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第46章
“对对对,世凯说得对,两广福建形势复杂、人心不稳,到处都是前明余孽和平西王的旧部。也就是我们几个对大清是赤胆忠心!”
第一个附和王忠孝当然就是“又精又忠”的耿精忠了。他刚刚又送了王忠孝三万两银子――耿精忠现在已经如愿以偿了,很快就要在杰书的护送下去福建接班了,当然要兑现之前的承诺了。
之前王忠孝帮他包装成大忠臣的时候说好的价钱是先收两万,事成(耿精忠去福建掌权)再给两万。现在耿精忠多给了一万,就当交个朋友。
对于“西南互保”,耿精忠当然也是赞成的。毕竟他这些年一直都在北京当人质,在福建那边没多少基础。如果能拉上王辅臣、孔四贞、尚之信当盟友,那掌控福建就能容易一些了。
“这个西南互保的确不错……广东那边奸人太多,若是我等忠义之士还不抱团,早晚会被奸人所乘!王大哥、孔大姐、耿贤侄,只有我当上平南王,我一定和你们联手!”
尚之信也紧接着表态加入西南互保。他的麻烦比耿精忠更多,耿精忠他爹耿继茂身体不大好,没有给耿精忠生出多少好弟弟。
而尚可喜是属“种马”的,这些年在广州一个劲儿地下崽,弟弟妹妹多的尚之信都记不清数目了……没有一百,怕也有八十了!
妹子多一点也就算了,大不了就是陪一份嫁妆。可是弟弟多了是要分家产的!尚可喜手下那点儿佐领根本就不够那么多儿子分的。
更可恨的是,还有几个年纪大些的弟弟也在谋求平南王世子的位子……这群“不恭之弟”整天围着尚可喜这个不孝之爹拍马屁,还不停说尚之信这个哥哥的坏话。
而尚之信也的确不怎么孝顺……有一阵子还不把尚可喜当老子哄!
那时顺治帝还在,尚之信身为“俺答公”,奴辈比他爹都高,当然不能把尚可喜当老子了――俺答是兄弟的意思,顺治是拿尚之信当兄弟的!
尚可喜不过是顺治的奴才,而尚之信是顺治的兄弟,谁高谁低不明白着?他要是把尚可喜当老子,那就是坏了“奴辈”,就是不忠了!
可没想到顺治皇帝年纪轻轻就没了……而康熙小皇帝也不怎么认他这个“尚叔叔”,虽然大家还管尚之信叫“俺答公”,但是这个“俺答公”的含金量直线下跌啊!
他现在没了顺治这个好哥哥,他爹又被一群坏弟弟带坏了,康熙又不认他这个“尚叔叔”,世子的位子都摇摇晃晃的,想要提前嗣位,然后坐稳平南王的宝座,就只能和王辅臣、孔四贞、耿精忠联手了。
“俺答公,你放心,等我的新军练好了,就和四贞一块儿护送你南下。到时候我带着一万新军和四贞的定藩一起支持你!”王辅臣当然也愿意和尚之信联手了,当下就笑着拍了胸脯。
尚可喜的平南王当太久了,而且他又特别能生,生出来的儿子女儿再去和广东地面上的军头、豪强联姻,现在已经有点盘根错节了。
王辅臣这条过江龙如果想在广东多吃多占一点,就得把尚可喜换成尚之信――尚之信虽然姓尚,但他实际上也是个外来户,那些广东人指着鼻子骂他他都听不懂!
所以尚之信如果当了平南王,多半会和王辅臣联手!
孔四贞看见尚之信、耿精忠都入伙了,一张绷着的面孔也笑了起来:“这下好了,咱们的西南互保成了……皇上再也不用担心西南这一路了,说不定将来咱们四家还能一起出兵湖广,帮着皇上封堵吴三桂东进之路。”
听见这话,王辅臣的眉头又蹙了起来,“格格,您也别太乐观了,即使咱们四家联手,互保西南都很勉强。要出兵支援湖广,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啊!除非……”
“除非什么?”孔四贞问。
王忠孝接过问题,回答道:“除非咱们真的能把根扎进两广福建的土里面……如果咱们只是浮在上面,靠万儿八千的官兵,靠几个心腹官员,咱们是控制不住两广福建那么大的地盘的。”
“扎根?要怎么扎?”耿精忠问。
“咱们可以搞个学会!”王忠孝说,“搞一个研究儒学的学会!”
“儒学?”耿精忠差一点给王忠孝逗乐了。
“世凯,你还懂儒学?”孔四贞也是一脸难以置信。
尚之信则一会儿看看王辅臣,一会儿看看王忠孝……没错啊,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我懂不懂没关系,”王忠孝摆摆手,“我可以去江南请大儒来讲学,用江南大儒的名头,把咱们的西南儒学会支楞起来,让两广福建的士绅都加入进来,听大儒讲学,为我等所用。”
“好像有点意思,”孔四贞似乎被说服了,“世凯,那你这个学会准备叫什么?”
“叫维新学会!”王忠孝一本正经说,“讲得是新儒学!”
“什么叫新儒学?”孔四贞被王忠孝说得一头雾水。
王忠孝只是笑了笑道:“可以用来终大清的儒学,就是新儒学!”
……
“二公子,什么叫新儒学?我怎么没听说过?”
“二公子,您真懂儒学?忽悠人吧?”
“就是,二公子,我可是您的书僮……我记得《论语》您都没认真瞧过,您真懂?”
“嗨,要懂那个干什么?咱们只要有银子有兵,将来就能割据一方,吃香的喝辣的!”
“对,对,对……就是这个理儿!”
“都说什么呢?会说话吗?大头是我兄弟,他虽然念书不怎么用功,但是最近一两年开窍了,有点博学强记,过目不忘的意思了!没准真懂新儒学了。”
玉渊潭庄子里面,属于王忠孝的书房里面,今儿一大清早就来了一屋子的人。有于师爷,有王吉贞,还有“仁、义、贤、安、全”他们哥几个。
这些人都是王忠孝让人叫来的,叫他们过来的目的当然是向他们摊牌了――爷不装了,爷是有学问的,爷懂新儒学!
当然了,这几个算得上是“真自己人”的家伙,对于现在已经脱胎换魂的王忠孝还是缺乏了解的,不知道他的“窍”开得有多大,还以为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遗传性”反贼呢!
而实际上,王忠孝要干得事儿根本不是造反,而是革命!
革大清的命!也要革儒学的命!
这两件事儿在王忠孝看来,那就是一回事儿……大明的灭亡而随之而来的华夏天倾,实际上就是儒学的衰败和士大夫的腐朽无能造成的。
作为华夏大地上的显学,儒学自汉武独尊以来,就负担着为天下输送治世用兵之才的任务。如果儒学没有过分衰败,还能源源不断为天下输送治世之能臣,用兵之名将,那么华夏就不会有亡天下之祸。
可是从宋朝开始,儒学就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再提供足够数量的能臣名将。因而才有了南宋末年和明末这场天倾。
而在明末天倾之时,努力支撑华夏天下到最后的,也不是本应该作为民族脊梁的士大夫,而是“海贼”、“闯贼”、“献贼”。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元末的华夏复兴之役中已经出现了,当时承担华夏复兴大任的,也不是宋朝遗留下来的儒家士大夫。
韩山童、刘福通、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等,没有一个是儒家士大夫,给他们当将军,帮他们打天下的也多是草莽出身。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无论是三藩起义,反清复明,还是建立地上天国,又或者是后来的反清革命,儒家士大夫在其中发挥的正面作用都相当有限。
不过这个看似已经断了脊梁的儒学,在明末清初的这一段,还是露出那么一丝丝的曙光,出了两个堪称大儒的人物……其中一个就是写出了《明夷待访录》的黄宗羲。而另一个当然就是比黄宗羲还懂《明夷待访录》的王忠孝了。
相比另起炉灶,搞一场儒学革命,无疑是最现实的。
看见眼前几位都在质疑自己的学问,王忠孝嗯咳了一声,然后问拉了把椅子坐在书房门口的王忠义:“大炮,外头没人吧?”
“没人,都轰走了。”绰号“王大炮”的王忠义回答道。
听见外面没人,王忠孝就拿起毛笔开始写大字儿,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练字儿,现在已经能写一笔相当不错的楷书了。
只看见他先在一张宣纸上写了“维新学会”这四个字,然后又这四个字下面写了“天地会”三个字,最后又在天地会下面写了“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反清复明均田地”两句话。
“天地会?”
“天下为主君为客?什么意思?”
“还要反清复明均田地……哎哟,二公子,您这是要……干什么?怎么瞧着有点像闯贼?”
“你就不懂,向闯贼学习,才能鼓动人心啊!”
王忠孝书房里面的几个人还都是认字儿的,而且还有点学问。不过这个“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道理,他们还是不大明白的。
这段话出自《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是: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大意就是人民为天下的主人,君主是为人民服务的!
但是他们都知道什么是“反清复明”,什么是“均田地”!
毕竟现在距离明末天倾才二十多年,什么是“亡天下”,什么是“均田免赋”,他们还是知道的。
而且这几个人都是以王辅臣、王忠孝为首的一个汉人军阀小团体。这一类的汉人小军阀在三藩之乱前,对满清的统治的态度普遍都是口服心不服,所以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响应他的人才会那么多。
对这些手里还掌握着一些武装,看着满洲人吃香喝辣的早就不顺眼的小军阀来说,造反才是政治正确!
所以这伙人还是懂一些“反学”的。
而三藩起义搞砸的主要原因,在王忠孝看来就是两个。一是吴三桂太怂;二是三藩起义的主力,也就是那些汉人大小军头们只是粗通造反,无法提出一个可以团结知识分子和发动群众的主义。
因而三藩起义其实是一场脱离群众,甚至是脱离士大夫的起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汉人武士和满洲武士争权夺利的斗争。
广大汉人士大夫和人民群众,只是被动卷入或是在旁边观望。
但是吴三桂没有的东西,王忠孝都有……他上辈子为人民服务多年,都懂!
“天地会的‘天’,就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王忠孝开始解释了,“意思是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这是天下为公之论,是儒家的大道!是给天下读书人看的,也是维新学会要讲得道理。
所以这个维新学会,其实就是面向读书人和士大夫的天地会!
我们可以通过维新学会告诉天下读书人,他们现在之所以那么难得官,就是因为那个为客的满洲之君心里头只有旗人,没有他们这些汉人读书人,所以放给汉人的官太少!
汉人读书人想要容易做官,就只有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路线,由天下人来主天下,而不是由满洲之君来主天下。”
他说到这里,稍稍停顿了一下,用目光扫了扫眼前几人的表情……一个个都目瞪口呆的,也不知道是听明白了,还是听糊涂了?
不过这没关系,因为下面的道理他们一定懂!
“而反清复明均田地就是天地会的‘地’!”王忠孝道,“这是说给天下受苦的穷人们听的……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反清复明的好处就是均田,可以分到土地!
现在他们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太少,就是因为八旗贵胄和八旗的走狗们圈占了太多的土地,沿海那边,一个沿海迁界,就圈了上千万亩!京畿一带八旗圈地至少圈了了两千万亩。辽东那边柳条边墙一立,都给圈了。四川好好的天府之国,现在也给他们杀得人烟稀少,到处都是荒地……宁愿荒着,也不肯拿出来分。
另外,各地驻防的旗营还有效忠满清的贪官污吏也占了大片的土地,弄得汉人百姓没有地种,都沦为了佃户。
如果汉人百姓要想得到土地,就得反清复明。等反清复明成功了,出力多的就多分,分好田!出力少的就少分,分坏田!这个道理是不是特别实在?”
这可是当地主吃饱饭,还是当佃户饿肚皮的道理……劳动人民能不懂吗?
只要他们懂了、信了,那大清就终了!
第一百零一章 天地会总舵主朱三太子!
“二公子,您高啊!您太高了……用维新学会发动士人,用天地会网罗庶民……一天一地合在一起,上到士人,下到庶民,那就都有了!”
第一个翘起大拇哥夸王忠孝的,当然就是于大师爷了。人家到底是锦衣卫缇骑世家出身,祖祖辈辈对付各种反贼。他虽然没有实际操作过,但是祖辈还是给他传下了一本秘籍――《缇骑笔记》,里面就专门记录了老于家的祖辈是怎么替大明朝捉反贼和制造反贼的!
其中的捉反贼这篇主要是捉白莲教,也有一些是捉各路闯贼党羽的。里头就记录了当年的白莲教和闯贼党羽是如何蛊惑人心的!
而制造反贼……当然就是怎么把“想造反而未造反”或者压根就没想过要造反的富户、官人整成反贼了。
总之,这个于得水真是一身好本事,现在总算有了可以发挥的舞台了。
一边是粘杆处东堂子衙门――这简直就是大清版的东厂啊!
而另一边又有了维新学会和天地会……多好,当反贼和抓反贼的活儿全都包圆了!
王忠孝笑着点点头:“还是于师爷懂我!咱们要想成就大业,光是手头有兵那是不够的,还得有能够蛊惑人心的主张!”
他指了指自己的心脏:“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只要人心被鼓动起来了,大清朝也就快完了,那咱们……哦,应该是朱三太子的大业也就有望了。”
“怎么是朱三太子?”王吉贞有点糊涂了,“二弟,这个不是平西王和咱家的事业吗?”
在王吉贞看来,王辅臣、王忠孝是跟着平西王反的。平西王的反造好了,王辅臣、王忠孝都有国公的前程……而他是王辅臣的嫡子,等王辅臣一死,他就是国公了。
王忠孝笑道:“反清当然是平西王和咱家的事儿。可是这个天地会的首领……就叫总舵主吧!就只能是朱三太子!师爷,您说是不是这样?”
大家伙都望向于师爷,就看见于师爷那张圆脸上全是惊喜啊!
“对!对!对!二公子说得对!”于师爷擦着巴掌道,“这个天地会的头头只能是朱三太子……朱三太子名气大,又是崇祯皇帝的儿子,他说的话有人听有人信,别人以他的名义说话也有人信!
连皇上都一直相信有这么个朱三太子成天在和他作对,在没完没了折腾反清复明。如果听说朱三太子成立了个天地会,要搞什么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反清复明均田地,他应该也是会相信的。这样就不会怀疑到咱们头上了!”
王忠孝大笑道:“哈哈哈……咱们就是一群粗鄙武夫,大字识不得几个,哪懂什么儒家的大道理?咱们更加参不透‘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大道……那种道理只有经历过国破家亡之难的朱三太子或着是亲眼目睹了亡天下之祸的大儒才能看破的!所以皇上是怎么都不会怀疑咱们几个在捣鬼的。”
“对啊!咱是不懂啊!”王吉贞一脸疑惑地问,“可二弟,这道理你是怎么参破的?”
“这道理不是我参破的,”王忠孝笑道,“是梨洲先生黄太冲参破的……大哥,你知道他是谁吗?”
“黄太冲?好像在哪儿听过一耳朵。”王吉贞琢磨了一下,“太冲是字号吧?大名叫什么?”
王忠孝回答:“叫黄宗羲。”
“是他啊!”于得水一拍大腿,“我在我家传的《缇骑笔记》上见过,他是什么东林七君子之一的那个谁的儿子,在魏公公倒台后,来北京为父申冤,拿锥子在刑部大堂上捅了落难的锦衣卫崔指挥使,还拔了崔指挥的胡子……凶得要死!这么个狠人大明亡国那会儿他怎么就没有抗清抗死了?”
“这不在闭门写书嘛!”王忠孝说,“写了个叫啥《明夷待访录》。”
其实黄宗羲组织过抗清义军,但是拿刀子捅八旗天兵和在明朝的刑部大堂上捅个五花大绑的倒霉蛋完全不是一回事儿。黄宗羲没那手艺,结果抗清义军让清给“坑”了。
“明夷?啥意思?”王吉贞问。
“又是明又是夷的,还能啥意思?一准是鼓吹造反呗!二公子,这书您有吗?”
“有!”王忠孝拉开书桌的抽屉,从里面就拿出一本线装本摆在书桌上,线装本的封皮上就有“明夷待访录”这五个大字儿。
于师爷拿起这本书打开一看,发现是个手抄本,字儿是王忠孝本人的,应该是他抄的,但没发现作者的名字,于是他就问王忠孝道:“二公子,这书上面没作者的名字,是哪儿弄来的?”
“这书是粘杆处收藏的,是江宁织造郎中,就是小寅子他爹当成反书踅摸来的,我看着不错,就抄了一份。不过收藏在粘杆处档房里的那本书上面本就没有作者的名字……要不然黄太冲早上菜市口了!”王忠孝笑了笑,又道,“既然没作者的名字,那我就做主,把这书送给朱三太子了!”
说着话,他就提起毛笔,将书从于师爷手里拿了回来,又在封皮上写了“朱三太子著”这五个大字儿。然后又把书名划掉,写上了《天下为公论》五个字儿。
实际上这本《明夷待访录》并不是原版的,而是王忠孝边抄边改出来的,只保留了“原君”、“原臣”、“原法”、“田制”等四篇,并且重点突出了“原君”和“田制”,还将“田制”改写成了“均田制”。
而在突出了“原君”,改写了“田制”之后,这《明夷待访录》就变成了一本彻头彻尾的反书!
王忠孝把书交递给了于师爷,低声嘱咐道:“师爷,这书你拿着,回头多抄几本,算是朱三太子的……记着,要用左手抄,免得让人认出你的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