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先保留一个项目组,搞长期工程,让人慢慢进行研究。只可惜那些炼丹的方士都被我坑死了啊,连点种子都没留下,否则有他们参与,当事半功倍。”
赵佗摇了摇头。
他在担任少府后,最先想到要将火药弄出来,其实和那些炼丹方士被他坑死有关系。
赵佗记得,火药起源于炼丹术,它是那些方士用火法炼丹术催生出来的产物。
但问题是在这个时空,炼丹术刚刚生出萌芽,就被赵佗给掐灭了。
丹药有毒。
让一国伦侯吃了中毒在床,始皇帝勃然大怒下,尽数将留在咸阳的炼药方士坑杀。
山东之地的那些炼药方士们听说这件事,一个个吓得亡魂四散,连夜改了行。
现在整个大秦天下,已经没人敢公开宣扬炼药长生之术了。
这个事情对炼丹术的打击非常大,有始皇帝和赵佗在前面当例子,后面的皇帝恐怕都不会再相信这种东西。
而且随着赵佗的介入,卢生、徐巿等方士弄出了一套成熟的修仙体系,对于其他寻求长生不死的派系造成了巨大打击,像海外寻仙派,就直接被干掉了。
照眼前的情况来看,说不定日后的华夏修仙体系只有内丹修炼一条道,炼丹术直接没了存在的土壤。
没了炼丹术,那火药的发明自然就没了着落。
赵佗考虑到这点,所以干脆点出这个科技,并顺手将火药的发明权推给了公输子。
不管他能不能弄出大威力火药,好歹也让后人知道了有这种东西的存在。不至于他赵佗死后,同时炼丹术消失,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弄出来了。
章邯献上的火药威力,有些出乎赵佗想象,他一番勉励后,让章邯保留一部分人力继续研究这个项目,其他资源则调到其他更有用的项目上。
比如提高金属冶炼技术,织布机改造之类。
这些都是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好东西,能够提高生产力,是比火药更重要的强国之术。
不过赵佗的新项目才刚刚开始,始皇帝就亲自驾临少府官署。
赵佗以为始皇帝是来视察自己这段时间的成果,正想着如何应付,不料始皇帝此来是另有目的。
他对赵佗这些半成品的项目并不感兴趣,皇帝感兴趣的是另一样东西。
“将作少府那边禀报,说朕的帝陵已经初具规模,朕前日去看了下,还不错,若是再修个十年,当有天下第一大陵的霸气,勉强能符合朕的身份。”
始皇帝站在赵佗面前,竟罕见的谈起了关于骊山帝陵的事情,这让赵佗有些惊讶。
要知道始皇帝一直在祈求长生,幻想着他能成为永不落下的太阳,永远统治这个天下。
所以帝陵虽然一直在修建,但始皇帝基本不在人面前提及这个东西,似乎是想离死亡远一些,此事近乎成为一个忌讳。
这话题关系到皇帝生死,太过敏感,皇帝能提,他赵佗却不敢乱说,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修仙,或许能得长生。”
始皇帝笑着摇头道:“朕虽然在修仙,渴望能长生不老。但也知道仙路渺茫,生老病死更是世间常态,凡人难以抵挡,所以早就做好了前往地下世界的准备。”
“陛下英明。”
赵佗拱了拱手,没想到始皇帝还是看得开的。
不过下一刻,始皇帝的话吓了赵佗一跳。
“朕去骊山看了一圈,见到帝陵雄伟,颇为壮阔。而六国城环绕于朕的帝陵周围,城中六国遗族为朕守着陵墓,看上去不错。”
“但朕心中总觉得有些不舒服,所以朕欲在帝陵周围布下千军万马,作为朕在地下世界的护卫。”
“如此,还需有一位大将统率啊。”
始皇帝说这话的时候,目光紧盯着赵佗。
第七百一十四章 :科技
面对始皇帝那“阴森森”的目光,赵佗感觉身上有些冷。
这眼神,这语气。
该不会是有让自己陪葬的心思吧?
不过赵佗只是想想就否决了。
自从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以来,秦国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用人殉葬过了。
至于说功高震主,需要提前赐死之类的话,有扶苏这位长公子作为继承人,应该问题不大。
赵佗心思略安,说道:“臣以为可以用郎中令所属郎卫军,及卫尉所属之卫士为参照,烧制兵马俑。再仿照我大秦诸将之模样,烧制将军俑,统率诸郎卫武士,如此便可护卫帝陵,再无遗患。”
烧俑?
始皇帝对此不置可否,只是用饱含深意的目光打量着赵佗,这看的他头皮发麻。
好在始皇帝并没有过多的戏弄赵佗,最后还是认可了赵佗烧制兵马俑的建议。
陶俑陪葬的风俗早已出现,这其实是应有之意,差别只在规模上。
“朕的帝陵兵马俑。要大,要多,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为天下第一。”
这位帝国的最高元首,给出了关于兵马俑烧制的指导意见。
然后他视察了少府的一些项目后,便摆驾离去,只留下赵佗满脸无语。
你要烧制兵马俑就烧制呗,还跑来吓我一跳干嘛,真是气人。
不过始皇帝这一道命令,让赵佗接下来的工作方向来了一个转变,他得调集一部分人力和资源来处理兵马俑的事情。
秦代常称呼的少府其实是有两个。
一个名为将作少府,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工程,属于是秩禄两千石的朝中大员,如今的骊山陵墓就是由将作少府主持修建。
另一个少府则是赵佗现在担任的职务,掌管山海池泽之税收,以及各种器物督造和皇宫里的一干杂事。
帝陵内随葬器物的制造自然也是赵佗的职责。
他招来负责此事的少府工丞章邯,转述了一遍始皇帝的指导意见。
“有陛下诏令,郎中令和卫尉那边自会配合,让匠人参照这两军配置,以真人一比一的模样进行临摹和烧制。车马、战阵尽数按真实排列。”
“另外派遣画师,画我大秦诸将的模样,以此烧制将军俑。王太尉、杨端和将军、辛胜将军、辛梧将军,还有南方的冯无择将军,以及后续回京的李信将军、王离将军也通通安排上!”
赵佗念出了一大串人名,这烧俑陪葬之事,全都别想跑。
至于他赵佗,自然也要被仿照着烧制一个威武的将军俑出来。
“要是几千年后有人把兵马俑挖出来了,不知道见到我赵佗的俑,会是个什么感觉?”
他这时想到原本的历史上,那些兵马俑身上并没有刻名字,后世之人就算挖出来,也得连蒙带猜,分不清身份。
“诸位将军俑身上可刻制相应名号。”
赵佗补充了一句。
“唯。”
章邯将少府的指示记下,开始正式立项开工。
对少府各官署来说,秦始皇三十年,注定是繁忙的一年。
少府的一部分资源用在兵马俑项目上,对于其他的科技方面,赵佗也没有闲着。
他先调集了一大批铁匠,重点钻研金属冶炼技术的提升。
战国时代正是华夏从青铜器向铁器转换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各国都已经开始以铁打造兵器甲胄,但终归是少量。
在秦国,铁主要是用来生产农具,其铸造和锻造技术极为有限,更不要说是生产钢了。
冶炼技术的桎梏,阻碍社会的发展。
赵佗来自后世,虽然冶炼的具体方法原理不一定懂,但大概思路是没问题的。
而对于聚集了整个大秦能工巧匠的少府来说,缺少的正是一个可以掌舵指挥的领航员,只要指出了方向,下面自有一群专业人士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改进。
“冶炼重点是提高温度,所以第一当改进橐(tuó)龠(yuè)。”
赵佗的思路是很明确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谓橐龠,就是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的鼓风皮囊。这是用皮革制成类似于气球一样的东西,通过压缩这个气囊,进行鼓风,提高冶炼的温度。
想要对这个东西进行改造,其实很简单,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重点主要是看有没有人能够提出思路。
赵佗还记得,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的灶房里都有用来烧火做饭的锅灶,旁边就放着一个风箱。每次要在锅里烧水做饭,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就要有人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
那个木头制造的密封式的风箱,就是提高冶炼温度的神器。
有赵佗来引领思路,手下的能工巧匠进行制造,这个东西几天的时间里就弄了出来。
赵佗制造的是双动活塞式风箱,这玩意儿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概是要到唐宋时期才被人发明出来。
相当于赵佗一个举动,就将这项技术提高了一千年左右。
有了先进的风箱,炉火的温度大大提高,在此情况下,炒钢法的思路也被赵佗提了出来。
具体过程他不懂不要紧,手下自有大秦最优秀的铁匠来进行钻研,在两三个月内就攻克了这个难题,总结出了效率很高的炒钢方法,使得秦国的熟铁和钢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大加强。
赵佗在这一年的重点项目除了兵马俑外,就是提升冶炼技术。他并不满足炒钢法的成果,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百炼钢”的概念。
百炼钢并不复杂,就是将炒钢反复的锻炼,就能使之成为精钢。以这种钢打造兵器,将成为这个时代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
冶铁技术的提升,除了提高秦军的武器质量,对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样是大有好处。
用这样的钢铁来打造农具,坚固耐用,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除此外更可以用来采矿、修建水利工程以及各种建筑。
赵佗还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口铁锅。
当他吃到炒菜的味道的时候,那眼泪可是止不住的流下来。
“还缺了调料啊。”
赵佗对此有些不满足,只能寄希望于在王离击破月氏,秦国的商人前往西域通商交流后,能够给中原带来更多的好东西。
烧制兵马俑,改进冶炼技术等种种事项占据了赵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当赵佗成功弄出来百炼钢铁后,时间已经来到了秦始皇三十年的初夏时节。
对于大秦皇室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
太子扶苏的正妻李氏,生下了一个孩子。
相隔几天后,长公主嬴阴嫚也诞下了一个孩子。
第七百一十五章 :近亲
“哈哈哈,我赵佗有女儿了!”
武功侯府中,赵佗兴奋的小声说着,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床榻。
那个被襁褓包裹,安静的躺在妻子身侧的小小婴儿,让赵佗整颗心都暖化了。
赵佗两世为人,又已经有了长子赵彻,对于这个二胎孩子的出生,本该稳重。
但赵彻出生的时候,赵佗身在北地,正要指挥军队发动北伐之战,并没有亲眼见到,自然是没有什么感觉。
这是他第一次守在家中,等候着自家的孩子出生,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更别说这是他最为喜欢的女儿。
从此儿女双全,真是喜哉乐哉。
“辛苦你了,嫚嫚。”
赵佗上前,握着妻子的手,轻柔开口。
嬴阴嫚脸色有些苍白,尽显产后的虚弱。
好在是二胎,状态要比初产妇好得多,她脸上露出浅浅的笑:“没想到你还真喜欢女儿。”
赵佗嘿嘿笑道:“那是自然,我之前就说过,我赵佗若有女,当视为掌上明珠,万分疼爱。”
“掌上明珠?”
嬴阴嫚咀嚼着这四个字,眼睛很明亮。
待到乳母将睡着的女儿抱走后。
她将头靠在赵佗肩膀上,轻声道:“生彻儿的时候,你没在我身边,我很害怕。这一次就好多了。”