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赵佗径直起身,对着主座上的王绾一拱手,转身就大步往外走出去。
“大庶长,大庶长!”
陪坐的王贺叫起来,连忙跟了上去,试图挽回。
赵佗却不理他们,径直往屋外离去。
“竖子甚为无礼!”
眼见赵佗突然拂袖而走,背影消失在门外,淳于越忍不住怒斥一声。
相比于淳于越的愤怒,周青臣却是看到王绾神色怪异,不由问道:“丞相,不知刚才这大庶长所言六年前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意思?他当时说过什么话?”
王绾脸色阴晴不定,面对询问,却是摇了摇头。
当今皇帝曾下过严令,不准任何人泄露那件事情的经过。
一旦事情泄露出去,必将严惩不贷。
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世人都只知道阻止荆轲刺秦的人乃是高佗,却不知赵佗与高佗是同一人。
秦法严酷,他王绾可不想以身试法。
他本以为赵佗昔日所言“天下”的话,只是为了死中求活,特意讨好皇帝,为他所的事情找一个大义凛然的理由。
如今赵佗的身份地位,和昔日那个刺客副使已经是截然不同。
一旦劝说皇帝在大秦实行分封,在王绾看来,不仅能帮助帝国更快的稳定天下,帮助儒家达成复周公之政的目的,更能让赵佗在其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此乃一举三得也。
所以他们才会想要拉拢赵佗一起建言,毕竟这位大庶长颇受皇帝宠爱,之前一句话就把李斯的杀戮齐王的提议堵了回去,只要赵佗开口,皇帝一定会多加考虑,为其裂土封疆也说不定。
这也是他们邀请赵佗入伙的重要原因。
哪知道最后却是这个结果。
“或许此子是想维持自己当年表现出来的形象,这才不想和吾等共同建言。不过分封之事,对我秦国安定边疆甚有好处,对他赵佗也是利大于弊,他纵使面上不同意,心里应该也不会反对。多半会和王、蒙两家一样为了避嫌,而选择沉默。”
王绾心中思量,他到现在还是不相信那个年轻人能拒绝封土建邦的诱惑,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啊。
他转头对周青臣、淳于越等人说道:“大庶长既然不愿与吾等共同建言,那就不管了。”
“如今辛氏、杨氏、司马氏,还有朝中诸位臣僚大都支持吾等建议,吾等支持者甚众,当在明日大朝会的时候,向今上建言,在天下行分封之政!”
……
夜色将深,李氏府中。
李于兴冲冲的奔入屋中,叫道:“父亲,那赵佗被王绾请去府中赴宴了,恐怕是要跟着他们参与分封之事!”
李斯此刻正坐在榻前看着简牍。
帝国初立,事情繁多,他这个廷尉自然也是一天从早忙到晚,难得片刻休息。
“你派人监视大庶长?”
听到儿子的话语,李斯放下手中简牍,皱眉询问。
李于面色一滞:“赵佗如今风头正盛,又与吾李氏有隙,我自是对他有些关注。还有那王绾,他素来与父亲不合,如今又和那群儒生四处活动,宣扬分封之事,我也对他多了些注意,所以才知道今天王绾请赵佗赴宴的事情。”
“勿要再让人去做这等事情,派人监视公卿庶长,一旦事发,你可知是何罪过?另外你一孺子岂能直呼大庶长和左丞相名讳!”
李斯瞪了儿子一眼,声音十分严厉。
李于讪讪道:“父亲说的是。不过明日便是大朝会,大庶长既然赞同左丞相的分封之政,说不定他们会向今上建言在天下行分封制度。分封者,我法家之敌也,父亲当要小心才是。”
李斯问道:“你怎么会认为大庶长赞同分封之策?”
“朝中除了王氏之外,就以大庶长功勋最大,如果今上在天下实行分封,大庶长定然能得裂土之荣,为一地封君。这么大的好处,他怎么会不同意呢?”
李于有些嫉妒的说着。
李斯微微摇头。
李于说的有道理,但他李斯根本不相信赵佗会同意王绾等人的分封提议。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议帝号之时,此子抛出“帝皇”之号,赢得皇帝大悦的场景。
皇帝的心。
赵佗难道不懂吗?
“你下去吧。”李斯挥了挥手。
“唯。”
李于失望的退下,他还满心欢喜,以为这个消息能得到父亲的嘉奖。
然而没走两步,李斯又开口将他叫住。
“我之前就告诉过你,如今我李氏正值大事之际,当谨言慎行才行,你行事冲动不顾大局,竟然胆大到派人监视公卿勋贵,如此表现,欲要害我李氏乎?今日开始,你在府中好生研习经典,将先贤之书好好通读,在我同意之前,不得出府门一步,听见没有!”
李斯厉声开口,吓得李于一个哆嗦,忙连连点头。
看着儿子消失的背影。
李斯的眼睛眯了起来。
“赵佗知今上之心,必定不会同意分封,如此倒是我的盟友了。吾当与他联手,先将王绾和那群儒生拿下才是。”
……
马车抵达自家府邸,赵佗脸色难看的从车上下来。
“王绾这老匹夫,竟然想把我拉下水,跟他们一起劝皇帝搞分封,这不是找死还拉我垫背吗?”
“整个秦国朝堂,所有人都能进言分封,只有我赵佗不行。如果我开这分封之口,不仅是站在皇帝的对面,而且我数年来辛苦征战才统一的天下,岂不又变回原本的样子了,这几年的仗岂不是白打了,为此死掉的袍泽士卒也都白白牺牲了?”
赵佗很生气。
几年都没有骂人的他,今日忍不住在心中狠狠骂了王绾和那群儒生一顿。
骂归骂。
不过他心里也知道王绾所言的分封制,并非一无可取之处。
王绾和那群儒生所言的分封,并非是单纯像周朝一样,将天下疆土分给诸子和功臣。
而是原本被秦国消化的地方不变,依旧为朝廷直属的郡县。
只是将新征服的楚越燕齐等偏僻辽远之地分出去,各地因俗而治,各定相应的法律,以尽快的统治当地民众,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秦帝国的快速稳定。
也就是后世汉朝,曾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
以当今的生产力,交通条件等各种因素,这种制度确实对坐稳江山有一定的好处,秦若实行,说不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二世而亡的结局。
但到了后面呢?
赵佗的脑海里闪过“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等种种事件。
眼神再次变得坚定起来。
历史已经证明,郡国并行制到了后期同样是尾大不掉,不是个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别说,皇帝心里怎么想的,他赵佗可是一清二楚。
“明日就是天下大酺之后的大朝会,王绾等人很可能在明天的大朝会上提出分封之议。如果我没进他府中赴宴还好,但如今既然去了他府中一趟,就有了嫌疑。明天他只要向皇帝提议分封的事情,我就必须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才行。”
“态度要坚定,旗帜要鲜明!”
赵佗心中暗语。
又转头对随行的侍从道:“派人去请郦先生来我府中一趟,对了,还有涉中更也请来。”
“唯。”
侍从立刻领命,很快便出门将郦食其和涉间请来。
“大庶长深夜叫我前来,是出了什么急事?”
郦食其一入府中,就见赵佗神色凝重,连忙询问。
涉间也一脸担心望来。
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赵佗这般模样了。
“明日大朝会上或将有大事发生,吾当与先生商议一番才是。”
赵佗将两人邀入屋中密谈。
郦食其这类纵横之士,为了辩论说服人,常读许多书籍,了解各种典故。
他要向郦食其询问一些关于封建和郡县相关的知识,以及学习口才辩论之术。
至于涉间,则是因为他同样有上殿参政的资格。
所以赵佗必须要提前和他通气,以免涉间被分封的好处所诱惑,站错了队伍,那可就完了。
此等大事当前,赵佗自是十分郑重,和两人商议到了半夜,这才勉强睡了片刻。
待到第二日天光将亮,屋外有鸡鸣声传来时。
赵佗睁开了眼。
走出屋门,看着天边晨曦微明。
他便知道,今日恐怕将是个能载入史书的日子。
第四百八十六章 :分封之论
咸阳宫巍峨高大,位于渭水北岸,乃是秦都咸阳修筑最早的宫殿。
哪怕自商鞅建咸阳,已过去了一百多年,历代秦王在渭南修建了章台、甘泉宫等殿宇楼台,但依旧无法撼动咸阳宫在秦国政治上的重要位置。
如今,秦帝国正式建立之后的第一场大朝会,便是在咸阳宫举行。
赵佗和涉间乘坐的马车抵达宫城外,两人身着黑色朝服,手持玉圭,下车之后,便迈步进入宫城。
今日的大朝会很重要,故而群臣都来的早,全都候在殿外等待。
殿外、廊间更是站满了全副武装的郎卫武士,空气中弥漫着肃然之气。
数百公卿臣僚聚在一起,若是仔细观察,能从他们的站位看出一些微妙之处。
赵佗的目光在人群中一扫,便看到了左丞相王绾的身影。
这位正值壮年的王丞相,此刻正被一大群人簇拥在一起。
其中有赵佗昨晚见过的周青臣、淳于越、漆雕毕等人,也有许多不认识的,看他们的打扮,也大都是博士身份。
博士掌通古今,预备皇帝询问,同时也有参议之权,故而可以上朝参政。
除了这些博士外,赵佗还见到了一些熟悉的身影。
从代地回来,曾担任过他副将的杨原,辛氏的老将辛胜,甚至还有那个性格鲁莽直率的羌瘣等等。
他们虽未说话,但看其站位,也是离王绾颇近。
赵佗想到昨晚王绾为了拉他下水时说的那些话,他说辛氏、杨氏、司马氏等等将门都对他们的提议称赞。
看来一旦开启分封之议,这些人定然会出声支持。
“利益动人心啊,只要分封制度重启,除了诸位公子之外,他们这些将门是最有可能裂土封君的,自是要全力支持。如此一来,他们和我的立场倒是相反了。”
赵佗心中暗叹一声。
好在时间没过多久,殿内的赞歌演奏完毕。
随着谒者呼唤,群臣便按着顺序,进入殿中,各按爵位官职排列。
待众人站毕之后,赵佗将目光悄悄看向身侧王贲和蒙武,只见这两人面色沉稳,赵佗琢磨着以他们两人的性格,纵使心中赞成分封,估计也不会开口。
赵佗的目光又瞥向对面诸卿中的李斯。
按历史来看,这位廷尉应是他的盟友了。
不知是不是心有灵犀,就在赵佗看着李斯的时候,李斯也突然侧首望来。
四目相对。
赵佗心中怦然一跳,因为他看到李斯对他露出一个饱含深意的笑容。
“他这笑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