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839章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秋来2 4023 2024-03-23 01:35

  后来复命令议和事,又为诸文臣所阻,遂寝其事。

  此次请和,决非虚语。”

  而且他们都表示,这就是崇祯的行事作风,绝不可能是作假的。

  毕竟大明皇帝的谱,不管目前有没有实力摆,但一定要摆出来的。

  面子以及名声这种事,崇祯看的很重!

  听了这些解释,皇太极这才深信不疑。

  为了显示身份,他也如法炮制。

  以敕谕英郡王阿济格等人的形式,间接的答复明朝。

  双方都通过中间商联系。

  马绍愉立即奏报朝廷,崇祯再次以敕谕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形式,准许兵部便宜行事,差马绍愉等人前往盛京谈判。

  皇太极是打算等大明使者到了盛京之后,有什么手段,再决定要不要把消息泄露给松山大营的明军,放松他们的警惕。

  议和?

  皇太极如今是强撑着,但也不愿意轻易停下战事。

  明清双方的沉没成本实在是过高,谁都不想要放弃先手。

  两个参将护送马绍愉前往沈阳。

  为了给谈判创造一个和平的假气氛,皇太极令停止对松山的进攻,退兵一里。

  洪承畴站在松山城墙上,拿着单筒望远镜看着清军出现撤军的意思,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他当真没想到杨嗣昌这次回到朝廷后,不仅能打击贪官,搞出银子,为了阴皇太极一把,说服陛下同意议和。

  现在就看真议和的大明使团能做出什么让步来?

  谈判中。

  清方代表范文程追述了大清起兵的缘由:“南关负婚,天朝助彼侵我主地,故有扰顺、清河之役。

  又增兵杀戮我主,我主乃取辽阳、广宁。

  我主犹未尝忘和,虑致书袁崇焕不报明廷,是以入永平、遵化。

  又不远千里至张家口求成于巡抚沈启时,我主候命半载,又不报明廷。

  复移书方一藻,又不报明廷,我主才差人走密云,攻山东。

  宁远治兵不严,我主才围困锦州、松山。”

  这番话被范文程说的都是我大清是被动入侵大明,都是你们大明他妈逼的!

  马绍愉自是不敢回应,直接抱以干笑。

  在他的思维当中,洪承畴被重兵围困,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他自然是没有底气反驳你们狗鞑子是叛变大明的反贼,诺诺不能言。

  经过双方几轮谈判,最后达成协议,马绍愉带着皇太极的国书返回宁远。

  “大清国皇帝致书明国皇帝,双方作战,盖因尔明国无故害我二祖。

  (被李成梁噶了努尔哈赤他爹和爷爷的脑袋)

  我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于是昭告天地,亲征尔国。

  其后每欲致书修好,而尔国不从,事遂滋蔓,以至于今。

  我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臣服蒙古及朝鲜版图。

  乃昭告天地,受号尊称,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我大军每入尔境,攻城陷阵。

  然仍愿和好,是为了亿兆生灵。

  若两国诚心和好,自此以后宿怨尽释,尊卑之别,何必计较!

  古人云:情通则明,情蔽则暗。

  若尔国使来,予令见面。

  我国使往,尔亦令见面。

  则交情不至蒙蔽,而和事可久。

  吉凶大事,当遣使交相庆吊唁。

  每岁贵国馈我大清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我国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贵国界,以塔山为我国界,连山适中之地,两国于此互市。

  倘愿成和好,速遣使带和书及誓书来,我亦拿书以往,否则再勿遣使致书!”

  第1031章 矛盾丛生

  在这份国书中皇太极为和谈开出了条件。

  明朝给清朝每年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

  双方边界划分:明方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界,清方以塔山为界。

  直接把洪承畴目前还没有丢掉的地盘全都划入囊中。

  其实满清的汉官祖可法、张存仁、马国柱、雷兴等上奏,分析明人讲和的意图。

  “皇上,明朝人哀鸣求和,显见其兵力已枯竭,将领萎靡不振,救困无术,征调比前更困难。

  或者出于明智,自知退步,这也是可能的。

  但汉人熟知“城下求和,春秋耻之”的道理,而今明人“摇尾乞怜”,未必不有不可告人的打算。”

  “皇上,第一,明人求和,不过是舍金钱以诱惑我军;

  第二,可能是以讲和为缓兵之计,延缓我清军攻城,而等待从再征调军队支援洪承畴;

  第三种可能是,怕我兵截击明从宁远至松山的粮,暂借和议为运粮之计。”

  据他们的分析,明人讲和必有所“密谋”,请皇太极不要上当。

  皇太极在同崇祯发布国书后,其实就议和的事情征求诸王贝勒满汉大臣的意见。

  提出议和还是继续打的问题,让他们各抒己见。

  许多人都反对议和!

  因为大清已经在松、锦撒进去那么多的钱粮士卒,火药火炮,未曾立下大功。

  就因为明人磕头求饶,咱们就不打他了,这是不对的。

  更何况大明想要花钱买平安,咱们为什么不去入关抢呢?

  还能抢的更多!

  “我大清理应继续打下去,然后席卷中原,夺了明国皇帝的鸟位!”

  这其中属实是汉官叫嚣的最凶。

  他们也是最反感和谈的,甚至比满清的诸王贝勒们还要强硬。

  虽然皇太极让诸王贝勒们与汉臣联姻,但是双方也多是有些“微小的隔阂”。

  对于如此好战的言论,皇太极即使颇为高兴,但他显然有更深的考虑。

  统一全国,还需多方谋划。

  明境内的反贼贺今朝可不算是一股小势力。

  他倒是愿意看到贺今朝在明境内四处征战,被诸多事情缠身,最好拖大明下水,而不是大明一直钉在辽东拖着他。

  皇太极虽然不清楚贺今朝为什么一直待在贫苦的西北之地不动窝,但总归认为这人是个强敌,他可不会放松警惕。

  就算是耗时间,以他的岁数也是耗不过贺今朝的。

  所以皇太极的思想准备总是觉得不足,红夷大炮数量不够,士卒兵马盔甲也少,粮草储备也不多。

  还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必须要万事俱备,牢固基础,才能“借来那一股东风”。

  因为纵然大明主动低头,他也不能盲目进取。

  而且皇太极还举出了金朝的例子。

  它虽有中原,但是没过多久就灭亡了,盛与衰,都有它的时间,不可贸然强求。

  诸位还是想着如何消灭洪承畴率领来的十三万明军才是正事。

  皇太极虽然同意议和,但也不想放弃前线的战事,只想着麻痹大明朝廷,以此寄希望远在京师的他们来给身处前线的洪承畴扯后腿,才能对大清更加有利。

  当满清这份国书摆在崇祯面前的时候,他都想要发笑。

  皇太极是不是再贺今朝那里安插了谍子,以至于要价一致?

  还是在陈新甲的标准下,也给出了同锤匪一样的待遇才促成了和谈?

  此番前去与清廷议和的使团,甚至连陈新甲都不知道皇帝的真实意图,所以想要极力促成此事。

  故而崇祯心里也都有些打鼓,这些条件是不是陈新甲等人给大明“设立”的,才让锤匪与清廷全都满意?

  继而全都与大明议和?

  马绍愉跪在一旁,根本就不敢多说什么。

  崇祯挥挥手,让他们全都下去了。

  杨嗣昌坐在一旁,同样看着清廷的议和条件。

  皇太极倒是真会定价。

  本来国库因为打击贪官互相撕咬起来,文官、勋贵、厂卫都有人被拖下水,国库还真的快有一百万两银子。

  毕竟大明的官吏只要扣上“贪污”这顶帽子,十个人里面有十一个都不干净。

  他皇太极就盯着大明国库这点银子可劲的要呢。

  谁给他漏的消息,或者与锤匪的议和差不多的待遇,其心可诛!

  但此时也不是追究谁的责任,崇祯第一次觉得他手下的官员要比他富裕的很。

  只不过在杨嗣昌的劝谏下,强忍着收敛,没有当众发怒,呵斥群臣。

  “陛下,如今我们有了银子,能支撑洪承畴更久了。”

  杨嗣昌捏着胡须道:“若是运输粮饷,还得交给可靠之人亲自领兵分发。”

  “朕以为靖辽侯可以。”崇祯对于吴国俊极为信任。

  这次准备让他带兵进入京城,亲自点验银两。

  当然这也是杨嗣昌的建议,免得有人借机上下其手,把属于前线的粮饷给贪墨了。

  纵然他是皇帝的宠臣,还被提前告知诸多官员,可按照大明官员的脾性,当真是屁用没有,他们该漂没还是漂没。

  “陛下英明。”杨嗣昌对于吴国俊的观感极好。

  他又建议吴国俊等人到时候走水路前去,如今清军松懈。

  若是松山大营的士卒得知朝廷给他们护送粮饷,必定会舍命护住那一里多长的道路,从而坚持的更长久。

  崇祯把皇太极给他的国书收起来,直接已读不回,按照杨嗣昌的建议,专心看着朝堂内几方势力撕咬。

  要不闲着也是闲着,还能落到银子。

  现在的朱由检真的在听从吴国俊的治国之言,先向先祖学习,摆烂那么一段时间。

  党争越发的火热,崇祯搞出来的这些银子进了国库,他们并不是很在意,到时候有的是法子弄出来。

  骗皇帝的银子装进自己的腰包,大明官员都非常擅长此事。

  李自成第二次围攻开封,周王都成了惊弓之鸟。

  毕竟上一次围攻花出去的钱财,崇祯还没有给他报销,现在闯贼又来。

  周王欲哭无泪只能咬牙继续掏几万两银子,加固城防。

  巡抚高名衡、总兵陈永福赶忙招募新兵,并且向督师丁启睿告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