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 第362章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5643 2024-03-23 01:36

  他们下船后将船上的战车组装起来,随后将一床轻飘飘的棉被丢到了海水中,将满是海水的沉重棉被放在简易战车上后,便手动推着战车开始登陆作战。

  士兵排成竖排,用战车作为掩护,两人推车,十人弓着身子在后方。

  这样的场景布满了大坂港口的海岸线上,规模数以百计,一营三千余人登陆海岸线,并将战车推进,向着大坂城进军。

  尽管在朝鲜之役中被明军用火炮狠狠的教训了一顿,但德川幕府在夺取权力后,治内的火炮数量并不多。

  如大坂城中,射程能超过一里的火炮不过只有八门,其他所谓的火炮,无非就是诸如明军抬枪一样的大号火绳枪罢了。

  此时的大坂城,由于十四年前德川家和丰臣家的战争而被破坏,尽管从天启元年开始修缮,但至今不过完成了三期工程中的两期。

  但由于大坂位置重要,还需要考虑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德川家将大坂城的天守则设置在了不同的位置,并且建造的位置更高。

  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以及眼下南边拱卫营需要进攻的第三城墙都是用石质堆砌,石墙高度的不同厚度十余丈。

  尽管城池规模不大,但在城墙这块并不输于大明的一些重镇。

  “放!”

  “砰砰砰……”

  伴随着八门火炮的点燃,一枚枚三磅的石弹被射出,跨越半里的距离后,只有三枚击中三辆战车。

  浸透海水的棉被抵挡了大部分冲力,但战车木板的背面还是被打出了击打后炸开的痕迹。

  “固守等待火炮!”

  负责率军登陆的,是参与过复辽之役的一名三旬参将,名为杨天生。

  此刻的他大声呐喊,手上也拿起口哨开始吹动,有节奏的哨声在他的带动下被不断的吹响。

  渐渐地拱卫营的人不再追求进军的速度,而是纷纷止步,等待后续沙船携带火炮登陆岸边。

  从大坂城头俯瞰,宽阔的海岸线上,明军用战车形成了一个三层的防御工事,而远处的海中,一艘艘长达两丈的沙船携带一门五斤炮和炮车被放下,由四名水兵负责运送登陆。

  这样的场景不止是一处,而是前来围攻大坂城的六十多艘武装商船全部放下了沙船。

  这些沙船在水兵的操作下划向岸边,而岸上的杨天生见状也连忙下令道:“炮哨接应火炮,火炮徐徐推进,步铳手听到哨声再放铳压制倭寇!”

  “是!”在杨天生左右的步塘开始弓着身子穿梭在队伍中,将军令一条条下达。

  随着火炮在沙船的运送下,一门门的登陆海岸线,五百多名炮手开始前往支援,将火炮吃力的放上炮架。

  明军的炮车经过改良,炮架虽然也是铁质,但轮子却被军备院利用杜仲树上获取的杜仲胶配合硫磺粉等物质包裹,形成了类似橡胶轮胎的存在。

  这么一来、炮车轮胎抓地力变强,在海滩和陆地行军时也不至于破坏夯土的路面。

  运载火炮的炮车被炮手们拉拽,当六十二门火炮抵达战车之后,杨天生立马命令炮哨原地建立阵地,并向大坂城头开炮。

  铁锹的声音不断响起,火炮炮车被人用海沙固定,在一刻钟后,炮哨的守备也对杨天生做出了回应。

  “后哨留下保护炮哨,左右前三哨从火炮两侧海滩进军!”

  “哔哔——”

  伴随着木哨声,战车开始挪动,举步维艰的在沙滩上向着大坂城进军,并且让出了中间的位置给炮哨。

  “定射装填,目标午时四刻,仰角三十五度试射,预备……”

  “放!”

  伴随着炮哨守备吹哨,一名名炮手挥下旗帜,而其他炮手也将火绳点燃。

  在火绳“嗤嗤”的燃烧声中,最后六十二门五斤炮发出了怒吼……

  “砰砰砰——”

  六十二门火炮以十门火炮为队,分为六队开炮,火力持续压制大坂城头的八门劣质弗朗机火炮。

  城墙上的幕府铁炮手们则是将大号火绳枪架在了“炮架”上,看着明军步卒的战车推进到一百步后,便纷纷点燃火绳。

  “啪啪啪”的铁炮声不断作响,射击在明军的战车之上,将一床床不断被浇灌海水的棉被射穿,然后无力的击中战车正面的木板。

  “名主大人,反抗派的战车已经推进到城下八十步了,我们是否需要主动出击?”

  大坂城头,在一座天守则上,身着倭甲的一个四尺五六寸(1.44)男人转身看向了坐在椅子上,身高不足四尺六寸的男人回禀消息。

  这名身高不足四尺六寸的男人穿着倭甲,坐在竹制的椅子上,手里还拿着半扇,坐在女墙背后围观战场。

  他的名字叫做松平忠明,是德川家康的养子,曾经与他父亲一起作为德川军参加了关原之战、大坂冬之阵,道明寺之战、誉田之战,帮助德川家击败了丰臣秀吉死后的丰臣家。

  由于在战场上的战功,德川幕府定鼎之后,德川家康给予了他移封摄津大坂的奖赏。

  本来在战前,他已经于八年前迁往了大和郡山城,然而战事的爆发,加上军队的节节败退,德川家光不得不请出了他这位“老将”。

  战前、德川家光交给了他两万兵力来驻守大坂城,依托对大坂城的熟悉,松平忠明很清楚,哪怕反抗派的火炮犀利,短时间也拿不下大坂城。

  他担心的不是明军的火器,而是担心幕府兵与反抗派的短兵问题。

  反抗派主要是大明人,这点哪怕是蠢货都能从他们清一色五尺以上的身高看出。

  找遍整个日本,都找不出近两万身高超过五尺的人,更别提反抗派里动不动就是身高五尺五六寸的存在了。

  身大力不亏,更何况拱卫营被朱由检养的很好,因此在松平忠明看来、那群一个个都是腱子肉、身着铁甲的反抗派士兵,不亚于是开着高达降临的存在。

  幕府的士兵大多只有四尺五六,面对高他们接近七八寸的反抗派士兵,短兵交战将会是怎样的惨烈,松平忠明想都不敢想。

  因此在面对属下不知天高地厚提出想要出城野战的建议时,他当即痛斥道:“蠢货!我们有两万人,完全可以死守大坂城,等待将军大人的援军。”

  “出城难道我们就能将这三千多反动派击败吗?况且他们的数量远远不止三千!”

  松平忠明用半扇指着海面,众家臣纷纷看去,当即便看到了一艘艘被放下的运兵船。

  显然、敌人的数量超出他们的预计……

  “坚守大坂城!为了将军大人!”

  松平忠明说罢、拔出了那堪比他身高的三尺倭刀,而战事也随着明军的战车推进而白热化。

  “定射装填、仰角四十四度……放!”

  “砰砰砰——”

  明军的火器占尽了优势,伴随着炮哨的再度开炮,一时间整个海滩上炮火连天,石弹飞射击打在大坂城左右的火炮上,刻意避开了明军可能要强攻的正面。

  面对五斤重的石弹飞射而来,即便是骄傲自大的幕府铁炮手也无法抵挡这样勐烈的攻击,只有蹲在女墙背后,躺着装填弹药,等炮声停住在放铳射击。

  一些弓箭手试图在天守则上放箭压制明军,然而当战车推进后,后续登陆的明军开始组装出一辆辆云车。

  十余架云车被推动向大坂城而来,这让坐在竹椅上的松平忠明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趴在三尺高女墙上观摩战场。

  率先抵达城墙下的明军并没有直接攻城,而是举着步铳对城墙用三段式的火力来压制。

  “这是什么?自生火铳吗?反抗派绝对拿不出这么多自生火铳,应该是大明的支持。”

  “混蛋……”咬紧牙关,松平忠明心中愤怒不已,但却又同时有些惊恐。

  朝鲜之役带给日本的伤害实在是太沉重了,两次朝鲜之役,日本二十多万大军死守过半,直到德川家康掌权几年后才恢复了元气。

  如果大明下场来进攻日本,按照眼下颜思齐已经占领九州和四国的情况来看,恐怕明军能直接登录本岛。

  松平忠明还记得一些从朝鲜败退回来的大名,当他们提起明军的时候,眼神中的那种恐惧。

  长筱合战,当所有大名都以为日本完成了火器取代冷兵器骑兵冲击,冷兵器骑兵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时。

  在他们登陆朝鲜后的不久,带着地狱难度的明朝骑兵便冲击而来了……

  “仗其四蹄,践踏我阵!”

  简短八个字所带来的,或许是刻入骨髓的恐惧。

  也正是因为畏惧明军骑兵,松平忠明深怕反抗派中出现和明军一样的骑兵,所以才据城而守。

  眼下看来、哪怕是死守大坂城,明军的火炮和自生火铳依旧能压制近两万守城兵卒。

  “把明军自生火铳的数量回禀将军大人,另外火炮的数量也一并回禀,请将军大人速速派遣援军。”

  “嗨——”

  松平忠明反应过来后开始迅速安排,而他麾下的家臣也纷纷奔走。

  很快、明军云车和三千多援军抵达,这么一来、南边幕府兵直面明军的数量达到了近五千人。

  当云车的云梯搭在城头,明军开始登城作战的时候,试图用檑木滚石来守城的倭寇往往站起就被连续不断的排枪压制。

  自然、偶尔他们也能发动有效的反击,打乱明军的节奏,但当云梯上的明军跃上城头的时候,他们所见到的,是一个个只有自己胸口高,长相十分丑陋的幕府兵。

  金瓜锤在明军手中开始挥舞,刀牌手率先登陆城头,随后是步铳手开始慢慢登陆城头。

  紧接着、登陆城头的明军开始使用鸳鸯阵中的打法来克制倭寇,远了用步铳,近了就狼箲、长枪招呼。

  一时间负责守卫南城的一万倭寇在面对数百登陆城头的明军节节败退。

  松平忠明不得已开始带着自己的家臣们对明军发起进攻,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倭”,居然给了拱卫营将士一种万人敌的快感。

  不过伴随着战势的僵持,天空浓稠的云朵开始变得漆黑。

  “快下雨了,鸣金收兵!”

  意识到即将下雨,负责指挥的杨天生当即指挥大军收兵,而伴随着鸣金声的响起,城头上的明军开始边战边退。

  由于使用的是云车,想要撤退较为轻松。

  趁着雨没有下,明军拖拽着云车撤离了战场,并在大坂城西面三里建立了营垒。

  等明军营垒建立,细雨开始下了起来,将满是血迹的大坂城冲刷,一具具尸体被松平忠明下令焚毁。

  只是在那些尸体中,明军的尸体少得可怜,只有零星几十具,而幕府兵的尸体却多达上千。

  “交战不过一个时辰,我们就战死一千二百多人,再这么下去最多只能坚守半个月。”

  天守则内,一名家臣说出了己方的伤亡,而坐在位置上的松平忠明则是道:“现在是雨季,反抗派的攻势保持不了多久,依靠九州和四国,他们终究只能败退。”

  松平忠明明白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但他还是在开口安抚着众人。

  只是那低落的士气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提起来的,一阵讨论过后,所有人只能期盼这场雨季久一些。

  有这样想法的不止是他们,还有远在万里之外的安南郑阮两氏。

  伴随着雨季的到来,沿海地区百姓纷纷在家里闲了下来,整个东亚似乎都被雨季打扰,除了福建……

  “福建自夏以来,闽南地区发生大旱,遍野赤土,波及百万。”

  “闽南百姓逃亡泉州、福州,乘船南逃,数以十万……”

  “福建巡抚南居益上疏,请朝廷拨发赈灾钱粮三十万两,以此来安抚其余闽南百姓……”

  大定宫地址上的齐王行宫内,刚刚和朱由校游猎归来满身大汗的朱由检见到了随军的户部侍郎董应举。

  董应举向朱由检汇报着今年福建的大旱,而朱由检也接过福建巡抚南居益的奏疏,扫视一眼后便道:“福建之地本就人口稠密,几次迁移后,百姓手中耕地仍旧一人不足三亩。”

  “眼下闽南遭遇大旱,而安南、旧港又需要百姓迁移……”

  说到这里、朱由检举起奏疏,对董应举说道:“你回信南居益,就说福建遭遇旱情的百姓,有愿迁移安南者,发田二十亩,发救济粮十二石。”

  “若有迁移旧港者,待遇不变……”

  旧港迁移是一人十亩,而安南是一人二十亩,不过旧港的救济粮被朱由检几个月前削减成了六石,待遇反而不如眼下的安南了。

  显然、朱由检要逼着福建灾民迁移安南,而对此、被朱由检一手提拔的董应举则是担忧道:“安南战事尚未结束,恐怕许多百姓不愿前往。”

  “不愿意就去旧港,难不成连旧港都不愿意去,就等着饿死当地吗?”朱由检回应一句。

  福建的旱情在史书上记录的不多,归根结底是在晚明,福建的闽党官员不作为较多。

  哪怕朱由检,如果不是有人提起,他也不会想起了福建也是北方大旱的同时,为数不多同样遭遇旱情的南方省份。

  这倒不是说他忽视福建,而是他对福建百姓迁移的力度已经很大了。

  琉球府的二百多万百姓,旧港的三百多万百姓中,有近半都是福建迁移出去的。

  只是福建的人口密度确实太高,这点从明初到晚明,甚至清末都是一样。

  以朱由检的估计,福建纸面四百多万人口的背景下,实际拥有的百姓数量恐怕不下一千万。

  加上福建耕地数量只有一千四百多万,也难怪福建从宣德年间就开始动荡不断。

  尽管朝廷已经迁移近三百万人,但福建的田亩数量依旧不能满足当地人口的耕种。

  各省太平时,民间粮食正常运转,福建商人还能前往湖广、江西、四川采买粮食。

  但今岁北方三省之地大旱,除了北直隶在这个时代河流、湖泊众多,还能勉强自给自足外,山西和陕西都需要采买粮食。

  加上大明三大产粮区的四川川东大旱,眼下便是朝廷出手买的粮食,价格也达到了四百六十多文。

  福建之地属于军屯田福泽较少的省份,自然在遭遇眼下大旱的时候,不能像山陕两省一样富裕的买粮。

  想要让福建的百姓能活的滋润,只有迁移这一条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