曹化淳点了点头,而杨涟则是闭口不谈。

  朱由检见他不说话,也没有说什么,而是带着王承恩退了下去。

  倒是两人离开后不久,一名锦衣卫突然拿着手书向着朱由检走来,并递上道:“殿下、事情有变,您恐怕要知道一下……”

  “嗯?”听到这话,朱由检有些不好的预感,接过手书一目十行。

  信中内容并不多,只是一句“秦良玉已领酉阳白杆兵三千北上”。

  朱由检没有想到、秦良玉在派出了秦邦屏等三千石柱白杆兵后,又在短时间训练了三千酉阳白杆兵北上。

  这么一来、他想要围剿奢崇明的计划就有了缺陷,但从另一面来说,这也代表他在北方的牌要更好打了。

  “必须得把围剿奢崇明的计划改一改了……”

  皱着眉,朱由检在心中想到了这一点,随后便收起了手书,准备收拾东西,明日返回京城。

  第73章 秦氏兄弟

  “殿下慢走……”

  “不用送了,都回去练兵吧。”

  燕山大营门口,风雪已经停下了,四百缇骑在陆文昭的带领下,守在营门准备护送朱由检南下。

  随行太监是王承恩,而戚金等人则是在营门为他送别。

  朱由检交代了一些事情,便上了马车,当着诸将的面开始南下。

  见朱由检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天际边,诸将才返身进入大营继续练兵。

  至于朱由检,他坐在摇晃的马车上,想着自己这几天的所作所为。

  他自京城来昌平,九天时间将御马监裁军、清理羽林三卫空额,并了解了辽东的各种情况,对怎么规划辽东扼制努尔哈赤已经有了想法。

  更重要的是、燕山大营中的一万一千多人基本上已经对他归心。

  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一年十五两银子的军饷。

  眼下即便把军队交给戚金训练,他们也不会背叛自己,更别提孙应元和满桂都是自己提拔的。

  孙应元领腾骧左卫,满桂管羽林三卫,这样的配置是不错的。

  不过等大军招募完毕,仅凭他们两个就差了一些。

  倒不是说他们不行,而是朱由检要把明末能打的将领都拉到自己的麾下,尤其是那些毫无背景的。

  大小曹、黄得功、周遇吉……

  这群猛将该拉拢的拉拢,该利用的利用,都不能放过。

  这么想着、朱由检便开口道:“承恩、秦邦屏他们昨夜是在巩华城留宿的对吧?”

  “回殿下,是的。”坐在马车一侧的王承恩行礼应下,并解释道:“按照大军卯时点卯出发,他们应该距离我们不过五十里。”

  “眼下我等届是骑兵,若是在路上吃饭,应该能在天黑前赶到京城。”

  “大概三个时辰后便能与他们在路上碰面。”

  “嗯……叫探马放远些。”朱由检点了点头,而车窗外的陆文昭也开口道:“殿下放心,卑职已经将探马放出二十里,只要路线一样,应该能在半路上碰到。”

  “那就好。”听到这话,朱由检也安心了。

  他从旁边书架上抽出了一卷兵书,打开后上面都记满了文字和注文。

  这是戚金这几天花时间和心力,将戚继光兵书做出注解的兵书,对朱由检这样的“新兵蛋子”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教材。

  旁边的王承恩看朱由检爱不释手的看着这本经过注解的《纪效新书》也不由笑道:“奴婢还是第一次见殿下这么爱不释手一册兵书。”

  “那不一样……”朱由检笑着回应道:“兵书虽然都差不多,但是有了注解,看起来会更轻松,明白。”

  “戚老将军在这注解将所有东西都解释了,过往看书时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且不说,老将军还会留下一些他曾经领兵作战,或者和戚少保作战时的经验。”

  “这些经验、是花数万两银子都买不到的。”

  说到这里、朱由检感叹道:“这次来昌平太短了,加上有暴风雪,本来想学学骑马却没有机会,着实可惜。”

  “看来只有回京城后,叫文昭你教我了。”朱由检看向马车外的陆文昭,而他也笑道:“怪不得殿下昨夜叫卑职找了两匹三岁的小马驹,原来是要回京城再学。”

  “呵呵、那也没有办法,毕竟这暴风雪太大了。”朱由检无奈的轻笑。

  三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言的聊着,若是饿了,便拿些糕点吃,若是渴了,便喝些水。

  这马车虽大,但是行走起来因为道路而摇晃,想要喝茶却是不可能的了。

  不过好在时间比朱由检想的要快,不过两个半时辰后,前方探马便放了响箭。

  伴随着“砰”的一声,一盏茶后一名锦衣卫探马回来禀报道:“陆同知,前方发现石柱川兵,是否要请秦都司前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